查看原文
其他

汪荣书影记忆25||陈丹青《陌生的经验》:“逸笔草草”的美术史

2017-12-29 汪 荣 海社科



汪荣

博士,讲师,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周五敬请关注“汪荣书影记忆”



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头,有一个段落写到:


“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她却说这样体系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把来解散了,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卸甲归田,一路有言笑。”


当真是如此的。很多时候,我们正正经经、堂堂皇皇地做某件事,反而不如松弛的、闲散的甚至是游戏般的做这件事来得好。之所以想到这段掌故,是因为看了陈丹青的《陌生的经验》。




这本《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是陈丹青做节目时候用的讲稿。2015年,陈丹青应“理想国”之邀,作了十六集名叫“局部”的视频节目,讲他最熟悉的美术领域。节目老早放完了,可惜我也没认真看,大致是因为节目里他念稿子,效果不好。后来那节目的内容出了书,很精致的一大本,图片也配得多,我反倒是感兴趣了。




《陌生的经验》主要内容是看画,看古今中外的各种画。当然,也教读者怎么看画。陈丹青就像是一个导游,一边指挥游客看着看那,一边娓娓而谈地进行讲解。


不过,这个导游是个特别有个性的导游,一个“任性”和“放飞自己”的导游。他有自己爱去的地方,他要带读者去他爱去的地方。他才不管“大路”在哪儿呢,他偏偏要走曲径通幽的小路;他才不管正规的美术史的“套路”是什么,偏偏要提出一套自己的看法。


所以,李静才会在“序二”《情热——看陈丹青的〈局部〉》中评论他:


“略过艺术史上被参观过度的名胜,他的目光停在‘次要画家’的精妙作品或著名画家的‘次要作品’上。十六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张与正统艺术史截然不同的艺术地图”。


在陈丹青那里,还真有一张另类的艺术地图。比如,中国艺术史的主流是文人画,是墨分五色的山水画,但是陈丹青偏偏一开头就要讲山水画的另一个传统,要讲作为“青绿山水”代表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也不讲这幅画本身,而是要讲王希孟这个人,讲他的十八岁。确实,“成年而老熟的大师,爱做减法,就是所谓的取舍与概括,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十八岁少年,怀着“未有名目的大志”,只凭着自己生命力和感觉做事情,有着只属于艺术家的痴狂、执拗和野心。但也唯有这种“少年气”,中国的美术史才有了这样一个“通篇贵气,清秀逼人”的杰作。



也因为“少年气”的缘故,陈丹青提醒我们要看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对于美术史,一般人往往只盯着作家的有名的作品或者是代表作看,只盯着画家盛期时候的作品看。殊不知这个画家一生的创作是有很多的,是有脉络和转向的(毕加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管是这个画家的早期、盛期和晚期,都是各有各的好。早期作品一定要面对新工具和新主题的两个历史任务,所以特别具有开拓和原创精神。

早期作品往往很简单,但是也生猛;虽然幼稚粗糙,但是有一种无知无觉亦无惧的天真,故而精力饱满,元气淋漓,这是艺术家最可贵的东西。也是这个艺术家能对后世产生“影响的焦虑”的部分。

同时,陈丹青提醒我们看画面中间的次要信息。他举出威尼斯画派的大师卡帕齐奥,说他的画人物很多,却散在中景和远景。“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正在走动的人”。


换言之,卡帕齐奥的画是特别有纵深感的画,他不是将目光聚焦在主角身上,而是非常平等的均匀的描摹自己看到的一切。这是没有选择的看,没有自带立场的看,所以眼睛很忙。同时,这也让我们联想起电影中间关于“景别”和“景深镜头”之类的东西。“是啊,一切同时发生,为什么摄影机非要始终瞄准主角呢?”要从对主角的看转移到对周围的人看,从近景转移到中景和远景,这是陈丹青对我们“眼睛”的告诫。



除了看什么,怎么看的美术史内部问题,还有诸如艺术社会学之类的美术史的外部问题。陈丹青的标题起的很直接:“谁养艺术家”。要知道,艺术从来都是很“贵”的,这就涉及到“供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才能理解“印象派”。


原来,十九世纪之前的几百年、几千年,艺术家都是有雇主的,他不能随便进行创作,无论是宫廷画师还是小画匠,他们都是高级服务行业,受雇主的雇佣来创作画作,虽然订制的人会有教会、宫廷或者资本家的区别。但是到了十九世中期,画家不再进行领取任务式的服务,而是自由职业了,他们自己雇佣自己,只等着有钱人买。这就改变了整个美术史的走向。陈丹青说得好,“给人养着,出一种艺术,自己养自己,出另一种艺术”。这个中的甘苦,艺术家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陌生的经验》讲的是美术史,不过是属于陈丹青个人版的美术史。就像文学领域,作家看作品,和学者看作品,两者观照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作家想看的是那作品里面怎么写出来的,怎么谋篇布局;而学者则更关心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陈丹青这本书,是画家看美术史,很像他的师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文学回忆录》,看起来讲的是世界文学史,其实也未必,里面有很多灵性和智慧的东西。《陌生的经验》也一样,里面有很多陈丹青多年来自己画画和看画的心得,很能给人以启发。



说起来,中国画的传统,向来是推崇文人画而鄙薄画工和画匠的。文人作画,是他在日常正经事情之外的娱乐,是业余的爱好,所以没有功利心,也没有企图心。文人画,讲究的不是工整细致,而是排遣自己心里的情绪,有着一股子不从流俗的“逸气”。中国人喜欢这种有灵性的东西,而不喜欢那些由于“刻意”而造成的匠气。就像位列“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画家倪瓒所说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同样的道理,陈丹青写出这本书来,并不是为了做出一个高头讲章的美术史,而是随着自己的性子,看自己喜欢的画,讲自己爱讲道理。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因为喜欢,所以写得有意思——这就是典型的“逸笔草草”的文人风流了。所以,这本书里面的陈丹青也好玩得很,节目里头讲错了的某些硬的知识点,出书的时候倒也不掩饰,只是加个注释,端端正正地承认自己当时就是讲错了。若按我的解读:怎样喽?我就是记错了嘛!你们自己判断!——果然是“逸笔草草”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

汪荣书影记忆系列

①电影《秘果》:小鲜肉们的青春“情怀”

②世界旅行者的好奇之眸 ——读村上春树《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③电影《“吃吃”的爱》:旋转吧,万花筒!

④《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的古典与现代

⑤电影《闪光少女》:民乐PK西洋乐,还需要一点儿下跪营销?

⑥《白》: 性冷淡风格的美学源头

⑦温骏轩《谁在世界中心》:地图真的会说话吗?

⑧IP、小鲜肉与粉丝经济

⑨《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稍纵即逝的意象与诗情

⑩《古都》:我们如何与传统相处?

⑪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如何解决小王子的疑问?

⑫《战狼2》:56.62亿票房打造中国重工业电影神话!

⑬苏枕书《京都如晤》:见字如晤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⑭孟晖《古画里的中国》:唤醒沉默的图像

⑮《承诺》:被压抑的终将归来

⑯《酷MA萌的秘密》:如何营销“熊本熊”?

⑰《并蒂:乌镇剧院》: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

⑱高桥哲哉《牺牲的体系》:找回被牺牲的他者

⑲朱利安《淡之颂》:淡乎其至味

⑳季剑青《重写旧京》:古都历史的断裂与连续

21宋乐天《无尽绿》:江南岁时记,美得难以言说

22 隈研吾《小建筑》:重新思考建筑

23千田稔《细腻的文明》:“精致”背后的文化密码,你知道吗?

24《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什么是“华语语系文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