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 Author 《中国行政管理》



切磋求索方为研究

阎    波
 

刚刚过去的2020年无疑是许多学者线下开会次数最少的一年,我也不例外。在参加“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算是一个资深“会员”。其中不少会议都很精彩,让我颇多收益,但参加“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的体验却更为特殊。根据一项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上的研究(阎波、吴建南,2018),会议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组织活动,机制设计决定了它的绩效。“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与很多学术会议相比,采用“同侪小圈、闭门拍砖、质量优先”的机制设计是一个值得琢磨的机制设计特征。由于已有多位青年才俊介绍过“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的情况,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想强调的是,这种机制有助于磨砺作者去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研究和思想。


以我发表在2020年10月第18期的《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为例,整个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2019年4月“入伙”开始,我就在琢磨什么是“小切口”和“大问题”,以及如何去完成这样一个研究。记得当时在“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微信群里,群主曾抛出开放性的问题,“什么是‘小切口’?什么是‘大问题’?”群众们纷纷发言却未有定论。这种莫衷一是的状态,于我而言,一直持续到当年春季学期结束。


时光不等人,为了赶上当年8月的线下研讨,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寻找感兴趣的“小切口”“大问题”。之前我一直在围绕西安当地“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践做调研,对其中的“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印象颇深,觉得这样一个发源于地方的创新实践蕴含着某些发人深思的规律。2019年5月,我联系西安市行政审批局,由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了第十一场“中国信息化专家学者围观基层”活动,邀请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现场观摩了西安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实践,其中的“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是一个颇为出彩的实践亮点。这个“切口”很具体,我可以讲出很丰富的故事,但是对于其中究竟有什么“大问题”,我却一时没有看透。起初,我想从政府责任的角度对这一实践进行解读,拖拖拉拉写了一万多字的分析,却越写越怅然若失。诚然,“政府责任”是一个足够大的议题(Issue),上至庙堂下如市井都会觉得它非常重要,但仍然不是一个可研究的问题(Research Question)。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围绕着那个问题打转儿,而且研究问题就像一只兔子在调研素材中时隐时现。如果我只是“白描”一个地方政府创新案例,套用某些现成的理论或流行的学术概念,固然不难,但我又不甘心于仅仅止步于此。转眼间就到了暑假,我按年初计划到国外做了一个多月的短期访问。按照之前与各位同仁的约定,我计划回国后直奔贵阳,第一次参加“小切口·大问题”研讨会,在此之前要形成论文初稿。但直到此时,我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击中”的是什么大问题,焦虑感日益增强。


终于,我硬着头皮带着一份很粗糙的半成品稿件启程回国。在十五个小时的国际航程中,我除了看英文电影就是继续码字,几乎没怎么睡着过,苦苦思索着“大问题”。万万没想到的是,甫一下机,就看到了大片的国内航班延误信息——台风来了!当地暂停了几乎所有的航空和铁路线路运营,除了春秋航空公司一家迟迟不肯宣布歇业(但也在无限期推迟航班计划),其他的航空公司都取消了未来两日的飞行计划,高铁和铁路也中止运行。我想尽了办法,然而最终只能“孤悬海内”,滞留在机场旁边的酒店,等天气条件转好后返回西安。


尽管错过了贵阳会议,但在坚持不懈的焦虑中,我忽然开始有所开悟。这一路走过的大都是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西安这样一个处于中西部的后发城市能够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方面形成自身的亮点,提出“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的设想,其中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在我的知识体系中,当代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深受传统文化和革命经验的影响,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中映射出的不仅是舶来自西方世界的现代经验,还隐藏着革命组织在重重困难夹缝中积累的历史遗产。当前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尽管采用了现代的信息与沟通技术,但其政策过程并不排斥科层组织固有的理性(Rationality)和归纳自实践的操作性知识(Konw-How)。想到这里,如何去解构这个案例便豁然开朗。期间我着重读了两部著作,一是王小虎教授推荐给我的Red Swan(韩博天著),另一部就是《毛泽东选集》。然而,找准“大问题”并非易事,与行家里手的切磋非常关键。这就好像武侠小说的虚拟世界之中,习武者要提升自我,固然离不开苦心孤诣,更需要有高效的历练。即使愚钝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有了前前后后多位师傅的指导和陪练以及大大小小多次的实战练习,也能臻于精纯。


这样的切磋琢磨,最终在2019年11月初的厦门实现了。尽管当时身体欠佳、状态不好,在“小切口·大问题”的闭门研讨会上,我还是接下了来自东西南北高路高手的“大力拍砖”,进一步明确了“大问题”的指向和呈现方式。正如大家普遍指出的那样,当时的稿子虽然找到了“小切口”,但“大问题”不够鲜明,隐藏在繁复冗杂的文字之中,对于理解“中国之治”的贡献还不清楚。经各位与会者的“拍砖”,我在修改稿中放弃了对学术史的过度渲染,直奔“运动战”制度逻辑的条件、内涵与局限,并强化了案例研究的针对性。此后经过两轮大幅修改,我最终提交给《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编辑部又延请评阅人对论文做了细致点评,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经过前前后后几易其稿,这篇论文最终得以刊出,算是这项工作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过程更让我坚信,“研”即是切磋琢磨、“究”即是穷尽求索,没有反复的“拍砖”就很难有知识贡献上的升华。


回想起来,有缘参与“小切口·大问题”栏目组稿是一件颇有戏剧性的事情。这里要特别感谢拉我“入伙”并跟进给予了我诸多帮助的诸位青年才俊。我深信,只有与优秀的同仁相互砥砺,反复切磋求索,才能在研究上有更宝贵的收获。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多的同仁“入伙”,为公共管理的学术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阎波.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20(10).



附:“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系列

“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二)

“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三)

再解《“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

“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四)

“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五)

“小切口与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六)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七)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八)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