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突变毒株席卷全球,今日《科学》确认其传播性更强

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 2021-04-09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与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发后,新冠病毒不断演化,并在关键位置上发生突变。目前,带有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已成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

今天在线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在可信的新冠感染模型中,正式确认这个突变增强了病毒的传播性


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从多个角度评估了D614G突变对新冠病毒的影响。首先,与最早出现的野生型病毒株对比,D614G毒株展现出了更强的感染性。在四种细胞系里,它的感染力是野生型的3.7-8.2倍

随后,研究人员们把D614G毒株与野生型病毒放在一起,感染来自人类的气道上皮细胞(LAE cells)。当两者比例是1:1时,发生D614G突变的病毒轻松成为了培养基里的主流毒株。即便最初加入的野生型病毒是突变株的10倍,72个小时后,D614G突变也依旧占据明显上风。这些结果表明出现D614G突变后,新冠病毒在这些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也有所增强

▲D614G指的是一种氨基酸的变异,与野生型相比,病毒刺突蛋白614号位置的天冬氨酸(D)变异为甘氨酸(G),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形态看似无差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这些结果虽然表明了D614G突变带来的一些特性,但毕竟还只是细胞实验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确认这一突变对病毒致病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们进一步使用叙利亚仓鼠(Syrian hamster)作为模型。类似的,在感染了以1:1的比例混合的野生型病毒和D614G突变株后,动物的肺部主要只能检测出后者。这些结果也说明D614G突变让病毒在动物肺部更具竞争力

▲叙利亚仓鼠,也叫黄金仓鼠,是病毒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动物模型(图片来源:123RF)

这个突变会让病毒变得更有传播性吗?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关键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两个实验组,每组里有8对仓鼠,每对中的一只在1天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另一只从未感染过新冠。两者的笼子靠在一起,方便病毒传播。研究表明,在这些仓鼠共处的第二天,感染了D614G毒株的仓鼠,更容易将病毒传给健康的仓鼠——8只相邻仓鼠里,有5只出现感染症状。相反,野生型对照组里,没有一只健康仓鼠在这个时间点出现症状(它们在研究的第4天才出现感染症状)。这些结果也清楚表明,至少在仓鼠模型里,D614G毒株的传播速度要更快。

但除了更具传播性和感染性外,研究人员们在其他实验中指出,与野生型新冠病毒相比,D614G毒株并没有显著增加动物的疾病严重性。而且这个突变也没有影响到体外的中和效果。因此,目前这个变异看似并不影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论文最后,研究人员们指出我们还不清楚这些结果是否表明更少的D614G突变病毒就可以感染人类。事实上,人类社会是个更复杂的环境,病毒感染也会受年龄、性别、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密切监控新变异体的诞生,了解它们的传播性和致病性是否会有变化。

北半球即将进入冬季,前方依旧还有太多未知。这或许会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参考资料:

[1] Y. J. Hou et al., (2020) SARS-CoV-2 D614G variant exhibits efficient replication ex vivo and transmission in vivo. Science, 10.1126/science.abe8499

[2] Grubaugh, N.D., Hanage, W.P., Rasmussen, A.L., Making sense of mutation: what D614G means for the COVID-19 pandemic remains unclear, Cell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6.04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新冠病毒专题
官方命名 | 不是人造病毒 | 戴口罩管用 | 复杂的基因组产物 | 受体结合能力 | CRISPR检测技术 出现症状就晚了 突破人体防线 | 感冒福利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图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单细胞CAR-T | 外泌体 | 白血病免疫疗法 | 膳食纤维与肝癌 | 中年危机 | 液体活检 | 化疗与癌症转移 | 抽烟喝酒要不得 | 癌症转移 | 癌细胞变脂肪 | 自噬反应 | 钾离子 | PD-L1远程攻击 | CAR-T安全性  | 染色体外DNA | 癌症全基因组 肿瘤内的细菌  | 抗氧化成分 | 老年血液

智慧之光
大脑逻辑 | 母爱 | 脑细胞 | 阿兹海默病血检 | 孤独 | 可乐 | 生酮饮食 | 阿兹海默病毒假说 | 大脑抗衰老 | 麦克阿瑟天才奖 | APP蛋白 | 畅游大脑 | 细菌感染假说 | 睡眠与心血管疾病 | 电击提高记忆力 | 明星抗抑郁药 | 重新定义生死  | 脑机接口 | 分子蓝图 | 不睡会死 突破血脑屏障

热门前沿
膳食纤维 | 人工智能 | 耐寒 | 维生素D | 脂肪治疗 | 细菌耐药 | 性别逆转 | 延年益寿 | 细胞分裂 | 减肥新方 | 单染色体酵母 | 吃不胖的方法 | 精准医学 | 单性生殖 | 胚胎发育 | 基因疗法 | 蚊子吃减肥药 | AI医生 |长寿天然分子 | 细胞排除垃圾 | 大道至简 | 吸猫 | 太空旅行 | 打印器官 全新抗生素 | 压力催生白发 | 吃不胖的基因 病毒基因 | 无情的科研机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