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被东京奥运会抢去当了形象大使,大圣到底是哪国人?
近日,网上出现一条新闻:漫画《七龙珠》的主角孙悟空上阵角逐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这多少让一些中国人坐不住了。再看我们这边,多年以前,徐克就曾动过心思,拍一部《齐天大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影片被三度搁浅,直到近日《西游伏妖篇》的出世。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游,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泼猴。他抗争、隐忍,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他与妖怪相生相克,他与唐僧相爱相杀。
那么,孙悟空到底是哪国人?
早在1923年,胡适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即今译《罗摩衍那》)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从此,关于孙悟空历史原型的争论开始了。
(一)
1980年,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陆续出版。将史诗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对比,的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
首先,两个神猴都有神通广大的本领。《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初次登场时,就交代了他“是那风神所生的儿郎……能任意变形,随意飞行”。为了救治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的罗什曼那,神猴哈奴曼飞往一座神山采药,因为仙草都隐藏了起来,他“把山峰拔出来,用手举到天上;这事震惊了群生,连同神仙和神王”,直接带回了战场。
哈奴曼托举神山
神猴哈奴曼也有一套变身术,在与罗摩初次相见时,哈奴曼怕对方是敌国的奸细,随即变身成一名游方僧打探虚实;来到楞伽城后,哈奴曼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被敌人发现后,便化身成一座小山,成千上万的人都无法将他抬起……
看到这些描写,难免不让人联想到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其次,两个神猴的作战策略也极为相似。在一次战斗中,女妖须罗娑张开的血盆大口遮天蔽日,哈奴曼灵机一动变化成拇指般大小,钻进了女妖嘴中,因此获得了对方的臣服。
这和《西游记》第59回,悟空使计变成小虫儿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迫使罗刹女出借芭蕉扇的情节如出一辙。
《罗摩衍那》的译者季羡林先生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印度文学在中国》,他指出“要想研究孙悟空的家谱是比较困难的。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中国固有的神话传统;但是也同样不可否认,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东西。他同《罗摩衍那》里的那一位猴王哈奴曼太相似了,不可能想象,他们之间没有渊源的关系”。
哈奴曼得到海神帮助,跨海造桥
(二)
也有许多学者根据唐传奇和宋元话本,认为《西游记》中神猴孙悟空的形象源于中国本土的神猴。
唐代小说《补江总白猿传》就塑造了一个刀枪不入,武艺高强却“善窃少女”的神猴形象,“此神物所居,力能杀人,虽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欧阳纥将军为救妻子,用计将其铲除。
宋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中更是出现了“齐天大圣”的称号,话本中写道:
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阳侗,洞中有一怪,号曰白巾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领诸山猛兽,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这齐天大圣在洞中观见岭下轿中抬着一个佳人,娇嫩如花似玉,意欲娶他,乃唤山神分付:“听吾号令,便化客店,你做小二哥,我做店主人。他必到此店投宿,更深夜静,摄此妇人入洞中。”山神听令,化作一店,申阳公变作店主,坐在店中。
这部作品为神猴按上了“齐天大圣”的头衔,之所以称“齐天大圣”,是因为他“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与《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还有一定区别。与“白猿”相比,此处的神猴虽也好色,但表现出了一定的修养与节制,常常会听经说法,参禅论道。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略具《西游记》的雏形。书中有猴行者化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身份乃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书中还出现了吃人无数、挂满骷髅头的深沙神。取经队伍中还有五名普通僧人,可能是对历史事迹的一种保留。
因此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正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行者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借用了白猿精的部分形象,并将“齐天大圣”的称号冠于孙悟空,并在反抗天庭的斗争中赋予了更积极的意义和内涵。
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
(三)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罗摩衍那》的故事是否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答案是肯定的。
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很有可能在当时就被介绍到中国来。
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后秦僧人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卷第五说:“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 唐玄奘译的《大毗婆沙论》也提及了《罗摩衍那》的情节。
三国时期吴国的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讲到一个国王名声远扬,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王,率兵来侵。他为了不让百姓受难,自动让国,与元妃逃往山林中。遇一大猕猴,猕猴也被它的舅舅驱逐失国。两者就结成好友。猕猴终于帮助国王斩龙救妃,复国为王。
北魏吉迦夜、昙曜二人所翻译的《杂宝藏经》中的故事《十奢王缘》,讲到十车王的小王后要挟国王,废长立幼,罗摩被黜,流放森林,弟弟婆罗多掌权,十二年后,罗摩复国。这两篇合二为一,不就是完整的《罗摩衍那》吗?
罗摩为哈奴曼举行加冕礼
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与我国明代小说《西游记》相距将近2000年,《罗摩衍那》对《西游记》的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吴承恩或许没有看过佛经,也没有读过《罗摩衍那》的故事,但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或许早已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学的土壤中。
至于孙悟空成了东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大可不以为意。此孙悟空并非彼孙悟空,日本动漫《七龙珠》里的孙悟空的确借鉴了中国孙悟空的一些形象和特征,但二者依旧相去甚远。在《七龙珠》中,主角孙悟空本名卡卡罗特,是战斗民族赛亚人的后裔。1986年版《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也谈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我们希望孙悟空能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一个友好的桥梁,首先要有信心。不过,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象。”
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收获票房9.56亿元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但对孙悟空“血统”的纯正性,并不需要那么敏感。说孙悟空与哈奴曼有渊源,并不是说《西游记》是按照《罗摩衍那》的模式创造的,否则《西游记》也不会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把外国的东西,革新改造,大胆创新,植入我国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塑造出能够反映我国人民思想情绪的新作品,这不正是“文化”二字的应有之义吗?本文版权归中华文化溯源(gmrbjzb)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须经授权。
撰文 | 周梦爽 编辑 | 陈陆寒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 鸡鸣枕头 | 《小河淌水》| 食印 | 《百鸟朝凤》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光明日报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