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性恋问题之讨论(1)(总第113期)

2017-03-13 杜骏飞等 杜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81p4twsa&width=500&height=375&auto=0

Q: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范德兰

如何看待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和歧视?

A: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话记录

杜骏飞教授讲述            胡园记录整理


同性恋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看待:一个维度是道德层面,一个维度是法律层面,还有一个维度是文化层面。社会生活中的同性恋问题,有些国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些国家解决了法律问题,但是道德问题没有解决。另外,即使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也还有文化(包括传统、习俗和生活)相容性问题不能解决。


有一些地方、国家或者民族,他们从文化上就不能接受同性恋,或者将同性恋视为一个禁忌。当我们讲“是不是接受同性恋”这个现象的时候,其实你要分清楚:你是想从法律层面上来问,还是从道德层面上问,或者是从文化习俗层面上来问。因此,同性恋问题的最终答案,最好是从三个层面,三位一体的回答,否则只是不彻底的回答。



从个人的立场上来看,我跟大部分知识阶层的看法是一致的:对于同性恋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这毕竟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


因此,虽然我们并不倡导同性恋,但需要尊重天性。在尊重、宽容和容纳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联想到的主要哲学基点,就是承认存在的合理性,承认人性的合理性。


也因此,我个人建议,在探讨这件事的时候,能够倒过来讨论: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从文化、从习俗上来说,承认多元化是必由之路。由此,才能从道德上解释和接受这种现象。其次,解决了道德问题,我们才会制定法律承认同性恋的合法性。


如果相反,我们只是从法律上规定同性恋是合法的,却排除了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那么很显然它会出现一种巨大的撕裂,比如很多已经规定同性恋合法化的社会依然为此而争论不休。


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采用多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这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方式,也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钥匙。




延伸阅读


国内精神卫生专家 20 世纪 90年代一项对 1000 位男女同性爱者的调查发现,其中 40. 5% 曾有自杀企图;另一项小样本调查发现,男女同性爱者中 33. 0%有过自杀(未遂)行为。一项 1998 ~ 2001 年每年一次对男同性爱者的大样本调查发现,其中近 3/5 曾因其性取向感到很痛苦,并因此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约 3/5 感到很孤独,3/5 感到很压抑。30. 0% ~35. 0% (曾)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另有 9. 0% ~13. 0%有过自杀行为。性身份认同困难的同性恋者因为无法认同自己是同性恋,担心被他人或家人排斥或是希望经由心理治疗改变其性取向,会出现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如焦虑、忧郁、失眠、恐惧、孤立等症状,个别的会选择自杀,并且他们中有80%以上的人会选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李宁,戴建英,高静儒. 2012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及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思考. 中国性科学,2014,(01):92-100.


自从同性恋非病理化、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被删除,「治疗/改变同性恋倾向」就不再合法。你们如果联系到相应的心理医生或咨询师胆敢声称自己有能力做到,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是骗子。


《完全不像同性恋的同性恋者是否可以改变性取向》

http://www.xici.net/d219394053.htm


我不可能跟你讲出柜很简单,这是在撒谎。我也不会告诉你一定要出柜,这样很愚蠢。


出柜在西方语境中,是同志运动中集体出柜,是政治化的身份;而当下中国同志说出柜,还构不成集体行为,可以说是一群孤立的个体直面强大的家庭意识形态(虽然这种解释有静态的嫌疑)。


不过,出柜不出柜其实从来不是问题。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个同性恋,而是为了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出柜到底有多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63091


遇到人生摔到坑里时候,应该怎么办?努力爬出来,并且帮助其他人爬出来。


弱势标签有很多:衰老,笨,贫穷,疾病,缺乏美貌,没有幽默感,缺学历,黑暗过去……每个标签都有人,不但温暖了自己,也帮到他人。


假设同性恋是弱势标签。那就多努力宣传,让更多异性恋理解、支持、包容这个群体,让大家接受这个事情。反歧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文艺、可以科学、可以理性、可以潜移默化。


《身为同性恋者无助想自杀怎么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57184


形婚并不是解决同志自身与社会认同最好的方法,可考虑到父母的期望以及很多现实问题,形婚确实能帮男同女同解决最紧要的“面子”问题。 但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形婚也不例外。


《形婚到底有多难》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3935323/



读后感

文 | 胡园

我记得很清楚,《看见》里柴静描写过采访“中国对同性恋研究最早、最有成绩的学者”张北川的一段情节。在这次采访中,张北川说的一句话曾让我思索良久: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在说同性恋之前,我想先简单地说一下性取向问题。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爱情和性欲上对男女两性有何种型态的永久吸引。”值得一提的是性取向和性行为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这里摘一段从网上看到的文字:“人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指的是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性取向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性行为。个体被异性吸引一定渴望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个体被同性吸引一定会渴望和同性发生性行为。但是,这个命题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个体和异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异性(异性恋);个体和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恋)。”(来源于腾讯网《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性取向到底由什么决定》)按照主流看法来说,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是天生的,是个体先天就拥有而无法自己选择的。



我在本科期间的课上和老师以及同学们讨论过关于同性恋的话题,现在回想起来,那真不是一次舒服的交流。当我刚站上台准备开始发言时,两名坐在后面的男生立马起身离场,甚至搞出很大的声响以示抗议。然而就在我陈述观点的过程中,底下坐着的同学要么看手机,要么低着头沉默不语。在之后的自由发言中,有个男生直接站起来,气势汹汹地冲我说道:“我就是觉得同性恋恶心,同性之间搂搂抱成何体统!”当然也有人持理性的态度,但那真的是少数。那天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了挺久,如果作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大学生,都不能避免轻易给一个群体贴标签、在他对这个群体还不了解的时候就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去批判,确实是一个可悲的事情。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同性恋的朋友,她同样为人善良,个性阳光。其实同性恋群体除了喜欢的人是同性之外,跟大多数人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之间也会彼此交换信物,也会许下郑重的承诺,他们也同样拥有珍贵而美丽的爱情,我想应该没有人有权剥夺这一切。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同性恋的争议一直从未停歇。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群体仍然遭受着巨大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自己的家庭,其次是社会舆论。问题复杂,解决之路,道阻且长,不如我们先从改变我们的目光开始,不再用“恶心”这个字眼来形容他们,不再把他们当做怪物,承认多元,相互沟通。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谈阅读|(1)(2)(3)面试||三十年,三十首新诗(1)(2)(3)| 百期寄语“听讲座”十大误区幽默随笔(1)(2)(3)(4)(5)(6)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