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我说”开始(总第131期)
各位同学:
在107期的杜课里,我曾对北京地铁男子骂人事件向大家提出有奖征答,得到了各位极其热烈的响应。今天,是揭晓获奖者名单的时候了。
编辑部把大家的答案做了聚类对比,我欣喜地看到,各位的留言精彩纷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我一直都认为,问答才是最好的上课,辩论才是最好的听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相互砥砺,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
我也一直认为,在人文领域,并没有什么一概而论,也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只有好的价值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杜课努力的方向。
唯其如此,网友和同学们之间的各抒己见,才会促发思维锻炼。也唯其如此,提出自己的独特意见才比人云亦云更为珍贵。
杜课应该致力于什么呢?首先应该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则与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传统发轫于苏格拉底,它是一种追求对话和反思的思维。按照杜威对“反省性思维”的定义:“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显然,这一类思维不仅仅是技能,还是观念;也许,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健全美好的人格。
批判力,意味着自主的辨识力和判断力。也因此,批判性思维早已被确立为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今天,当我们在谈论人文时,必须意识到:只有批判性思维才能使学生超越知识和技能,超越学科边界,冲破迷信、偏见、盲从、非理性、自我限制的重重迷雾,直达智力和想像的巅峰。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回到各位的留言:你们观点可能不同,水平也各有差别,但每一位留言的网友都是值得尊敬的思考者。
今后,我还将会给读者提出各种“烧脑”问题,希望能够继续听到各位热切回答的声音。
好,现在到了杜课兑现承诺的时候了:请精选留言的作者来南京一聚。
“今夜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且温一壶酒,猜猜谁来吃晚餐。
杜骏飞
精选留言
1
北京地铁男子骂人事件令你震惊。但未被录像曝光的同类事件还有很多,有些就发生于你身边的生活。在那些时刻,你都震惊了吗?如果那时没有、而此时有,那是为什么?
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群身上,第一个人群是社会上相似案件的行凶者们,另一方面集中在案件的旁观者身上,当然,这个旁观者也可能是“我们”。
@子菀:震惊于该男子的凶狠,但不震惊路人的冷漠。我理解人们在面对暴行时的怯懦,因为我亦是如此。身处险境之中,相互模仿,保持沉默,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因此我愤慨于暴行,但我不会破口大骂路人的冷漠,因为假若我在当时情景之中,我并不一定有资格指责他人。
@李彦东:这种事发生在生活中我是一点都不震惊,甚至会觉得正常。一直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前因后果。两个女生被男生打骂,潜意识会认为女生打扰到男生甚至是侵犯到男生才导致得结果,当然女生报警也是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层层互动也掩盖不了女生打扰甚至侵犯男生某些东西的本质。比如时间或者其他。
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利益体,当利益体冲突的时候,必然有其解决冲突的方式。当‘平安北京’不能解决协调世间所有冲突的时候,自然有其他解决方式来替代。最简单最原始的解决方式即暴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些事的发生我是见怪不怪了,甚至在我心中激起不了任何涟漪。多说几句。从网络评论上来看,这件事处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平安北京在处理问题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它只是履行着其社会功能的职责。却没有根本上面对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解决人世间所有的冲突。真实生活中的冲突基本靠自己来解决。 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不代表对这件事没有情感反应,当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下意识地突出了内心的两种感受。一个是对规则这种仪式感的敬畏,另一个是人世间的卑微以及凡尘的艰辛。别无其他。
@山:当当时选择沉默的时候,你也是在默认着对方。 也许出于习惯,也许害怕受关联,也许抱着离没素质的人远点,自己就能变得更好,这有许多的也许,但是此事却只会那时那刻发生。 如果在下一刻发生的时候,你将如何表现,是继续保持沉默,还是离得远远的,亦或者去阻止无意义的纷争。 如果去阻止,那么应该如何介入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下面小生个人观点,如有赞同不胜荣幸 实质问题 1.他们因何事而产生过激举动? 当然这个就不必详细论述了,大家都知道,因为双方一个小的业务上,我估计其当时价值不超过10元钱,也许1元钱也不为过,而产生的纠纷,单纯从物质上来说,这有点啼笑皆非了,放在平常也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事实上这些小事才更加值得人们注意,因为它太平常了,每年都不乏有一些因为小事而产生的恶性事件,也许当时只需要你的一句关怀,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关怀,就足以改变其人生轨迹。如果下次遇到这样的事还请不要继续沉默,也不要妄下定段,先给于关怀,倾听下去。
@苏格拉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在事件发生现场,个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我记得之前看了一个案例,讲的是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在治愈有扮演角色(比如:想象自己是超人)倾向的病人时,采用的方法不是药物治疗,而是让其观察其他病人。在观察实际案例的情况下,病人会马上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非常不正常。我觉得我们在现场时不会挺身而出,但是看网络视频时会感到义愤填膺,也是基于这种情况。况且在其他旁观者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情况下,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个人会尽量将自己的行为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展现出“多管闲事”的特征。
2
北京地铁男子骂人时,周围的人们或漠不关心,或无人阻止。那一群被鄙视的冷漠群众中,或许完全可能会有你的朋友们,对吗?如果你不觉意外,为什么?你也会同样鄙视他们吗?为什么?
大家的普遍回答是:不会鄙视。可能会意外,会轻视,但不会鄙视。因为平心而论,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在其中也有一个有趣的回答,认为大家并不是冷漠,而仅仅是出于旁观意识带来的责任扩散,大家纷纷等待事件领袖的出现。
@狐言:群众无人阻止我不觉得意外,我会觉得失望,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是我自己在场,以自己这爱打抱不平的脾气铁定是想要过去干些什么,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无动于衷,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弱小,如果不计后果地冲上前去,可能置自己于一个危险地步。我不排除现场有跟我一样想法的人,我不会鄙视这些人。但是一旦我上前劝架拉架,群众中有三两人都能说句公道话,而此时此刻有人还是漠不关心的姿态或者是看热闹的心情,我会鄙视这样的人。
@陌邶:如果有我的朋友,我也不觉意外。可能我也会有些轻视他们,但是我不会完全鄙视。因为我完全能理解那种第一反应是自我保护的旁观者姿态,因为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而且换位思考,倘若是我,恐怕也很难立刻挺身而出。
@苏格拉底:个人认为,旁观者不出手相救并不是因为冷漠。从小悦悦事件开始,这样的新闻就一再出现。到底它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完全归结为冷漠有简单归因之嫌,并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助力。在这里我想引入一个词汇,叫做“责任扩散”,即在场人数越多,个人责任就越小。比如多年前美国纽约一位女士被一男子袭击,当时小区楼上的目击者足足38人,但是无一人报警或者出手相救。最后女子死亡。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不报警时,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认为其他人肯定会报警。我觉得这就是责任扩散导致的群体无知。
3
我们眼中的那个北京地铁男子,被称为“渣男”,但他不是天外来客,他必定也有过“家教”、上过“学”,也有亲朋、同事、朋友圈,那么,请揣测他的人生,他这样的人品是怎样炼成的?请尝试描述一下他的成长路线图。
网友们的留言将视线放在了行凶者人生成长的两个轨迹上,一个是家庭教育,认为他的家庭在他的成长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而有可能是他暴力行为的元凶; 另一个是学校教育,虽然教育了知识,却疏于人格教育。
@狐言:如果说事实就像@平安北京发布的那样,该男子是一个未成年在校学生,那么我的猜测如下:首先跟他成长的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给予他的成长环境会对他人品的塑造起到直接影响,人们常说“原生家庭”这个词,这确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父母都是知书达理之人,那么养育的孩子中像这般污言碎语的可能性是不太大的。所以我只能想象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其次就是在校教育。这名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还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但是显然,他没有学到关于塑造良好人品的方法。或者说,学校忽略了对其人品的塑造的意识,再或者是两者兼有之。
@骆威:男当事人应该是受过一定教育(所谓的知识教育)的人,但缺乏基本的修养和教养。在朋友、熟人或亲人面前,他也许不会这样做,甚至还会伪装得彬彬有礼,但面对陌生的弱者,又是另一副暴戾乖张的嘴脸。平时不爱读书,交友层次低,没有精神养料的获取渠道;浮躁,恶俗,品味低下,人生目标缺失。
@啊!:他或许生活在一个比较受压抑的环境下,他或许也被人骂过,被人踹过而没有将情绪发泄出来。或许他听到最多的,也是骂人的话。
@陌邶:首先他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是来自一个并不健全甚至父母有家暴倾向的家庭,这样的人可能本身戾气就会比较重。在学校的生活,他也是不够优秀,所以总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扭曲心理。后来到了社会上参加工作,觉得自己是“京籍户”,但是工作上反而不如外地的大学生,于是滋生了一种怨恨的心理。
@顾旧:也许他是家中独子,备受宠爱,朋友圈里也是那种“大哥大”,生性暴躁,唯我独尊,沉迷网络游戏,很少涉猎书籍,遇事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虽然受着所谓素质教育,但是缺乏人格上的涵养。其实这样的孩子真的不少见,他是一类人的代表。搁平常生活里,大家也许只会觉得他就是生性顽劣少不更事。
4
地铁男子其能力是卑微的,只能在地铁欺辱两名弱女子,但他这样的人如果发达了呢?他会有房、有车、有事业吧,说不定会创了业,做了官,卖起了黑心棉,当上了经理人......当他们吞吐万金,权重一时,以欺凌社会为业时,你能识别他吗?当他们一时风光无两,恰巧地与你交集时,你能抵抗和反对他吗?如何?
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哪怕这个人拥有了资本和权力,也依然会抵抗和反对。
@子菀:前阵子我看了《丰乳肥臀》。里面有段情节让我毛骨悚然。在某段特殊年代,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场,却因为饥饿而丧失了尊严和理性。一个在农场做饭的卑劣男子,只因为有了“一个馒头”这样的权力,就大施淫威。我不敢断言当我置身于题目中所述境界,精神尊严与物质利益会做何选。但是,现实主义的梦想家依旧是梦想家。此时此地,我想,若我遇到这样的人,绝不与之同流合污,不因曲意迎合而失态。我可以是物质上的穷人,仕途的困顿者,但精神的高贵,我可以独享。
@狐言:当这样的人风光无限时,我依旧可以抵抗和反对他。无论他有多么位高权重,多么财大气粗,只要他违反了社会规则,倚强凌弱,道德缺陷,我们首先可以采取合法维权渠道(如报警),与此同时,可以将其恶行借助互联网和媒体进行曝光,引发舆论热议,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他的面目,谴责他的行为。(但不提倡进行人肉搜索和言语攻击)
@陌邶:我能识别他。我也会抵抗和反对他。我觉得“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如果他可以一直伪装着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成功人士,或许我并不能识别。可是我相信他的恶劣的本性是成功这种除臭剂无法消解的。他的扭曲与病态,以及无力的愤怒,对于弱者的肆意凌辱,都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想我如果他的行为已经到达了法律的底线,我会用新闻的形式去报道,去揭露,去批判。但是大多情况下,我不会主动交锋,可能会以更加和缓的方式去影响他身边的人,希望他们对这个男子施加影响。
@顾旧:如果他真的位高权重了却要这样欺凌弱小,那我一定会坚决抵抗他,即使彼时更加以卵击石,也要坚持抗争,直到用完最后一个办法。但是恰恰因为他现在还是个未成年少年,还是个非常普通的人,我反倒更觉悲悯,我不知道怎样对待他才是最好的方式。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来时走过的路如何,未来又该怎样才好,千千万万有相同征兆的孩子,又该如何教育?
5
你并非孔武有力,你当时就在那一节地铁车厢里。你打算拍案而起、打抱不平,你打算号召围观群众匡扶正义,但你担心势单力薄,担心惹上麻烦。现在,给你一个从容的时间答题:请动用你的学科知识和信念,设计一个有效的具体行动方案。
大家在留言中都提出了具体方案,大部分同学的方案很理智,基于求助和引发集体互动两部分。提出了“群体无知”的概念,认为求助要向一个人先求助,再引发群众谴责。
@狐言:具体行动方案: ①判断事态严重程度,如果严重首先报警,清晰地说出所处位置和当下状况。 ②尽量不要独自一人行动,寻找身边可以联合的朋友或群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将争执双方拉开,不要发生肢体冲突和言语攻击。 ③稳定双方情绪,充当和事佬。(尤其注意不要只谴责一方,因为此事件中的两名女子也有错误,注意用词不要刺激当事人)
@翔菌:方案:为避免出现群架或者公共秩序进一步被扰乱的情况,如果能够鼓励其他乘客全都举起手机,一起拍摄,应该会对男子有所震慑。解释:由于“多元无知”,其他乘客倾向于认为大家的想法一致,就是“怕惹事,又没切实影响到自己,还是别掺和了”。其实说在场没人震惊是不可能的,比如拍摄视频的人就是看不下去了。只要让这种“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的态度得到伸张,打破上述“多元无知”的心理,大家或一同举起手机,或多人一同制止,由于群体压力,男子或能收敛。
陌邶:首先,联系地铁乘务人员,请求支援。 其次,与身边的男士沟通,达成交流。并且鼓励身边的男士上前制止,如果无果则自己上前制止,因为前期与身边的人已经达成互动,那样他们更加有可能会在男子迁怒时挺身而出帮助我。 最后,在男子夺走手机之后,可以帮女子打电话报警。
@苏格拉底:行动方案:为避免责任扩散和群体无知的出现,当个人发生危险情况或者需要求助时,我觉得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面向一群人呼救,而面向一个人呼救。明确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帮助。避免责任扩散的出现。 2.及时的说出自己的状况,以及自己遇到的危险,避免因为信息不足而导的旁观者的行动缺乏事实依据。也避免群体无知的出现。
6
围观,成就了今日的网上中国。骂战,想必也快意了道德人生。这名北京地铁男子,大约会在一片声讨中鼠窜一时,但也许很快就会被遗忘。他还会继续乘坐地铁,还会重操旧业,甚至变本加厉地泄愤于社会。我想问同学们的是,以此案为例,什么样的现实惩罚才能不同于谩骂,使得被指控者付出真正的代价?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得社会秩序能够从这一事件中矫正误差?
现实惩罚中,网友(啊!)提出了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方案,即个人黑名单,之前在校园霸凌案当中也有人大代表提出过这一方案,将黑名单与个人人生经历挂钩。制度安排还是集中在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
@狐言:任何案例都没有立马就可以见效的应对措施和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针对形形色色的不良社会事件,首先还是得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很空泛,但是就这起事件来说,由于骂人男子是未成年在校学生,所以依据相关法律不能够对他处以惩罚。这一点其实网上有很多人在争议,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应当作出调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或许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骂人男子的父母、学校是否引起重视并采取教育?骂人男子自己看到网络上众人声讨自己,是会反省还是会记仇在心报复社会,在声讨中一部分充斥着语言暴力的内容如何加以引导和纠正,这里面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法律层面有之,文化层面有之,道德层面有之,或许还有别的方面。只有当这些层面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才能发挥效用,治理社会病例。
@啊!:我想到的是罚款,以及计入个人黑名单,这种个人黑名单会影响到工作,求学。
@顾旧:吃瓜群众敲击着键盘在网上谩骂的时候,其实他们做了和男子一样的事情“强调对方的过错,想以自己的方式来给对方施加惩罚;同时却对自己犯的错有恃无恐,因为不会受到惩罚”(来自知乎)。
谩骂解决不了问题,至少推动解决的方式很难看。那么该怎么样呢,也许无法立竿见影,但是努力的方向我觉得应该是,首先,将法律落到实处,严格执法,我们很多法律虽然有条文规定,但是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所以大家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无视规则现象层出不穷,通过厉行执法,真正将“法治”的意识树立在每个人心中,让法律框住最后的底线,让人们知道要为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负责。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各种历史方面的影响,要将对法律的敬畏真正建立起来任重道远,但是一定要朝这方向努力。法律代表着理性的力量。其次,还是要加强教育,这个教育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水平等硬教育,还有道德人格意识上的软教育,要引导人们向善,还要有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现在我们总是“法律还在穿鞋,道德已经跑遍网络。”而这个道德,是道德嘛?还是“假道德以行”?法律和道德倘使能各司其职,双管齐下,一定能让社会有良好秩序,每个人都该为此努力。
7
围绕北京地铁男子骂人案,烧脑而又烧心的思辨议题应该还有很多,你能额外提供一个吗?你自己有没有能力尝试为它给出答案?当你有能力提出问题和回答时,你当如何传达给所有其他人?
同学们提出的议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媒体,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自己。
@狐言:我想从媒介的角度提供一个议题:碰上此类事件媒体该如何报道?其实很多时候,由于信息不完整而导致的“新闻反转”很多,就比如此次事件中可能一些媒体在报到时没有将受欺负的女主的错误指出,而仅仅用大量笔墨描述骂人男子的恶行。这样的话就引出第二个议题:网民们在看到诸如此类新闻报道时,常常会根据不完整的新闻信息加上自己的预设立场进行想象,然后大肆批评或谩骂,你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啊!:地铁上的看客,看到视频中的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看到网友的评价会有什么回应?他们会关注网上的消息吗?补充: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就会要求赶紧完善法律,加紧加紧立法,那这样不都是等问题发生了才进行补救,难道没有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比如好的教育,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苏格拉底:遇到此类情况?作为一个想伸出援手的人,如何培养围观群众一呼百应的默契呢??即确定自己出手后会有很多的人帮助自己?
@顾旧:微博上大多都在骂这个男子,知乎上却大多是“虽然男子有错但是女子也该被追责以及偷拍视频的网友也很不耻”这样的态度,为什么两个社交平台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背后又反应出了什么?
以上就是我们对“杜课”107期《北京地铁男子骂人事件:烧脑而又烧心的7个思辨题!》精选留言的梳理,感谢后台粉丝们的积极参与,没有被选到的朋友抱歉了~因为这次名额有限,下次希望在这里看到你的名字哦。
@子莞 @李彦东 @山 @苏格拉底 @狐言 @陌邶 @骆威 @啊! @顾旧 @翔菌
请以上十位集实力与幸运于一身的网友在后台留言,私信给小编联系方式和姓名~杜课诚邀你来南京一聚,与杜老师共享晚餐~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谈阅读|(1)|(2)|(3)|面试||三十年,三十首新诗(1)|(2)|(3)| 百期寄语|“听讲座”十大误区|幽默随笔(1)(2)(3)(4)(5)(6)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