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门炮台,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位于清代的香山县蕉门山下,控扼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的蕉门水道。此炮台由清两广总督蒋攸铦、巡抚韩琦筹建,原打算建在香山县黄角山,后因黄角山地非扼要,经复勘,改建于蕉门山嘴脚下。该地西靠大山,东近狮子洋,控扼外海船舶经蕉门水道通往狮子洋的咽喉要道。因当时的蕉门山所在地是一座海岛而非陆地,所有物料运抵均需涉波涛风浪,经狮子洋运抵。因此导致蕉门炮台自嘉庆十六年(1811年)开建,直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三月才竣工,历时一年多。按关天培所记,“蕉门口一处,外联大海,内通狮子洋,直达省城,为商渔出入门户,且为夷人脚船往来捷径,亦属走私要隘。该处两岸淤滩,中泓深处潮水退定尚存一丈三尺,计宽一百二十余丈,大汐涨潮水深在二丈以外,此处最关紧要”。由此可知当年的蕉门水道远比今天宽阔,是当时重要的外洋入内河的关口。也由此可见蕉门炮台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缉私防盗、管理商船,与虎门炮台中其他主力炮台抵御外敌的作用是有区别的。炮台以青石砌基,三合土夯筑台墙、地面。修筑炮洞十四个,每个炮洞洞口以石砌成,配置火炮14门(其中1500斤2门,1200斤4门,1000斤8门);台上神堂二间,官署三间,兵房十五间,药局一间。设外委一员,防兵一十六名,隶属广东水师提标右营管辖。蕉门炮台自设立以来,曾多次得到维修、加强。关天培任水师提督的时候,就提出或筑坝堵塞河道,或“炮台必须添换五六千斤大炮六门,防弁须换把总,防兵添足四十名,方期有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因蕉门炮台不是主力炮台,也不在珠江主航道上,所以并未受到大的损坏,战后只是照旧补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蕉门炮台遭到废弃。但炮台能大致保存原貌,一直到1950年代。从1969年后,由于珠江口各地炸山取石,围海造田,蕉门山所在地因采石被彻底挖掉,蕉门炮台遭到了毁灭性破坏,遗址无存。现在仅能看到原炮台后面的防洪沟。
新涌炮台,位于东莞市虎门寨城东南十里的新涌山下。与蕉门炮台一样,新涌炮台也属于辅助炮台。
该炮台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当时的两广总督百龄上奏称:“查虎门为省城中路门户,不但夷货各船均由此进出,盗艘亦多往来窥伺,实为第一要隘。现在该处各岛屿设有三门、沙角、大横档、小横档等处炮台均属扼要,惟距虎门东南十余里之亭步汛左手新涌山,俯临海汊,距各炮口稍远,不能联络。臣等与护提臣、左翼孙全谋再三筹议,应请于新涌口添建炮口一座,以资守御。”炮台于当年建成,配置火炮12门(其中2500斤、700斤各2门,1500斤1门,800斤3门,500斤4门),派驻外委1员,守兵30名,隶属广东水师提标中营管辖。炮台建成后,主要承担缉私防盗的任务。因不在珠江主航道上,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没有遭遇严重损失。在战后,炮台曾进行加固。现在,由于珠江口各地自1970年代以来的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导致海岸地理多变,已经不能确定新涌炮台的准确遗址所在。2012年8月2日,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社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在施工时挖掘出土了一门重达800斤的嘉庆年间的古炮。结合古籍中记载的新涌炮台配置800斤火炮三门的记载,此炮对于当代人找寻新涌炮台的准确地理位置有所帮助。 |
2012年8月,虎门镇新湾社区挖掘出土的嘉庆年间的重达800斤的古炮 |
三门口,位于珠江口虎门的东岸,处在威远岛东部,东濒太平河,南与沙角炮台遥遥相对,共轭三门口海进入太平河的咽喉要道,军事地理位置重要。
该地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明将俞大猷就曾在此地联合葡萄牙舰队,歼灭了柘林寨的水师叛军。开了中国的中央王朝向西方国家“借师助剿”的先例。1680年,反清的海上武装谢昌、李积凤的队伍还曾通过三门口,攻克了虎门的山后寨城,迫使清军守将李润香弃城而逃。1687年,新的虎门寨城建在石岐岭上(大人山)。三门口所在地因扼守珠江口外经太平河道驶向虎门寨城的咽喉要道上,在此地构筑炮台也就顺利成章了。据宣统版《东莞县志.卷十六》记载:“三门炮台,康熙年间建,艚舶出入,在此湾泊侯查。”建于康熙时期的三门口炮台,个人认为建造的时间当不晚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究竟配置火炮多少门,驻兵多少,未见明确记载。至1758年,清廷的虎门要塞地区,包括虎门寨城、南山炮台、横档炮台、三门口炮台在内,共配置火炮234门,驻军1700多人,水师战船40多艘。三门口炮台的具体驻军人数、火炮数量依旧不详。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门口炮台的失陷时间,中英双方记载不一。中方记载三门口炮台失陷的时间为农历1840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41年1月7日),与大角、沙角同一天失陷;英方记载的时间却是公元1841年2月24日,此处选取英方的记载。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后,清廷为扼守太平河道、保护威远岛上的威远、靖远、镇远三座炮台的侧翼,临时加固三门口炮台。根据英国方面的史料记载:“1841年2月24日,英军进攻虎门三门口炮台,仅用2小时,没有任何伤亡。”据《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记载:“一支中国军队在一座有伪装的和强大的野战工事的掩护下,用来阻碍农霍伊背面的的珠江航道,被我们赶走了;障碍已被有效的排除,炮台和仓库中总共有各种口径的大炮约80尊被弄得不能再使用,所有的军事物资均被破坏。”从英国人轻描淡写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清廷官员眼中“星罗棋布,声势联络、险要天成”的虎门诸炮台,在西方国家眼中,实则不堪一击。现在,也只在太平河西岸留下了三门口的地名,炮台已无任何遗迹。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