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人们对于中华诗词的热爱,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专门提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打底色的工程。
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了当仁不让的热词,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3gan8b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在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论坛”上,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寻找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把传统文化“烹”出青少年喜欢的时代味儿,再次成为专家们热议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日前召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论坛”上,不少学者认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要让更多人意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提到,要让孩子和广大教师重视传统文化中有关优秀品德的内容,比如孝道,“自然亲爱为孝”,告诉孩子,孝是从人类的天性中发出来的自然亲爱;比如诚信,“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比如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要告诉广大青少年,规范自己的内心要用敬,有恭敬心和敬畏心,既不自欺、不妄为,又不懈怠、不放逸,事事兢兢业业。
“传统文化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君子之格,立德树人。”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也提到: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就是告诉青少年,在处理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将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放在更高的位置。再比如“乐群”,就是告诉青少年要将个人与群体统一起来看,将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与群体的发展统一起来看。融会贯通这两点,才能真正了解和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是重要阵地。对此,有学者分析指出,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等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张广斌也提到,传统文化进校园,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但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如曾有数学老师提出,我是教数学的,还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吗?如何把传统文化引入数学教学中去呢?其实,校园中,每位老师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教授的责任主体。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出具体方向: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拓展校园文化,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为此,有老师建议,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区分层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多管齐下,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氛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个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
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担当起人类更大的使命
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