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四方,问道古今,博物馆一定是我们的必到之处。
时空,在这里交错;历史,在这里被高度浓缩;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当我们漫步博物馆,一部绚丽的史诗图卷就在眼前徐徐展开,引人入胜。
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打卡”博物馆也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文博元素……
博物馆,正用其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
今天,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日”如期而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看见其中的力量。
有关过去的记忆,总免不了会被掩盖,被抹去;但依然有很多印记留存下来,然后被发现,被收藏。博物馆,就收藏着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片段,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场所之一。无论是在近代博物馆诞生之初,还是博物馆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现今,收藏始终是博物馆的一个基本职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些见证历史的真实存在,如今大都被妥帖地收藏在博物馆里,等待着我们去探访,去感受。由远古走向近现代,从人类繁衍到文明发展,在博物馆里,我们循着时光的足迹,就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无穷的文化力量。上图:广州艺术博物院(左),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右)下图: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左),长沙简牍博物馆(右)当然,在多元而包容的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单单是历史。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博物馆数据,去年备案博物馆新增395家,博物馆数量达6183家。这其中既有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亦有艺术类、自然科学类、考古遗址类、工业遗产类、行业类以及各种专题博物馆。走进艺术博物馆,领略艺术之美;在自然科学博物馆,探究万物奥秘;到访遗址博物馆,直面考古现场;在专题博物馆,深刻文化认识……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总有一款适合你。以收藏对抗时间的流逝,以保护修复对抗时间的侵蚀,博物馆带着我们和过去的时光对话,邂逅历史文化,传承文明薪火。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因此而改变。乘着时运,博物馆不断往前走。
昔日的博物馆,说是“高冷小众”一点儿也不为过,只能远观的文物,加上艰深的解读,难免让人望而却步。
但今天的博物馆,日渐成为“热门打卡目的地”,与人的联结更多更紧密。这其中除了博物馆人的观念更新,也少不了科技的助力。2018年苏州博物馆门前大排长龙 图源/简书@雅伦的旅行与科技相结合,文物开始“鲜活”了起来,而我们与博物馆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博物馆也没有落于人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始把文物、展览转化为数字资源。数字文物库、虚拟展陈、全景导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历史开始变得触手可及。博物馆这个开放的文化空间,也渐渐成为一个共享知识的平台。到如今,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线上看展,读取文物信息。尤其是近年来,疫情反反复复,我们的刷馆看展计划总是被打乱。数字博物馆的出现,让一座博物馆得以被更多人看到,也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畅游”更多博物馆。展览,依然是以物的呈现为主,但同时也开始注重人的参与性。场景的渲染,使得展览更为生动有趣;声光电等多媒体的运用,带我们沉浸式观展;多姿多彩的互动体验,也让人乐在其中。而依托馆藏文物与展览所开发的文创产品,比如考古盲盒、文物雪糕、手帐贴纸……让文物焕发新的生机,走进我们的寻常生活。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创意的继续升级,历史与文明不再遥远,而变得可以近距离“触摸”,近距离感受。走进博物馆,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只有久远的过往,还有它崭新的当下。世间万物,历史烟云,这一切都让人充满了好奇。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参观博物馆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无论我们年纪几何,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博物馆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根据自身馆藏优势,探索更多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的智能。开设特色展览,举办主题讲座,开展鉴赏活动,打造研学之旅……博物馆因地因时制宜,加强文旅融合,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与进校园活动 图源/四川博物院
而“走出去”,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仍在进行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博物馆的“五进”实践活动,将展览办在“家门口”,使得宣教的力量得到更广泛的延伸。浙江省博物馆开展无障碍美育课程 图源/搜狐号@耳之家
当然,现今博物馆高质量的发展,也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与之相匹配,尽力做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残障人士准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服务,为银发族开办相应的展览活动,为偏远地区的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无论是在馆内或是馆外,我们都需要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服务大众,乐享知识,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力量,然后带上收获与能量开启新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