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蓬:从走进宋人生活的日本蝙蝠扇说起
作者简介:刘馨蓬,本名刘明杉,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物质文化史,即通过破解明代绘画及各门类文物中隐藏的历史信息,揭示明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
东夷小扇来东溟 粉笺摺叠类凤翎
——宋人与纸摺扇的结缘
图/文 刘馨蓬
走进宋人生活的日本蝙蝠扇
1978年,在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奁盖上是一幅描金的《仕女消夏图》(图1)。绘了二主一仆在庭院石径中纳凉,侧身的侍女手捧长颈侈口胆瓶于右侧恭立,正面的两位女主人身穿襦裙褙子,梳高髻。左边仕女握马蹄形纨扇,右边仕女持一柄有六根扇骨的摺叠扇,扇面绘花卉。
图1 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仕女消夏图》
在南宋宁宗时期,有个叫陈起的著名出版商。他是“钱塘人,开书肆于睦亲坊,亦号陈道人。今所传宋本诸书,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皆所刻也。”在他所辑的《江湖后集》中,收录一首李龏的《摺叠扇》诗,其中描写了一位以扇掩面的女子情态。“尺素裁成半荷,竹批六夹影相罗;玉人笑把遮羞面,还向绦边见笑涡。”生动地描写了一位佳人以摺扇掩面的娇羞情态。摺扇不仅是宋人的消暑佳器,金章宗完颜璟在《蝶恋花·聚骨扇》词中吟道:“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湘江”、“湘波”指的是扇骨材质为湘妃竹,其式小巧,摺起可入罗袖之中。
那么,摺叠纸扇的原产国是哪里?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在《宋史》卷491、列传第250“外国七·日本国”中,记载了北宋初年日本僧人奝然率弟子五、六名来华求法归国,再遣弟子喜因等人前来答谢之事。奝然大师在呈送宋太宗的表章最后,列有一份贡品清单。“称其本国永延二年岁次戊子二月八日,实端拱元年也。又别启,贡……又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是日本摺叠扇传入我国在正史上的最早记载,确切时间为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即日本平安中期永延二年(988年,一条天皇年号)。
另外,这份表章还记有摺扇的种类(木质桧扇和纸质蝙蝠扇)、称谓、数量及收纳方式。又据北宋仁宗时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6,高丽国也以摺扇作贡品。“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摺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埿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倭国乃日本国也,本名倭,既耻其名,又自以在极东,因号日本也。今则臣属高丽也。”高丽使者向宋人介绍此物“出于倭国”,并袭用“倭扇”之名,说明日本是摺扇的原产国。北宋后期诗人苏辙有《杨主簿日本扇》一首:“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也点出摺扇原产国为日本。
日本摺扇名目繁多。日据朝鲜时期的总督府中枢院编过一本《朝鮮风俗资料集说》,作者是日本人今村鞆。在其《朝鲜和扇》第五章《日本扇ノ总记》第二节《日本扇名略考》中记载,摺扇名称有アフギ、衵扇、五重扇、色目扇、谣扇、ウスヤウ、枝扇、御田扇、御田赋物、御月扇、加贺扇、香扇、香染扇、カザり扇、笼骨扇、纸扇、蝙蝠扇、唐扇、乌绘扇、城殿扇、金扇、银扇、奇丽扇、五流扇、麝香扇、仕舞扇、修罗扇、尺扇、杉扇、杉目扇、透扇、末广扇、石州扇、折腰扇、袖扇、ソロマ扇、泥金扇、田舞扇、大理扇、中启扇、丁子扇、泥铜扇、朝鲜骨扇、铁扇、投扇兴扇、泥绘扇、桐油扇、道中扇、名古屋扇、夏扇、南京扇、缝扇、布目扇、猫间扇、能扇、张扇、バサラの扇、柏扇、花田扇、日丸扇、平骨扇、冬扇、莳绘扇、鞠扇、万岁扇、舞扇、三重扇、三ツ扇、ミタノ扇、武者扇、目近扇、友禅扇、横目扇、利久扇等。而按材质划分,则有木扇(桧扇和杉扇)和纸扇两大类,它们的社会功能、形制和工艺迥然不同。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成果中,对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已很明确的日本扇品种,仍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笔者希望通过系列专题文章厘清这一问题。
早期纸摺扇的扇骨数量一般为六根,后世逐渐增加,有竹片、木片、鲸须等材质。据日本文献《饰抄》和《平家物语》卷1“殿上闇討”记载:“年少之公卿,或炎天持蝙蝠”,可知其主要功能是招风祛暑,故称“夏扇”。关于蝙蝠扇的起源,《和汉三才图会》卷26称:“按扇或书云,神功皇后三韩征伐时,见蝙蝠羽始作扇。”据明人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2“器用附言土产·扇”:“倭初无扇,因见蝙蝠之形始作扇,称蝙蝠,宋端拱间曾进此。按其作扇,有淡青、素笺、水墨、黄牛者佳。”
从以上说法至少可知,之所以把早期纸摺扇称为“蝙蝠扇”,是因为从形制到扇面颜色,这种扇都模仿自然界中的蝙蝠羽。蝙蝠展开双翼时呈扇状,薄薄的翼膜上有5根指骨。因为纸摺扇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日本早期纸摺扇不如木质的桧扇多,但在漆器、绘画等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册平安时代《扇面法华经》,原是大阪四天王寺所藏十册装饰经中的一册。纸本设色,横25.3 厘米、纵26厘米。此时的贵族阶层热衷抄写《法华经》进行供养,并发展出“装饰经”形式。此经选用上等的“鸟子纸”,郑舜功在其书中解释道:“色如鸟卵,故云。”就是用日本特有的落叶灌木雁皮的树皮为主要原料,色如蛋壳,又称“雁皮纸”。制法是:先在扇形纸上涂云母粉打底,其上洒金银箔细片,“曰金箔曰银箔,俱出山城,其箔颇厚”。然后用笔描绘和雕板印刷出山水人物等图案,再施红、黄等彩。将每页纸对折,折线处黏合成册,最后在此上抄《法华经》等经文。
这套“装饰经”是平安时代赏玩类纸扇画中唯一的传世品,各册封面上绘守护《法华经》信众的“十罗刹女”,皆为贵族女性形象,内页扇面绘贵族或平民的生活场景。其中一名表情悠然,衣着华丽的女子,左手持小鼓,放在身后的右手按着一柄展开的蝙蝠扇(图2)。明显可以看出此扇的形制是单面贴骨,四根中骨露在鸦青色扇面的同侧,宛如自然界中的蝙蝠翼骨。再加上贴在扇边的两根大骨,共6根,与此时期的扇骨数量吻合。
图1 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仕女消夏图》
《源氏物语绘卷》是以紫式部所著同名小说的内容为题材,反映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风俗画卷,各时期都有绘制。其中一卷在江户时代被鉴定为平安末期作品,作者是宫廷画师藤原隆能。而昭和以后的研究者则认为,该画卷至少有四种画风,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现存的画面情节有十九幅,定为国宝,分别藏在东京五岛美术馆和名古屋德川美术馆。
名古屋德川美术馆所藏《源氏物语绘卷九》“东亭二 秋九月熏大将至三条院探访浮舟的隐寓”,画中薰大将坐在玄关式台上,手持一柄六根扇骨的蝙蝠扇(图3)。画家以这种扇式强调季节感,薰大将纳浮舟为妾之事,发生在“现在是不宜结婚的九月里”、“明天才交九月的节气”。浮舟新婚未在吉日,预示其悲剧的结局。
图3 东屋二
而在另一《源氏物语扇面画帖》第50帖“东亭”中,画面构图虽与前者基本一致,而薰大将却手持白桧扇(图4)。因桧扇是标识身份的礼仪道具,所以画帖作者强调的是薰大将的二公主驸马身份。这一细节差异应与画家对《源氏物语》原著的主观理解有关,桧扇与蝙蝠扇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含义不同,为该题材画家提供了更多图解原著的再创作空间。
图4《源氏物语扇面画帖》局部九耀文库藏 中野幸一编 源氏公子
日本平安末期相当于中国南宋时期。在中国的谐音文化中,“蝙蝠”谐音“遍福”,寓意十分吉祥,所以蝙蝠扇很快被宋人接受。宋人使用的蝙蝠扇,除少数是日本原产之外,多为中国匠人效法其制的仿品。据南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13“铺席”载:当时的都城临安有“周家摺叠扇铺、陈家画团扇铺”,并出现了专做摺扇、团扇的作坊式商号。
日本扇形制对中国早期纸摺扇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平安时代《扇面法华经》中,绘一位背对观者、衣着华丽的女子,右手持一柄折合的蝙蝠扇(图5),可以看到大骨位于纸芯中央。
图5 一根葱式蝙蝠扇 平安时代
类似形制在宋画中的图像,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蕉荫击球图》(图6)。绘一夏日庭院近景处,二童子正做击球游戏,芭蕉山石旁置一条案,案边仕女是主仆二人,女主人头戴花冠,身穿红地花边褙子。双肘支案,案上仅放一柄折合的蝙蝠扇,扇面上半部仍是鸦青色,红色的大骨纤巧,纸面外露不齐。
在当代中国文玩界,此制被称为“一根葱”式。就是展开时大骨压在纸边上,折合后像一根被劈两半的细杆夹着中间等分的纸芯。大骨宽度几乎与小骨相当,上下匀称笔直如葱杆,故名。由该图可知,这种扇式至少在南宋时已传入我国。因式样甚雅,所以一直在明清两代文人中流行。
图6 南宋《蕉荫击球图》局部折扇
与《蕉荫击球图》中那柄纸面外露不齐、不作修饰的“一根葱”式类似的形制,实物可见这柄乌木骨扇(图7)。入元以后,南方汉人的地位变得极其低下,他们曾推崇的精雅生活方式化作过眼云烟,摺扇的地位也随之跌落谷底,据明人陈霆《两山墨谈》卷18 “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元代初年,民众看到海外使者手持摺扇,甚至讥笑他们。
图7一根葱乌木骨扇侧面
中日两国的圆形纸摺扇
日本纸摺扇不仅有常规款式,更有独运巧思之作。江少虞是北宋徽宗政和八年进士,曾为天台学官,因独力击溃金兵的进攻,升为左朝请大夫,历任建州、饶州、吉州太守,他在《新雕皇朝类苑》卷60“日本扇”中讲过一件亲历之事。“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琴漆柄,以鸦青紙、如饼,揲为旋风扇。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为寒芦衰蓼,鸥鹭竚立,景物如八九月间,舣小舟、渔人披蓑钓其上,天末隱隱有微云飞鸟之状。意思深远,笔势精妙,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索价绝髙,余時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
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作为皇家寺院,从太祖、太宗直至徽宗时期一直诏敕扩建。皇帝祭天祈福、帝后生日庆贺、进士登科检阅、外使进香等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同时,这里也是京城的商品集散中心,故有这种日本奇扇出售。
明人郑舜功在所著《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2“器用附言土产·扇”中记述,此扇是日本人效仿中国上古“五明扇”的像形之作。“《国书》云:舜时制造五明扇,倭扇像形,俗呼旋风扇。”
“五明扇”是泛称,其一指仪仗扇。西晋人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第一”云:“五明扇,舜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也。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晋非乘舆不得用也。”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9中记其用法:“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于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伞、曰绛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其二指具有实用功能的圆扇。西晋人陆机在《羽扇赋》中,假托宋玉与诸侯进行论辩,盛赞东吴羽扇之美,赋中点出五明扇的形制。“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悦。宋玉趋而进曰:‘敢问诸侯何笑?’‘昔者武王玄览,造扇于前,而五明安众,世繁于后,各有讬于方圆,盖受则于箑蒲。舍兹器而不用,顾奚取于鸟羽?’宋玉曰:‘……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诸侯认为,方形的安众扇和圆形的五明扇都由蒲草制成,以鸟羽为扇不合先王之制,故掩麈尾而笑。宋玉则辩称方形的安众扇使气松散,圆形的五明扇使风烦乱。据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69“服饰部上·扇”:“晋张载《扇赋》曰:‘……夫裂素制圆,剖竹为方。五明起于名都九华,兴于上京。’”可知晋时的五明圆扇也有以白色生绢制成者,而安众方扇则由竹片或竹丝编成。
南北朝以后,女子多用五明扇招凉。欧阳询《艺文类聚》中记有“梁元帝相名诗曰:‘……妻摇五明扇,妾弄一弦琴。’”隋初诗人卢思道在《美女篇》中吟诵:“京洛多妖艳……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又见唐人乔知之《长信宫中树》:“叶艳九春华,香摇五明扇”。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佚名《宫乐图》中,绘有一身着红衣,肩搭黄披帛的侧脸女子,她竖执一长柄圆扇,长柄贯穿到扇的顶部,将扇面左右等分(图8),这是早期团扇的形制。这种扇式于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
图8 唐佚名《宫乐图》局部
1972年,奈良明日香村、奈良县立橿原考古研究所和关西大学考古队对当地的高松冢古坟进行了发掘,3月21日在石室内发现了约公元7世纪后期的壁画。其风格受唐文化影响,特别是人物图与陕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相似,只是墓葬规模和壁画尺寸逊色得多,而画工却更精致。因没有墓志铭,墓主人一时难下定论。
小林惠子在所著《高松冢被葬者考——天武朝之谜》中认为,此冢是天武天皇的陵。壁画中有一幅四仕女图(图9),最左侧黄袍仕女右手持圆扇,扇面绿彩晕染,图案已不清晰,其形制与《宫乐图》侧面仕女所执扇式相同。
图9 高松冢古坟
宋人江少虞所见的“如饼”倭扇,就是日本人以从中国传来的早期团扇之形为灵感的创新之作。此工艺在日本至今未绝,在日本NHK《美の壺》制作班编写的《扇子》中,有一圆形扇子。形制是将常规扇面加长,可360°延展成圆饼状(图10)。
试想江少虞所见,就是单面贴有鸦青纸的这种形制的圆摺扇,在其上淡粉打底后画平远山水,略施五彩。近处绘寒芦衰蓼,鸥鹭竚立,一叶小舟中渔人披蓑垂钓。随着扇面的徐徐展开,一幅恬淡雅致的初秋小景以广角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这样的视觉冲击力怎不令他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图10 圆形扇子
中国到了明代以后,也创制了一种张开如满月的扇式。在沈德符生活的万历时期,不可摺叠的团扇逐渐失宠。据其所著《万历野获编》卷26“玩具·折扇”记载:“盖自宋已入中国,然宋人画仕女止有团扇,而无摺扇。团扇制极雅,宜闺阁用之。予少时见金陵曲中,诸妓每出,尚以二团扇,令侍儿拥于前,今不复有矣。”而团扇形制极雅,弃之令人不舍,于是造出摺叠团扇以应时尚。“宫中所用,又有以纸绢叠成摺扇,张之如满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有机敛之,用牡笋管定,阔仅寸许,长尺余。宫娃及内臣,以囊盛而佩之。”
当代摺扇收藏家赵羽先生于2010年出版了一套《怀袖雅物:苏州摺扇》图录,此书卷1“通释”中有一柄摺叠团扇(图11)与沈德符所述形制接近,惟柄稍长。最右是合拢状态,左四幅分别为逐步展至“满月”的状态。此扇与江少虞所见的日本“如饼”扇皆为展开后呈圆形,但扇骨摺叠的方式却不相同。日本圆扇在形制上仍如常规,只是扇面加长可展至360°;而中国圆扇则以扇头为轴,两根大骨分别向左右拉开180°会合成圆形。
图11 摺叠团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曾刊登于《中国收藏》第四期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朱浒:大象有形 垂鼻辚囷——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大象图像研究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