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众声喧哗”中的科学传播样本|特别观察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19-04-16

11月25日,名为The He Lab的账号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在视频中称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引起国内外舆论的震荡,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话题。

 

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中,科学传播会依循怎样的路线、具有怎样的传播特点?这次事件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观察样本,RUC新闻坊为你做了最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期待带你穿过迷雾,既了解这件事的舆论变化,也能理解当下科学传播的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图片来自凤凰新闻)




Part

1

事件的传播路线:

自媒体率先质疑,驱动舆论转向


从事件传播路线看,自媒体在本次事件的爆发、事件的重要节点、以及舆论转向和推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6日事件刚爆出之时,自媒体比专业媒体的回应更为及时、高效以及专业。专业媒体则“慢半拍”,甚至最开始将该事件作为科学成果报道处理,舆论反转之后才逐步跟进。


报道源头

视频发布后,Twitter上各种媒体开始争先报道,提出质疑。其中包括美联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科学家声称创造了世界上首对基因编辑婴儿,该条新闻被标注为“BREAKING”,获得大量关注。

11月26日 10:48

美联社发布美联社独家专访,进一步确认此前消息。报道开头指出,许多主流科学家认为该尝试十分危险,甚至谴责该行为是人体实验。

11月26日 10:51

人民网深圳频道发布名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报道整体呈现正面态度,肯定该成果是“历史性突破”。财经网 、观察者网、澎湃新闻、腾讯科技、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

自媒体率先提出质疑

11月26日 13时之后

13时之后,多家自媒体(如@丁香园、@果壳等)以及微博大V对基因编辑婴儿涉及的社会伦理问题、该项目程序是否合理等提出质疑。

11月26日 13:25

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Ent_evo 发布微博,从项目本身的科学性、涉及的安全和伦理问题表达出担忧。


与此前部分专业媒体直接转载的报道不同,自媒体在微博上的轮番发声首次将质疑声推向舆论中心,舆论出现反转趋势。

11月26日 16时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对该事件进行回应,医院与贺建奎并没有合作,该项目也并非在医院做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上显示,批准该研究的伦理委员会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

自媒体持续跟进

11月26日 17时

@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 


该联合声明再次将对这一项目的谴责推向高潮,在此发挥重要舆论效应的仍然是自媒体而非专业媒体。

11月26日 18时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表声明,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并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 随后,南方科技大学发布情况声明,表示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学校和生物系对该实验并不知情,正进行深入调查。

科普类自媒体大放异彩

11月26日 20时

自媒体@得到在微博发布由得到专栏作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撰写的《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在今天不可原谅?》一文,王志安等意见领袖转载。

11月26日 晚

科普类自媒体如果壳、丁香园连发多篇文章对该事件涉及的关于基因编辑的专业概念进行解读,并对该事件进行剖析。

 

果壳最先发声,在微信公众平台连推两篇文章《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真的诞生,意味着什么?》《“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的大梦:我要使它成为典范》,丁香园也随后推出《追问「世界首例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一文。

 

科普类自媒体的发声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实验中涉及的复杂的生物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例如基因编辑是什么、本次被编辑的基因是什么、该技术目前是否成熟和安全、该技术的风险性在哪里等,同时也对事件疑点进行梳理盘点。

部分专业媒体开始介入,态度转变

11月26日 14时

《科技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提出四点质疑,以“《科技日报》四问基因编辑婴儿”为话题的文章成为各大媒体新一轮转载的对象。

(科技日报微博截图)


此外,部分专业媒体开始通过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原创文章来表达对于该实验的质疑与批判。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均发表社论。

专业媒体集中跟进

11月27日

专业媒体的集中报道出现于27日,新京报、人民日报、新华网、澎湃、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跟进该事件,多篇评论文章对该项目涉及的伦理问题持批判态度。在对该事件的后续报道上,专业媒体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首先发表相关声明。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对此事件做出回应,表示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此外,据新京报报道,“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据知情同意书披露,项目经费来自南方科技大学。该知情书显示,试验存在脱靶风险,项目组不承担超出现有技术的风险后果。

11月28日 12:54

新京报报道,贺建奎现身于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的千人大会堂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致歉,确认露露和娜娜已健康出生。





Part

2

本次事件中自媒体的报道角色


RUC新闻坊的小编马冰莹通过“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对有关“基因编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检索,并对热度排名前200的文章进行了词频分析,制作出如上词云图。词语的大小和颜色深浅均与词语的出现频率有关,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表明词语出现频率越高。


梳理多篇阅读量“10万+”的自媒体文章,我们发现自媒体不断在进行事件梳理和追踪,丁香园的《每对夫妇28万元,感染艾滋不负责:基因编辑知情同意曝光|丁香早读》《“基因编辑艾滋免疫婴儿”事件后续盘点》两篇文章,紧随事件发展脚步,对最新信息进行解读和盘点。此外,自媒体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对话题做多个维度的科普延伸,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科学类


果壳网于26日晚发布了题为《“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的大梦:我要使它成为典范》的推送,内容为对美联社报道《Chinese researcher claims first gene-edited babies》的全文翻译。文章迅速获得10W+的阅读量,网友们也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其中,获赞数最高(7097赞)的评论认为“你本人会负起责任。。。你怎么负责?拿什么负责?”,多数评论对此事持否定态度,认为贺建奎“慷他人之慨”“罔顾人伦”“违背法律”,但也有少数评论认为“未来终将到来”。


果壳发布了题为《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真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热点》的文章,从被什么是基因编辑婴儿、基因编辑的优点与风险、基因编辑的风险盘点、事件责任、实验的现实意义分析等角度为普通受众进行科普。文章迅速达到10W+阅读量,留言区获赞最多评论(6618赞)为“多么希望这只是个炒作”,也有评论认为技术本身没有错、这是人类打败艾滋病的一个契机。


法律问题类


中国法律评论上,作者刘立杰于27号发布题为《基因编辑婴儿的三大法律问题》一文,从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刑事法律风险三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法律视角的解读,文章阅读量为18247。


法学学术前沿上,作者韩大元则发布《通过宪法控制基因编辑等科技对人类尊严的威胁》讨论了在多元化、科技发展不确定的当下,如何最大化宪法的功能和价值,强化人类价值共识。文章获得了42888的阅读量。


科学伦理知识类


丁香园发表的《追问“世界首例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打开基因的潘多拉盒之后人类已经无法回头》替普通公众问出了他们切身相关但囿于专业知识限制难以提出的问题,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当时我就震惊了”发表《基因编辑,我呸》在对事件进行梳理后发起对科学与伦理的思考,认为本次事件除了存在诸多未知的风险以外,基因编辑更是有悖伦理道德。潘多拉盒一旦打开就再难关上,这种被改造过的基因也势必会遗传给下一代,那么经过一代一代的遗传,将会对人类的基因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


▽▼▽▼▽


对比自媒体和专业媒体进行的报道,从报道内容来看,自媒体与专业媒体的报道呈现出差异化特点。专业媒体大都跟着权威走,一开始转载人民网首发,后面大规模转载的时间点均在各个声明发出之后。原创文章和评论较少,很多都是互相转载,且表达的观点基本一致,不约而同地聚焦事件的进程和伦理问题。自媒体则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敢于提出质疑,依据各自平台的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从而报道角度更为多元,拓展了话题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一些垂直性较强的自媒体进行专业领域报道,这是专业媒体在报道初期没有涉及的。例如,果壳网及时地为公众科普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编辑工具CRISPR /Cas9的相关知识,中国法律评论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为公众揭示这一事件可能面对的法律问题,法学学术前沿则从宪法出发,讨论了这一事件中宪法应当发挥的功能。

 

在专业性上,专业媒体对基因编辑这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欠缺,专业度不及果壳网、丁香园等科普类自媒体。因而,专业媒体涉及对基因编辑领域概念的解释不多,多关注于事件本身的进展,而自媒体则有机会在跟进事件的同时,填补公众在该领域知识上的空缺。




Part

3

观察:

自媒体在当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的表现


1.自媒体的运营机制适应互联网环境,对科学领域突发的反应更迅速。

26日上午事件爆出后约两小时,就有“丁香园”微博晒出了事件中的临床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查书、“Ent_evo”微博列出了13点知识和疑点;微信公众号“果壳”、“赛先生”等的深度梳理、解读、采访也在当天就发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反应更加迅速且微博等平台实时进行跟进。如此速度的背后,是自媒体扁平化的生产机制,带有天生的互联网基因,使得他们更加擅长于突发新闻的报道。


2.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在科学专业领域积累了较强的话语权和解释力,它们往往具有丰富的专家资源且深谙互联网传播的话语策略和渠道策略。

微博上,此次发声热度较高的自媒体公众号如“Ent_evo”、“柴知道”、“丁香园”等,粉丝量均为百万级。它们原本都已经在科学技术领域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力。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果壳”,日常阅读量均过万。在此次事件中,“果壳”于11月26日和27日连发三篇文章,阅读量则都达到了十万加。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上: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回答基因编辑婴儿是否合法、生物学的学者解释CRISPR是什么技术,医学科学博士梳理本次事件中的医学问题,尽显UGC的优势。

 

除了专业底蕴,不同的自媒体生产的内容会采取不同的话语层次。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成员“游识猷”则在自己的微博中从“实际得失”和“伦理”两方面对本事件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其整理的内容对受众的科学素质就要求相对较高。

 

另外,自媒体会采取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视频、图片等多样形态进行内容表达。多数自媒体都采取了插图的形式辅助说明。主打“资讯短视频”的“梨视频”微博,则制作了梳理事件、采访专家、回顾预言等内容的视频。


3.清晰的受众定位和充分的互动增加了自媒体科普传播的到达率,人们在类似事件中对自媒体科普产生了相应的阅读期待,而自媒体搭建的讨论空间也有助于促进公众的公共讨论,提升科普的实际效果。

以微信公众号“果壳”、“知识分子”为例:

 

果壳是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建有社区和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门户。目标受众为都市科技青年,活跃用户多为20—30岁的青年,这个年龄阶段也正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

 

针对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截止到目前,果壳前后共发布《受理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真的诞生意味着什么?》、《“艾滋病免疫婴儿”诞生:基因编辑技术,为何成为争议的漩涡》、《如果你成为医学实验的“对照组”》等七篇稿件,从多个角度分别报道和分析了事件,其中三篇稿件的阅读量破10万;不少网友在公众号留言区发表评论,纷纷表达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此次事件的个人理解,达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

(网友在果壳网微信公众号下的评论)


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媒体平台“知识分子”,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目标受众为任何对科技感兴趣的网民。

 

因专业性相对较强,知识分子此前影响力有限,但也正是因为密切关注科技专业领域的动态,知识分子在此次事件中真正走入了大众视野,共发布了《震惊与克制:直击基因编辑香港峰会》、《据传被查封实验室的贺建奎,疯狂实验如何收场》等七篇文章,在微博公布的《科学家联合声明》这一消息已获得7.7万转发和8.8万点赞,并被Vista看天下的微博官方账号转发。


4.自媒体科普也需要规范,一些自媒体用科幻电影等恐怖诉求的方式,可能会增加公众的恐慌情绪。

某自媒体公号发表文章《基因编辑婴儿细思恐极:医疗资本化加速,是生化危机还是美丽新人类》引用《美丽新世界》《生化危机》《千钧一发》《天使时代》等一系列科幻电影及文学作品,截取其中容易引发恐惧情绪的片段,并在结尾称“大伙儿明白了吧,一旦资本医疗失控,社会两级分化将愈加严重,有钱人长寿甚至永生,后代完美优秀,而穷人呢,只会被淘汰,进而绝后绝种。”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过于极端。

 

另一篇发自某公号的文章《“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技术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同样引用电影《千钧一发》的场景,并评论称“像不像封建时代,土族的后代永远是土族,奴隶的后代永远是奴隶”。

 

两篇文章已分别有3000多和21000多的浏览量,有网友在留言区评论称“真的好可怕,无法接受”“看电视里的新闻,怀里抱着我的二宝,瞬间汗毛都站起来了!!!!!!”、“现在的时代真的不想生小孩”等。


 ▽▼▽▼▽▼▽▼▽▼


科学领域由于其专业性,对很多受众而言是“天然的屏障”,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应利用各种专业和渠道的资源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受众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在此次事件的传播中,自媒体以其速度快、发声及时、专业性强的报道,在事件传播的初期承担了传播信息、引导受众、科普知识等重要角色。可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科学传播中自媒体业已经成为重要角色,它们和专业媒体互为补充,拓展了科普的维度和效力,共同构成了科学传播的新生态。


本期编辑:

王怡溪、赵峥宇、张文丽、许佳蕊、马冰莹、高铢、李开颜、谭录阳、潘瑾瑜

除特别标注外,其他图片来自于网络

所有数据均截止于发稿前


往期回顾


场景、形态、技术:数据新闻的新风潮 | 讲座

记者为什么需要学习人工智能 丨 编译

数据可视化领域的五大趋势:“信息之美奖”历年数据解读|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江歌案 | 数据可视化 | 反性侵 | 疫苗案

5.12地震十周年 | 中美贸易战 | 数据新闻

刀刺辱母者案 | 普利策奖 | 沙特记者遇害

第18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

第18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

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新闻业技术趋势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

可视化 | 媒体数据新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

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

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 自闭症


趣闻杂谈

“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 南方暴雨事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