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秋生:梦回“四O四”

兵团战友 2023-02-21




1965年9月4日,我们乘着西去的列车,离开天津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北一甘肃农建十一师一团六连。从那时起我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垦荒地,开始了忘我的战天斗地。我们秉承了兵团人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荏苒,转瞬五十四年,我们两鬓皆白。但无论我们的身份角色如何转变,无论身在天南地北,都常常梦回戈壁,都思念朝夕相处的战友,任何有关兵团生活的往事都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因为我们情系戈壁,我们是六连人!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战友情!


《情系戈壁》书摘


网络配图




梦回“四O四”

邵秋生




在茫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这么一座小城,它只有代号没有名称。这座小城在任何国内地图上都找不到,但它在我国国防事业上曾经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核工业基地,曾经是原子弹的生产基地。它位于嘉峪关以西100公里处,对外称为矿区。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这些兵团人有幸参加了这项“四O四”的国防工程。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值得付出的工程,参加这次工程建设的有,甘肃02部队、酒泉民兵师和我们农建十一师众多兵团战士。出征前动员很悲壮,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态势。指导员凝重的神态向大家宣布,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入侵我国,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在“四O四”的任务,就是在戈壁滩挖一条深2.8米、宽2.2米的壕沟,以阻止苏修机械化部队的进犯。动员会后,大家都摩拳擦掌,纷纷表决心、立誓言,立志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就在11月份气温降至零下的某一天,千军万马的军垦战士按班排分乘大卡车向“四O四”进发了。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一路没有歌声,没有笑声,只有汽车上的红旗迎风冽冽作响。


上世纪60年代,那里还没有柏油路,汽车一路行驶在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颠簸,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此时大家的双脚已冻得麻木了,费了好大劲才跳下车。举目四下张望,在祁连山半山腰处,有好多连队已经搭起了帐篷,插上了红旗。临时战地指挥所、营房、伙房、卫生队、小卖部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建立起来了。



我们的驻地是临时挖的地窝子。何为地窝子,说白了,就是我们住的营房宿舍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有一米多的深度,坑的两边搭上木椽子,木椽子上铺上竹箔子,竹箔子上一层薄薄的麦草,麦草用一层薄泥压住,防止麦草被大风刮跑。地窝子地下中间位置略比两边深一些是战士起床后的走道,走道两边是所谓的通铺,其实就是在地上铺了一层麦草,战士们把自己的被褥铺在麦草上睡觉就可以了。地窝子顶部为人字形,地下过道两边各有一个大炉子用来取暖。男女生住处是用一个大席子隔开的,由于人多地窝子小,每个人睡觉的位置十分拥挤,一旦半夜起来小解,回来后就很难再找到自己的被窝了。由于地窝子顶部泥层太薄,往往人躺在被窝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有人开玩笑称数天上的星星可以催眠。记得有一次,外面下大雪,就有雪花飘落在熟睡的战士脸上的事。



恶劣的生活环境,大山深处又是极寒的天气,让劳动了一天的战士无法入睡,但也锻炼了每个军垦战士的坚强革命意志。


简单的安顿之后,各班排领取了各自的工作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祁连山的半山腰挖一条壕沟,深2.8米,宽2.2米,修成后沟底可以跑一辆小汽车。这条壕沟名义上是为防止苏修的机械化部队入侵,实际上就是为“四O四”核基地挖一条埋藏地下电缆的壕沟。


在戈壁滩上挖沟谈何容易,一没有现代化器械,二没有炸药,全凭手里的镐头和铁铣。戈壁滩上全是鹅卵石,一镐下去只有星光四射,地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白点,不一会儿镐头就磨圆了,为此,连里专门从机耕班抽调上来几名战友,专门负责打镐头。


高涨的革命干劲,一颗颗火热的红心发扬了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使工程一点一点的向前推进。



同在一条战线的甘肃02部队和酒泉民兵师各种待遇都比兵团好,他们可以打眼放炮,生活上也比我们好,兵团人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吃饱肚子。劳动强度大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男战友用镐,女战友用铣,顽强的战斗着,看看每个人的一双手,你会心疼的落泪,手上厚厚的老茧都是一个个血泡磨出来的。特别是下雪天,大大的雪片飘下来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众多男战友,下雪天只穿一件背心埋头苦干着,到快收工时身上的背心被冻成了硬邦邦的铠甲。雪水和汗水的结合,战胜了戈壁滩的风雪严寒。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战斗,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戈壁大山深处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几十公里长的有战略意义的大壕沟。


回忆“四O四”工程,那年、那月、那浩大的工程,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会让我们亲身经历的军垦战士永生难忘。


梦回“四O四”情景再现当年劳动场面时,冒风雪,战严寒,一直魂牵梦绕的几句话,让我们终生难忘。


漫天皆白雪花飘,挥舞镐头和铁锹,大战戈壁挖渠道,我为祖国立功劳。


梦回“四O四”这篇稿,特别感谢张铮的大力协助,整篇稿子都是张铮写的,我只是搭了一个架子,张铮经过回忆,提供了很多素材,使这篇文章的完整性、叙述性得到了很宝贵的材料。不管文章怎样。但“四O四”浩大的工程始终让我挥之不去,成为我的人生浓彩重墨的一笔。整个事情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几句短短的顺口溜不足以表达当时的情景,特别和张铮商量由张铮执笔补充上面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