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响档打相打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都说传统媒体不景气,我看怪来怪去还是怪记者文章写得不灵光。试看这两天无数女士喜欢的吴秀波先生后院起火,媒体报道写来写去“人设崩塌”、“走下神坛”这种陈词滥调,甚至文字不够,表情包来凑,活生生把一桩桃色新闻写成了经济观察。设若民国上海的小报记者们还在,不知他们会用什么语言来写呢?当年上海有一份小报《铁报》,系由著名报人毛子佩于1931年创办的,之所以叫“铁”报,说明其内容扎实,像钢铁一样坚硬。毛子佩自称“报纸弹硬得很;写稿子的朋友真可以称得起钢铁阵容……”


《铁报》:民国时代上海著名小报


《铁报》的文章大胆泼辣,蒋介石都敢写,一般的明星八卦就更不在话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份,在《铁报》上专门写评弹的作家横云阁主(张健帆)忽然爆出八卦,沪上两名弹词名家大响档刘天韵和姚荫梅竟然打了起来,标题刮辣爽脆,就叫《刘天韵姚荫梅互殴记》,登在报纸的第二版。文章一经刊登,自然喜欢听书的老听客都要了解一下来龙去脉了。


书场旧影(图:韩伍)


话说民国时代是评弹的黄金时期,上海滩十里洋场夜夜笙歌,市场是巨大的。但说书先生要在上海滩立住脚并非易事,除自己本身书艺必须精湛外,多多少少要投入某个组织“报团取暖”。三十年代艺人石秀峰走红,以自己为中心建起一个艺人联盟,形成势力以后,外埠来上海说书的艺人不走石秀峰的路子,就很难接到场子。到四十年代,说《描金凤》、《啼笑因缘》等书的姚荫梅成为大响档,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加上超强的组织能力,姚荫梅成为一方盟主。艺人来上海说书,分配到哪个场子,姚荫梅说了算。横云阁主是这么写的:


    姚荫梅寄居沧洲书场,甘愿依附之同业既众,乃广为承接大小场子,多多益善。如守大本营,俨然以大元帅自居,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并为加强阵容计,特先分函散处各地之响档来沪参加焉。


姚荫梅(1906-1997)


此时大响档刘天韵和徒弟谢毓菁已经在苏州等地红了,接到姚荫梅的邀约特意赶来上海,本想靠着自己的代表作《三笑》、《落金扇》,能在上海打开市场,不料姚荫梅安排给他的,多是二流场子。刘天韵不是一般的艺人,他有领袖之风,而且已经是响当当的红角,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于是跑去和姚荫梅说理。而姚荫梅的反应是:“由彼自来,并未函约,岂能自作主张?”意思是你来是自己来的,不是我请来的,给你两个场子唱唱蛮好了。刘天韵的父亲祖籍山东,脾气十分火爆,一言不合就和姚荫梅打了起来。其实没有打出人命,连血都没有见。但因为两人都是名震一时的大响档,他们之间动老拳,再经记者一渲染,自然成为沪上一大新闻。刘天韵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悻悻然和谢毓菁离开上海,姚荫梅也不在乎,因为求他安排场子的人多得是,刘天韵师徒前脚空出来的位子,后脚谢汉庭和黄兆熊立刻补上。


五六十年代刘天韵(左三)深入基层

体验三轮车工人的生活


不料没有几年工夫就到了1949年,刘天韵和姚荫梅“不是冤家不碰头”,双双成为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成为“革命同志”。他们一起参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编写和演出,创新、整旧等工作都积极完成。刘天韵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等新书,逐渐显现出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评弹团的领导。而姚荫梅就没那么走运,不幸成了“右派”,演出时连名字都不能挂。笔者看到一张1957年时的报纸,刊登了由说《三国》的评话演员唐耿良执笔的文章,刘天韵的名字出现在副标题中。短短十年的时间,刘天韵和姚荫梅的人生处境掉了个个儿。


由唐耿良执笔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的黄异庵和杨震新都吃了大苦头,评弹界的大才子黄异庵辗转青海和苏北,晚年才回到苏州。以说《东汉》出名的杨震新则被安排到采芝斋食品店当工人,年仅44岁就积劳成疾咯血身亡。相比之下姚荫梅还算幸运,三年之后摘掉了右派的帽子,还编演了不少新书目。据说有一次他演出根据果戈里戏剧《钦差大臣》改编的《双按院》,说到真假官员见面时,放了一个噱头:“假的总归心里有点怕,他头上这顶帽子不大对”,台下知道内情的听众只能报以会心一笑。


五十年代上演的化妆书戏《三雄惩美记》,刘天韵(左二)和姚荫梅(未在图中)分别扮演两名三轮车夫,蒋月泉(左一)扮演美国烂水手


刘天韵有心血管毛病,1965年因病去世时58岁。而姚荫梅1997年才去世,活了92岁。两人都是评弹界的一代名家大响档,创造了自己的流派。但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因为机遇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他们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有过矛盾也有过合作。在我看来,这些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不过是让后人更全面地了解两位艺术家,和他们本身的艺术成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五十年代曾有一部中篇评弹《林冲》,由陈灵犀创作,当时上海评弹团刘天韵、蒋月泉、张鉴庭、姚荫梅、张鸿声、吴子安、周云瑞、朱慧珍、王柏荫等名家全部参演,组成了“黄金阵容”。刘天韵演唱的《林冲踏雪》和姚荫梅在《贞娘刺奸》中扮演的高衙内,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后生听书的小子如我,真的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报纸上写的东西,看过也就罢了。


林冲踏雪(刘天韵演唱)

大雪纷飞满山峰,冲风踏雪一英雄。 

帽上的红缨沾白雪,身披黑氅兜北风。 
枪挑葫芦迈步走,举目苍凉恨满胸。 
这茫茫大地何处去?天寒岁暮路途穷。 


贞娘刺奸选段(姚荫梅演绎高衙内)

(娘子啊)

小生一向爱风流

惜乎是末房中缺少一个美娇羞

自从在东岳庙有缘来相会

直到今日成双结鸾俦

想倷娇娘美貌末天生就

为啥错嫁与林冲格狗教头

只要倷夫人能够亲口允

保管你享受荣华不须忧

可以末吃仔格油

还好着仔格绸

住仔格正厅有高楼

快快活活来度春秋

百年好合来共白头


最近我还写了

一段情被她演绎得如此凄美

一年几见当头月

电车惊魂

1978年的上海

宫怨

腥风血雨的二十年代,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老大却是位传奇球星

旧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曾用摇号取缔妓院

很像金刚杵的明天广场这儿原先真有过块墓地

老上海租界巡捕中的两位世界军用格斗技术先驱

恋马狂和都市人的荷尔蒙焦虑

“310103”的根:徐家汇路卢家弄今昔

回忆我的老师张国安

我的无锡同乡蔡振华

秋思

江北夫妻相骂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