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年路149弄|和东亚近代史有关的一个门牌、一点故事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卜居斗室,每天看看感染者的地址,黄浦老城区状况令人担忧。前两天我写过顺昌路612弄信陵邨|和一条卢湾弄堂有关的小历史,写的是顺昌路信陵邨,今天又看到永年路149弄的名字。比起信陵邨,这条名为“天祥里”的弄堂更有名,住过的名人也多。民国时代的天祥里是上海滩不折不扣的“文艺之弄”,2020年我曾连续写过三篇文章:法租界市民生活一种:贝勒路之夺命自流井石库门过街楼上“蓬擦擦”的画家们 和黄陂南路小弄堂民国轶事一则,说到这条弄堂的前尘往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就不重复了。


永年路149弄天祥里

图片摄于2020年


这些素材都是由丁悚先生之孙、丁聪先生的侄子丁夏老师提供给我的,部分内容收入最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丁悚著、丁夏编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一书,此书对民国时代海上艺坛的各种逸事奇闻所述甚翔,所谓“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对上海历史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一定会爱不释手。今天我来讲这条被封闭的弄堂,当然要讲一点书里没有的。丁悚先生还有几篇文章,写到这条弄堂里一家特殊的住户:韩国独立运动家、义士安重根的弟弟安恭根一家。东亚近代史上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在这条弄堂里萌发的。事情要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说起。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火车站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安重根1879年出生于朝鲜半岛黄海道海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教名多默(Thomas),“重”字读“zhong”。1909年10月26日,30岁的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经担任韩国统监的伊藤博文,随后被火车站的俄国宪兵逮捕,当日被移交给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于次年2月被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判处死刑,3月26日就义。宣判后的3月10日,安重根两个弟弟安定根、安恭根及神父洪锡九到旅顺监狱探望,安重根留下《告同胞言》和《最后的遗言》。


安重根和洪锡九神父狱中会面

照片左侧为安定根、安恭根


安重根就义后,他的母亲、妻子及两个弟弟都来到中国。安重根的母亲赵玛利亚1927年去世,遗孀金亚丽1949年去世,弟弟安定根在山东威海居住到1935年,后也搬到上海,1949年去世,葬在虹桥万国公墓。另一个弟弟安恭根经过一番辗转,住进了黄陂南路永年路(原法租界贝勒路杜神父路)的这条弄堂里。


安重根的弟弟安恭根


当年的法租界居住了大量韩国志士,马当路(白莱尼蒙马浪路)现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金九、李东辉等曾住淮海中路(霞飞路)兴安路(麦赛尔蒂罗路)之间的宝康里。安恭根的家也成为韩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之一。1932,金九连续策划了两起惊天动地的暗杀行动。1月8日,曾在大阪铁工所工作的韩国人李奉昌在日本东京樱田门向日本天皇裕仁和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当时尚未即位)的座车投掷手榴弹,可惜一枚是哑弹,另一枚响的只炸伤一名卫兵。李奉昌当年10月10日在日本就义。在出发前往日本实施义举之前,李奉昌来到贝勒路安恭根家,在这里拍摄了手拿炸弹、胸挂宣誓文的遗照。


李奉昌宣誓照


同年4月29日是日本庆祝天皇生日的“天长节”。另一名韩国义士尹奉吉假扮日本人进入虹口公园会场,当在上海的日本人齐唱国歌时,他将放置在饭盒内的炸弹掷向主席台,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和日本驻沪居留民团团长河端贞次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等被炸伤。尹奉吉当场被捕,同年12月19日在日本石川县金泽陆军基地慷慨就义。尹奉吉出发前,同样来到贝勒路安恭根家,留下和李奉昌一样的宣誓照和宣誓文。


尹奉吉宣誓照


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埛德

在安恭根旧居门前讲解

门牌号为:永年路149弄11号


“电影皇帝”金焰(秦怡的丈夫)原名金德麟,1910年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父亲因参加韩国独立运动,1919年被日本人下毒害死。二十年代来到上海,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三十年代金焰如日中天,但他故国难忘,曾策划以安恭根为主人公拍摄电影《英雄血泪》,由他和当时的妻子王人美分别扮演安恭根夫妇,并请田汉任顾问。金焰曾多次来到黄陂南路永年路的这条弄堂,向安恭根了解抗日事迹。可惜因抗战全面爆发,《英雄血泪》这部电影并未拍成。


金焰和王人美


安恭根在贝勒路住到抗战爆发,跟随韩国抗日流亡政府和金九一起来到重庆。1939年安恭根在重庆离奇失踪,一时成为悬案。后来有文章披露,安恭根因发现国际间谍的行动而遭到暗杀,尸体被塞进一家废弃的矿井。时间回溯到三十多年前的1907年,安重根告别家人开始流亡生活,他改编了日本维新志士西乡隆盛的一首诗,作为对家人的诀别:“男儿有志出阳关,生不成功死不还;埋骨岂肯先墓下,人间到处尽青山。”安重根和他的家人用行动践行了誓言。


1938年的安恭根


安恭根离开了黄陂南路永年路,但他的老邻居、画家丁悚并未忘记他。在《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专栏中,他多次写到韩国义士安重根、安恭根兄弟和他们的家人。在丁悚的回忆中,安恭根的家“适为寒舍后邻”(正好住我家后门),安恭根的女儿安莲生和丁家的子女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耍,也说起过安家的事迹。对安莲生,丁悚这样写道:“时正莲生荳蔻年华,面目秀丽,颇惹人怜,爱华语(上海土话),亦至纯熟,几不知其为韩人也……”少女安小姐非但中国话流利,连上海话都说得很纯熟,已经和上海人“打成一片”。可惜因为战争原因,安家迁居内地,后来的去向,丁悚先生也不得而知了。


丁悚发表的

关于安重根家族的回忆


丁悚

1891-1969


今日之天祥里


最后祝愿世界和平,祝愿所有感染疫病的人早日康复,也祝福黄陂南路、永年路的老邻居及所有煎熬和等待中的人们平安康健。


感谢丁夏老师提供历史素材,更多关于民国上海的历史逸闻,请阅读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丁悚著、丁夏编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可扫描以下二维码购买)




最近我还写了

没有路人的都市

顺昌路612弄信陵邨|和一条卢湾弄堂有关的小历史

99岁“上海小姐”走了,再听一次1948年的“繁华上海不夜城”

1978年的上海,还记得那年的国歌吗?

说说大肠面

“三届通才”朱瘦竹先生的多面人生

杨绛曾是女篮队员,市三女中老校长是队友兼同乡

“斜杠家族”严氏父子和百年《小朋友》杂志

Make Food,Not War!1985,上海 图片来自@老壶嚼早

台上沪剧明星,台下足球健将

在人民广场踢足球的“弄堂模子”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