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阴路和赤脚芦花荡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3-11-14

上海这一波疫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具体到笔者本人,距离能出门自由活动还有距离,暂时还家里“静默”。之前我曾写过漫谈上海的阴阳路,说到大家都希望讨个“阴”的口彩,看到“阳”则是避之犹恐不及。黄浦区境内有两条和“江阴”有关的马路:老黄浦的江阴路和老南市的江阴街(包括东江阴街)。前一阵南市江阴街因有电影剧组在那里置景而成了“网红”,我也凑热闹写过几篇文章。今天不妨来说说老黄浦的江阴路。现在写文章越来越头疼,因为上海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官方的重视,玩“自媒体”的人也多,比方这条江阴路的历史,很多人都能说得上来:原名孟德兰路(Mandalay Road),后来改名江阴路,有人认为其得名在此居住的江阴籍慈善家葛凤池先生有关,我认为可能只是巧合。无论如何葛凤池的旧居“颐庐”如今是江阴路一景,人们铭记这位行善积德的人,比记住那些帝王将相有意思。江阴路有花鸟市场、有原来的护国禅寺、后来的江阴路小学、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江阴路还住过很多名人,除了罗列这些人的名字,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江阴路曾是著名的花鱼鸟市场


如果我说我曾看到有人写当年诸葛亮三气周瑜就在现在的江阴路,您大概不会相信,其实我也不信。不过在马路对面的跑马厅建成之前,黄陂北路江阴路交会处确实有几条小河浜连在一起,流经今黄陂北路249弄(中区广场)处,形成一片水面开阔的浅水湖,湖面上芦苇丛生、芦花飞扬,当时叫“芦花荡”。芦苇是江南相间带有普遍性的景观,样板戏《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新四军在芦苇荡里打游击,日本鬼子都无可奈何。说到这里不妨提一提现在几条要紧马路原来的名字:成都北路叫陈家浜,新昌路叫张家浜,南京西路叫寺浜,西藏中路则是泥城浜,现在的人民广场,原来有个小村庄叫邱家宅。这些名字报好,当年这一带的景观,大家都应该有数了。这些小浜把芦花荡和吴淞江(苏州河)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周边的农田则由芦花荡水灌溉,芦花荡边还有一个小村:王家宅。


跑马厅的石牌坊

文献记载为“节妇”许赵氏墓

位置在今人民广场


1862年跑马厅开始修建,小浜填没成了马路,芦花荡通往苏州河的水道被切断,先是成了一汪死水,后来水慢慢枯竭,成了一个大泥潭。来上海谋生的农民就地取材在周围搭建芦苇棚,原来住在跑马厅旧址的居民也搬来这里,逐渐成为居民区。芦苇荡没了,但“芦花荡”的名称一直沿用。虽然就在跑马厅隔壁,虽然处于公共租界范围,但当年这里住的多是劳动人民,芦花荡因为地势低洼,一到下雨难免水漫金山,住在这里的人赤脚“趟水”,所以人称“赤脚芦花荡”——一个很有画面感的名称。


民国时代上海的棚户区


后来马霍路(黄陂北路)、孟德兰路(江阴路)先后开辟,市政建设跟上,芦花荡彻底消失。护国禅寺(原名武圣禅院)是1901年建造的,到三四十年代江阴路、威海路(原名威海卫路)上建起众多新式住宅,江阴路彻底改变了模样。江阴路花鸟市场的形成,和跑马厅有一定关系。现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南面,抗战胜利后曾有美军抗日英灵保管处,在南京西路出没的美军士兵也很多,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倾销美军剩余物资的市场,后来发展成名闻遐迩的花鸟市场,也是顺理成章。


1947年的黄陂北路

“美军抗日英灵保管处”

及陈英士曾活动过的德福里


芦花荡周围原有德福里等旧式里弄,辛亥革命上海光复的元勋陈英士曾在这里建立秘密事务所。七十年代老房子拆除建造新式四层住宅,沿用了老名字,命名为“芦荡新村”,陈英士秘密事务所旧址被改建成曙光机械厂。九十年代芦花荡旧址建起中区广场,这里有餐厅、咖啡馆、办公楼,来来往往的人们西装革履,可能无法想象他们坐着的地方,曾经是“赤脚芦花荡”。


1947年“芦花塘(荡)”名字犹在


八十年代末的江阴路


值得一提的是江阴路上曾有一家牯岭路地段医院,原名江阴路联合诊所,1952年由陆南山、蔡小荪、董廷瑶、张龙孙、丁继华等沪上名医创办,后与龙门路地段医院合并成为现在的广场地段医院。


陆南山

1904-1988

江阴路联合诊所创办人之一

著名眼科专家


江阴路和牯岭路离得有点远,但当年江阴路是属于牯岭路街道的。不要小看这个“牯岭路街道”,上海的市政府、人民广场、大光明电影院等等,都在这个街道内。上海的“地标零点”就在当年牯岭路街道的国际饭店内,称其为大上海的“№1”并不夸张。后来几个街道合并成了“南京东路街道”,偏偏把这一小段南京西路划在里头,猜想当年的“静安寺路”、“跑马厅”、“二十四层楼”,还有“赤脚芦花荡”,对这个名字未必心服口服呢!


最近我还写了

厌了玩游戏

上海曾有条“博物院路”

关煞开通

金山的狠角色“太保阿书”

吃力不讨好|“飞将军”冲冠一怒掴裁判

四月十四谈“喷符”

半夜三更“调查户口”并非滑稽戏凭空创作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上海国脚,正宗“老南市”贾幼良

小滑稽妙侃“生大蒜”

幻成记忆的残垣|纪念邱岳峰先生百年诞辰

百岁“人民艺术家”秦怡是上海南市的女儿

今日四月初八,静安寺本该有庙会

迎勋北路应公祠往事及茶叶公所旧址一瞥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