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里吃粥听评弹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3-11-14

今天的事情,先从一张八十年代的照片说起。前两天有朋友发我张图,图中有位穿连衣裙弹琵琶的女演员,目测是在唱评弹。画面右侧有位老先生,须发皆白戴眼镜,身上放把黑纸扇,正在鼓掌拍手。朋友提示:此图为新加坡摄影家蔡斯民先生八十年代末在上海拍摄的14位中国画大家系列,鹤发童颜的老先生是当时已近百岁的朱屺瞻先生,而弹琵琶的女艺人何许人也?原文只是说摄影家向朱先生的一个学生打听老先生有什么爱好,学生答老先生喜欢听评弹。于是摄影家请来演员表演,老先生自然非常高兴,摄影家抓住机会,定格了他沉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瞬间。这位演员究竟是谁呢?我凑巧知道,正是上海评弹团的著名演员庄凤珠。

八十年代末

庄凤珠为朱屺瞻表演


朱屺瞻先生1892年出生、1996年去世,享年105岁,堪称人瑞。这张照片拍摄于八十年代末,当时老人已年近百岁,但精气神绝佳,看上去像七八十岁的人。笔者从小就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朱屺瞻"的名字,总以为百岁老人必是天赋异禀、体格强健。但读了介绍老先生的相关文章,却让人出乎意料。出生于太仓的朱屺瞻(原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从小身体并不怎么好,甚至可算体弱,多次和死神打过交道。19岁生心脏病,27岁生肺结核,六十多岁还咯过血。这几样毛病在他的年代都足以致死,而他竟安然无恙,反而是越老越精神。究竟有何养生之术?老人曾有一句名言:夜里吃粥听评弹

朱屺瞻先生书法:知足是人生一乐

落款丁卯年 应该是1987年


说起来朱屺瞻老先生这代人,颠沛流离是他们的宿命。1924年,江浙军阀交战,33岁的朱屺瞻举家避乱吴淞,太仓浏河老家及藏书藏画全部被毁。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浏河老家的画室再次遭殃,但战役一结束,他马上在浏河新镇建造了新的画室“梅花草堂”。解放后他一批画寄存在友人处,特殊年代大多毁失。这些生活的磨难并未改变他乐天知足的性格。晚年常有人以“大师”名号称呼他,老人总是淡然一笑:“瞎搨搨”(随便涂抹)。朱屺瞻的艺术水平如何,自有艺术评论家来评判,但从我的角度看,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真烂漫的童趣,年纪越大越明显。或许正是这种“瞎搨搨”的童心童趣造就了这位百岁老人的艺术。

朱屺瞻画作:端午清供


朱屺瞻过的不是清教徒生活,有文章写到他和我的爱好差不多,爱吃肉,尤其钟爱蹄膀皮。但他的食谱很合理,早上面包牛奶,中午有菜有汤,晚上就是吃粥听评弹了。现在有医学专家对粥好像很有意见,有的说粥糖分高,对心脏血管血糖都不好。也有人说粥的营养成分比牛奶鸡蛋差得多。或许从化学成分分析,粥确实不是太理想的食物,但我目之所及,很多清癯的江南老人晚餐都是清粥小菜,他们活得健康自在,粥代表了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鸡鸭鱼肉可以在白天吃,晚上喝点粥汤听听评弹,修身养性,这是化学元素表无法解释的。

张振华/庄凤珠


最近上海评弹团的公众号在连载张振华/庄凤珠八十年代录制的《神弹子》,那是两位艺术家的巅峰之作,我每天都追听。庄凤珠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颜值、唱功自不待言,更了不起的是似乎与生俱来的庄重典雅,她主持的《星期书会》,一开场一句“听众朋友们大家好(Herr……)!”,就这一声“好”,真是天籁之音。为朱屺瞻老人安排演员的艺术家也是有心的,如果把吴君玉先生请来(当然他的艺术也是我的最爱),在木头地板上一跺脚,起个黑旋风李逵的角色:“哇呀呀呀呀呀……” 估计巨鹿路景华新村的邻舍隔壁要来敲门了:“老先生,啥事体啊?要紧伐?”

庄凤珠表演《杜十娘》

最近我还写了

到处都是人,何方觅仙气?

The Show Must Go On

可以…可是

开在体育博物馆里的体育博物馆

岂但生花须妙笔,却缘立论贵人和

纪念解放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起草人曹漫之先生

杜月笙和上海足球的关系

消失的新闸路新乐邨|“傻公子”的人生结局

往事|“孤岛”时代一位电台故事播音员的遭遇

往事|为绑匪开药方的张元济先生

江阴路和赤脚芦花荡

厌了玩游戏

上海曾有条“博物院路”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