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事|“孤岛”时代一位电台故事播音员的遭遇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3-11-14

一早收到街道发来的电子倡议书,不问可知他们压力还很大,要求居民配合。打开一看,果然是希望大家全面落实“六强化、三规范”,具体内容背不出来,总之继续居家就是了。中饭吃好翻翻资料,讲讲老底子上海滩上的事体。上海的历史,1937年是个重要转折点,因抗战全面爆发,原来百业兴旺的闸北南市化为焦土,租界畸形繁荣,影响到后来数十年上海发展的整体格局。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处装上铁丝网,生活在租界内,基本生命安全有一定保障,如果不幸在沦陷区,那就生死未卜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租界相对落后的东部和北部由日军控制,发达的南部和西部被称为“孤岛”,对内对外交通、贸易非但未受影响。因为大量资金涌入加之难民提供劳动力,“孤岛”上海的经济反而比战前更为发达。


从华界进入租界


身处“孤岛”虽然可以暂时躲避战争的直接威胁,但在上海生活从来都是艰难的事情。流亡、失业、贫困、恐惧……仅有13个平方公里的上海公共租界内聚集了超过50万难民,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者固然不在少数,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者也是难以计数,更有甚者,无法面对冷漠的人情世故和窘迫的经济状况,不少人萌生轻生之念,在绝望中离开了人世。今天看到一则1939年12月《申报》上刊登的消息,说一说一位行业前辈、民国时代小有名气的电台故事播音员董一萍先生的遭遇。


民国时代上海的广播电台

图片内容与文字无关


“董一萍”是个女性的名字,实际是男的,上海浦东人,在广播电台以讲故事为生。当时上海电台里讲故事的人不少,董一萍是入行最早的,有几年红极一时。可能是赚了些钱不想再吃“开口饭”,他三十年代中期放弃播音生涯,在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开店做点小买卖,本来的生活倒也安逸。孰料1937年抗战爆发,虹口正是中日军队激烈争夺的战场,董一萍的生意毁于战火,好在人躲进了租界。为维持生计,董一萍重操旧业在电台中讲故事。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曾经讲得风生水起的故事,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董一萍的节目不受欢迎,身体也不好,一病就是几个月,然后妻子也病了。节目能停,但一家人的嘴不能停,他还是勉力支撑继续到电台讲故事,节目自然更做不好,身体也越来越差。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妻子和岳母甩下董一萍和八岁的儿子,跑了。


民国时代上海的当铺


熬到1939年12月29日,董一萍卧床不起,父子二人绝粮三日。爸爸让儿子到新闸路成都路(今新闸路成都北路)的源丰当铺去“拿”两块钱。源丰当铺是湖州南浔富豪刘承干刘公子的产业,总店开在四马路(今福州路),新闸路成都路的,猜测是分店。写到这里扯开说一说刘承干。他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藏书家,清朝灭亡后流散出大量古籍,刘承干不惜巨资大批收进。到1920年,他在南浔“购地二十亩,斥金十二万”建造藏书楼,1924年落成。1914年他曾捐献巨款帮助清皇陵种树,溥仪赏其“钦若嘉业”九龙金匾,由状元陆润庠书写,故其藏书楼名为“嘉业藏书楼”。因为对书过于痴迷,鲁迅曾称其为“傻公子”,也有人称其为“笃公子”,“笃”,在吴语中也有傻的意思。刘承干除了祖上的湖丝等生意,买书藏书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当铺。抗战初期他在江浙的当铺大多已毁,只有上海租界内的生意还在。


“傻公子”刘承干


回头再谈董一萍的事情,如果他和“傻公子”刘承干有关系,至少可以解燃眉之急,但他只是在一家当铺的分号里有个蔡姓朋友,紧急情况下人家愿意支持他两块钱而已。但就是这救命的两块钱,他也没有拿到手。如果当时有移动支付,“叮”地一下,两块钱不过是转个账而已。但那个年代,两块钱拿回家不是那么容易的,八岁的儿子遭遇流氓抢劫(上海人叫“拗分”),钱丢了。董一萍走投无路,晚上哄儿子睡觉后留下四封遗书,悬梁自尽。


“孤岛”时期的上海


好在董一萍自尽被邻居发现,把他救了下来。后来董一萍和他的儿子什么遭遇?我查了些资料,没有线索。他的儿子1939年时八岁,如果健在,也是九旬老人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个人轻生有一万种理由,1943年11月22日,又有一则新闻报道:汪伪政府财政部官员闻某的妻子王氏看中一件呢子大衣,要求丈夫为其购买,闻不同意。夫妻发生口角,王氏一时不忿,于次日上午11时服毒自尽。同样自杀,画面对比太强烈。


三十年代上海夜景


1932年11月,上海刚刚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全面战争尚未开启。20岁的作家穆时英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死尸给搬了开去。空地里:横一道竖一道的沟,钢骨,瓦砾,还有一堆他的血。在血上,铺上了士敏土(作者注:“士敏土”即英语cement,水泥之意,上海话也叫做“水门汀”),造起了钢骨,新的饭店造起来了!新的舞场造起来了!新的旅馆造起来了!把他的力气,把他的血,把他的生命压在底下……”


那一年,距今整整九十年。


最近我还写了

往事|为绑匪开药方的张元济先生

江阴路和赤脚芦花荡

厌了玩游戏

上海曾有条“博物院路”

关煞开通

金山的狠角色“太保阿书”

吃力不讨好|“飞将军”冲冠一怒掴裁判

四月十四谈“喷符”

半夜三更“调查户口”并非滑稽戏凭空创作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上海国脚,正宗“老南市”贾幼良

小滑稽妙侃“生大蒜”

幻成记忆的残垣|纪念邱岳峰先生百年诞辰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