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通肇事│逃逸那些事儿……

夏颖钰 夏颖钰刑事圈
2024-09-02

@法律搬砖人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夏颖钰刑事圈

引 言


逃逸,即逃跑,意思非常简单。但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却恰恰相反。正所谓,字越少,事越大,在此处同样适用。         

 

交通肇事逃逸,既属于定罪情节,又属于量刑情节,如何认定和评价,在实务中异常复杂。         

 

本期,我们就尽可能以简练的语言,来分享一下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那些事儿……

      

 

一、相关规定


入罪逃逸,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2条规定的,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情形。         

 

肇事逃逸,即刑法133条规定的第2档,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指《解释》第3条,即构成重大事故情形中去除入罪的其余情形,详见往期文章《交通肇事│自动驾驶肇事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这里特别提醒一下,与入罪逃逸不同,构成上述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节;而入罪逃逸,不能再作为加重处罚情节重复评价,否则就违背了禁止双重评价原则。

         

 

逃逸致死,即刑法133条规定的第3档,以及《解释》第5条的规定,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指使逃逸,即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乘车人指使行为人逃逸的情形。         

 

移置逃逸,即交通肇事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的情形。

二、规定的目的


法律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规定,属于特殊性规定,因为一般而言,犯罪后离现场的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不作为定性和量形的情节。         

 

之所以特别规定“逃逸”,而且是从重处罚,其目的是要求行为人在肇事后要履行积极救助义务。因为,一旦行为人不作为逃逸,提高了伤者的伤亡风险,扩大了对法益的侵害。         

 

因此,加重处罚的是肇事行为和不救助的行为。         

 

当然,《解释》中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界定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其范围要宽于没有实施救助义务的行为。         

 

毕竟,交通肇事后逃逸,不仅仅会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还会导致损失无法得到赔偿、案件查处难度增大等。

三、逃逸的认定


构成逃逸,行为人必须主观上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客观上具有逃跑的行为,主客观相一致。             

 

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理所应当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当然,虽然实务中大多数行为人逃跑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害怕被被害人及家属进行报复或者被围观人员的殴打等逃跑。         

 

因此,判断逃跑的目的核心要素就是行为人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履行救助义务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想办法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救助等。         

 

同时,因为法律并未对“逃跑”进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定,如果仅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有些行为将得不到惩罚,比如行为人将被害人送至医院立即逃离,来逃避处罚的。         

 

所以,只要是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都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一般而言,认定逃逸可以简化为“肇事逃逸=离开现场+不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未立即投案”,但并不绝对,实务中更加复杂。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情形加以说明:         

 

01.逃离现场,不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又不立即投案的,毫无疑问属于逃逸。         

 

02.如果行为人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后没有立即投案,如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而逃跑的,实务中多是送医院抢救后发现伤势严重或死亡,选择直接离开,或者留下假姓名、假电话失踪的,仍然属于逃逸。           

 

03.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择机逃离医院的行为,应认定为逃逸。         

 

04.如果行为人有能力履行却没有积极履行救助义务,而是舍近求远,选择离开现场前往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或者逃离现场后电话报警的,致使被害人伤亡扩大的,仍然属于逃逸。

         

 

05.待在现场,有能力履行却没有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即“不逃也不救的”,扮演吃瓜群众的,也应属于逃逸。         

 

06.如果行为人积极对被害人进行救助,比如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并立即报案等待公安机关的处理,或者送被害人就医途中未来得及报案被抓获,虽然其离开了事故现场,但是为了救助被害人,不属于逃逸。         

 

07.如果行为人在事故现场,因惧怕到达现场的受害人家属殴打或者送被害人就医后,因惧怕受害人家属殴打而暂时躲避离开,如确无条件和可能及时报案即被抓获的,或者事后又主动归案的,不属于逃逸。         

 

08.如果行为人留在现场,配合警察处理,积极履行了救助义务,被害人被他人送往医院治疗,行为人趁机逃离,后又去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在此期间,并未影响被害人的及时救助,没有导致事故损失的扩大,没有妨碍公安机关对事故的查处,不属于逃逸。         

 


09.如果行为人已经履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规定的法定义务,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后,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逃离,或经传唤不到案,取保、监视居住期间逃跑,不能认定为肇事后逃逸。         

 

    当然,上述提到的属于“立即投案”还是“事后投案”,应当根据投案路途远近、投案时间间隔长短等案件当时的客观况,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认定。         

 

最后,如果行为人确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即便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或是在逃逸状态持续过程中,能及时放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听候处理,该事后“中止逃逸”的行为均不得推翻对其先前逃逸行为的认定,而仅认定其事后的行为为自首,而不宜相互冲抵。



四、特殊规定


这里的特殊规定,是指逃逸致死和移置逃逸致死。


逃逸致死,强调的是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主观上并不希望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是没有救助被害人或者未采取得力的救助措施,导致发生被害人死亡结果的情形。         

 

逃逸致死的认定,必须以逃逸行为的存在为前提,且在客观上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应当具有因果关系;同时,在时间上,死亡必然发生在逃逸行为过程中或者逃逸之后。         

 

如果从被害人的伤情看,及时送往医院也不能避免被害人死亡的,或者被害人死亡结果的最终发生并非肇事者逃逸行为所致,那么,不能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照“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处罚。         

 

如果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发生时已经致被害人死亡的,即使肇事者实施逃逸行为,仍然属于“交通运输后逃逸”,而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如果逃逸过程中,有他人及时救助,但是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还是发生的,也不能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因为法律并未规定是行为人救助还是他人救助。
实务中,因很少有医院愿意证明如果及时就医就可以避免死亡,导致因果关系难以查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条款很少被启用,以致如同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条款一样被虚置。             

 

而且,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逃逸碾压、挤压直接致死或者逃逸拖拽过程中造成全身多处或大面积的挫擦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这些情形并非逃逸后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而是直接致死,这时就要考察其主观意志状态,来判断适用故意杀人罪。

         

 

移置逃逸致死,是强调行为人为掩盖罪行、毁灭证据,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隐藏或遗弃,使被害人处于无法获得救助的境遇,致使被害人死亡,主观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因此,逃逸致死和移置逃逸致死,虽然都是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行为人有为逃避法律追究遗弃被害人的行为,客观上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被害人死亡的具体时间、死亡结果是否因被遗弃而无法得到救助所致,均无法得到证实,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遗弃行为有无刑法的因果关系无法认定,本着有利被告人的原则,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同样的,要认定移置逃逸致死,构成故意杀人罪,要能够证明如果留在事故现场很有可能被人救助这一点。         

 

如果有监控证明,从被害人被撞到死亡期间,事故现场并无其他车辆和行人经过,就不能得出行为人移置被害人至别处,使其得不到救助而致使其死亡,进而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只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END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93. 交通肇事|交通事故认定知多少?

92. 交通肇事│自动驾驶肇事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91. 2023醉驾新规!12点重大变化解读!

90. 游戏私服|如何理解当事人利益最大化?

89. 职务侵占|我能不能告合伙人职务侵占?(下)

88. 职务侵占|我能不能告合伙人职务侵占?(上)

87. 职务侵占|退赔遇到狮子大开口怎么办?

86. 职务侵占|漏罪适用曾经故意犯罪应当逮捕的条件吗?

85. 以案说法|职务侵占:累犯还是漏罪?

84. 以案说法|醉驾挪车缓刑or不起诉?

83. 醉驾(七)|翻盘的终极武器!

82. 醉驾(六)|条条大道通醉驾?NO!

81. 醉驾(五)|骑电动车也算醉驾吗?

80. 醉驾(四)|又不是我开车,为啥也判刑?

79. 醉驾(三)|怎样才属于无证驾驶?

78. 醉驾(二)| 配合检查是否构成自首?

77. 醉驾(一)| 当事人该如何自救?

76. 判缓了之后该怎么做?

75. 认罪认罚案件能不能上诉?

74. 都已经私了了,为什么还要判刑?

73. 不交罚金会怎样?

72. 被告人最后陈述|请开始你的表演!

71. 被告人最后陈述|认罪认罚案件的隐藏惊喜!

70. 原来刑事开庭流程是这样!(下)

69. 原来刑事开庭流程是这样!(上)

68. 庭前会议到底怎么开?

67. 为什么要重视庭前辩护?

66. 起诉书有什么用?

65. 什么时间才能拿到起诉书?

64. 不起诉|老司机也犯迷糊?

63. 补充侦查的4大误区,你了解几个?

62. 案卷材料能给家属吗?

61. 认罪认罚|这事儿不能说太细……

60. 见证人是什么样的人?

59. 为什么录音录像调不到?

58. 笔录冷知识二三事儿

57. 情况说明到底说明了什么? 

56. 案发经过为啥这么怪?

55. 办案机关为什么喜欢“另处”?

54. 为什么不告知律师?

53. 为什么承办永远都不在?

52. 律师能教当事人如何回答吗? 

51. 公安提审有没有规律?

50. 刑事案件到底可以请几个律师?

49. 如何选择合适的辩护律师?

48. 如何判断一个律师是否靠谱?

47. 刑事案件如何找律师?

46. 你为什么不可以请律师?

45. 网上法律咨询的那些小秘密

44. 不请辩护律师又如何?

43. 辩护律师能做些什么?

42. 什么时间才可以请辩护律师?

41. 我国有沉默权吗?

40. 为什么明明是拘传,却使用传唤证?

39. 批准逮捕的必须当天执行吗?

38. 审查批捕第7天才会作出决定吗?

37. 公安报捕了,为何在检察院查不到?

36. 报捕时间有没有规律?

35. 为什么宁愿拘留逮捕也不愿指定监视居住?

34. 3.15“老坛酸菜”涉事生产企业的刑事风险探析

33. 监视居住的冷与热(下)

32. 监视居住的冷与热(上)

31. 取保候审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30. 取保候审执行乱象为哪般?

29. 被取保候审人的“紧箍咒”

28. 保证金知多少?

27. 为什么不愿意做保证人?

26. 能取保吗?

25. 看守所释放以后的“最后一公里”

24.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出所流程

23.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财物接济

22.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日常生活(下)

21. 12.6浦东精神病人伤人事件普法评析

20.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日常生活(上)

19.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入所流程

18. 你应当了解的看守所之初印象

17. 异地执行拘留期限怎么算?

16. 网上追逃知多少?

15. 从莆田“追杀”式悬赏到“葫芦娃”鉴赏

14.  什么刑事强制措施最可怕?

13. 你知道刑事拘留期限如何计算吗?

12. 刑事案件流程到底有多长?

11. 你知道刑事拘留后有哪几种结果吗?

10. 为什么没有收到拘留通知书?

9.  3分钟带你解读刑事拘留通知书的8大秘密

8.  刑事控告立案难│3招应对之控告策略

7.  刑事控告立案难│3招应对之公安机关办案规律

6.  刑事控告立案难│3招应对之立案程序

5.  你会报案吗?朋友圈都传疯了

4.  揭秘:行政拘留那些事儿……(下)

3.  揭秘:行政拘留那些事儿……(中)

2 揭秘:行政拘留那些事儿……(上)

1.  万一被警察传唤该怎么办?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交流咨询,请加微信:xiayingyulvshi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夏颖钰刑事圈

LOVE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夏颖钰刑事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