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二十)五个“基本点”(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二十)

五个“基本点”


   民间有形容落后农村的“ 几个基本”的段子,我发现倒也能总结概括我们当年的生活状况。

一、通讯基本靠吼

   这说明通讯的落后,这用来比喻我们当年插队的农村一点都不过分,村子不大,做工的分布在不算太大的一个小坝子里,环境又安静,有什么事,喊一声倒也能传递出几百米,算叫得应的。晚上收工时,队长吹牛角的“哱罗”,大家尽管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劳动,但是都能听到。

   当年的通讯的落后还有一个就是邮路的落后,我们寄一封信回上海,一般要两周时间才能到上海,这还要步行12公里亲自送到公社的邮电局投递了才算,所以当年的“上街”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寄信”。如果愿意在8分钱一封的“平信”基础上加2分钱(“航空”标志见图),成为“航空信”,就有可能在10天左右到上海;上海过来的信会要的时间更长一点,因为从临沧专区过来到永德县的邮政车是两天一班,信件到县城后,再转到公社邮电局,公社把邮件投递到大队后,信件就放在大队部了,要等村子里有人去的时候顺便帮你带回来了,因为大队部没有邮递员送信送到各个村子的。


   这就是“航空”标签,如果当年在8分钱一封的“外埠平信”基础上愿意多出2分钱,就可以贴上这个标志,信件就可以荣幸地坐上飞机了。

   现在手机可以到处无缝连接打电话,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要打长途电话要你亲自去县城的邮局“挂号”才能打通长途电话,打到上海的长途电话是1.40元一分钟,我第一年挣下来的工钱只够打五分钟的电话,所以在那里几年从来没有想起过向上海家里打个长途电话报个平安(上海家里也没有电话)。整个县里的电话系统也是极原始的,采用的是“磁石式电话交换机”(见图),如果临沧专区有一个电话打到大队部来,先是被县邮电局的接线员接到,然后接线员通过手工的交换机把电话接通到公社邮电局,这里的接线员接到后再用手摇的交换机“摇通”我们大队的电话机,如果一条线上有三个大队,那么事先会约定好,如响两下是我们大队的电话,我们大队的人会接,响三下的是另一个大队的电话,响四下的是再一个大队的电话(如果三个大队都拿起电话,就都能听见的)。大队到各个生产队是没有电话联系的,有什么重要事就由大队部抄下来,等某个村子的人来了再带回去转告。


  国内现在大概除了“邮电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这个手工的磁石式交换机,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踪影了,这是我2018年在美国黄石公园的一家宾馆偶然发现的一个“老古董”,看过《列宁在十月》电影的一定还记得一句台词“接线员小姐都昏过去了”,接线员小姐就是在这些交换机上工作的。


   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打电报”的了,当初这个电报也是一个快捷的传递紧急事项的途径。如家里有什么急事,就会打电报过来,电报的电文三分钱一个字,县里邮电局收到电报后马上“翻译”出来,再用最快的速度用电话告诉大队部,大队部会把电文抄下来,再找人转达给本人,如果快一点,第二三天就能知道电报内容。我当年插队三年后,爷爷想我了,想“急召”我回去一趟,就用了电报的方式,拍了三天后爷爷发现我没有回音(其实我还没有收到),询问邻居后知道还有“加急电报”,要六分钱一个字,他又请人拍了一封“加急电报”过来,我拿了这两份电报去县里请假,开出“通行证”,我才从云南第一次回上海。
   我们去后的第二年大队部开通了“有线广播”,家家户户挂了一个喇叭,大队部有个总扩音机,每天定时放广播“宣传毛泽东思想”,因为我和在我们生产队南胖组插队的徐建生各有一台收音机,我们俩就改了一下收音机的线路,把它们挂到大队的线路上,我们在自己的收音机里讲话,家家户户的小喇叭里也会有轻微的声响,而对方对着小喇叭喊话,我们的小收音机也会收到声音,这样就等于在大队范围内的“大网”里我们又架起了一个“有线通信”的“小网”,我们讲的都是上海话,等于我们的通信还被“加密”了,我们上海知青可以互相通过我们“中转”通话,而老乡听不懂,也插不上话,我们也算进入了新一代的“电子通信”方式了,晚上我们经常能通通话,尽管声音不太响,但是从此沟通了相互的联系了,如果谁的家里寄来香肠、咸肉什么好吃的东西,在小广播里用上海话一叫,大队范围内的上海知青听到了都会约好时间来“分享”,往往就是“一扫而空”的结局。

二、交通基本靠走

   当年的交通是非常落后的,从我们村到大队部单程4.5公里,一个小时,要靠走;到永康公社单程12公里,两个半小时,要靠走;到县城单程43公里,要一整天的时间,也得靠走。那个时候没有公交车,从临沧专区到永德县城的长途车每两天才有一趟,这个车经过永康公社,如果有客人下车,那么买一张1.2元的车票就可以坐到县城,但是大部分时间这个车在永康几乎没有客人下车,如果实在要去县城办事情,就只能做好走一整天的思想准备了,当年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我在1972年底开始开手扶拖拉机后,1973年考出了驾驶执照,有时候也会兼跑去县城的“客运”,一个拖拉机拖斗里坐10个人,来回坐得满满的,生产队也有20元的“收入”,而我有出差补贴0.40元,柴油也不贵,忽略不计了。

三、治安基本靠狗

   这个好理解,村里没有保安之类的职位,但是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狗,这些狗看见外人来了就狂吠不已,所以小偷什么的基本不会来,就是进来了,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偷。而我们村子的会计兼出纳家里有村子里的现金,但是由于他家的狼狗太厉害了,从来没人会去动他家的钱的脑筋。所以村子里的治安就依赖那些狗狗了。

四、耕地基本靠牛

   由于生产队都是梯田和梯地,能用得上的只有黄牛和水牛,虽然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但是在梯田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去跑运输,田地里还是靠牛。后来回去过生产队几次,发现现在还是用牛为主。

五、照明基本靠油

   因为当年整个大队都没有电,所以照明是个大问题。老乡家一般靠“松明子”(见图),就是大松树的芯材,里面富含“松油”,一支松明子也能点一大会了,主要是不要钱,只要有力气去山上砍倒一棵大松树(现在当然不允许了),从里面砍出来的松明子足够一家人用几个月到一年了,晚上走夜路也靠松明子。我们就比较“进化”些了,用上了“煤油灯”,先是用街上买来的带个玻璃灯罩的厂产品的煤油灯,比较亮,还可以调节亮度,也没有黑烟。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买煤油的成本蛮高的,用不起,就去找个墨水瓶,盖子上戳个洞,放上一截棉线,油吸上来点着了当灯,亮度就差多了,还有烟冒起来,但是省钱多了。


这就是“松明子”。


第廿篇完,待续。
2020年5月27日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四)继续做出发前的准备(沈志强)

(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六)火车开了,目的地云南(沈志强)

(七)坐上汽车一路颠簸到永德县(沈志强)

(八)在永德县城集训(沈志强)

(九)5月15日下生产队(沈志强)

(十):挑水(沈志强)

(十一)与老乡的交流(沈志强)

(十二)劳动去(沈志强)

(十三)生产队的一天(沈志强)

(十四)关于舂米的补充(沈志强)

(十五)从一粒稻谷种子到一粒米的成长经历(沈志强)

(十六)51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式开始了劳作(沈志强)

(十七)部分知青朋友的补充材料(沈志强)

(十八)继续接受再教育(沈志强)

(十九)在农村继续发挥作用(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二十)五个“基本点”(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