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常庆:对中亚国家独立30年的回顾与反思(上)

赵常庆 欧亚新观察 2021-10-13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迄今已近30年。30年来,中亚国家变化很大,有成就,也有问题。笔者分上下两部分就这些国家独立30年的变化谈点看法。



一、政治方面变化明显,具有自身特点


在中亚国家独立10年时,我曾著文认为,当时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保持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除塔吉克斯坦发生五年内战外,其他国家民众没有遭受战乱之苦,国家也逐渐得到了民众的认同。这个看法今日仍适用,所不同的是国家稳定性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各国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模式。随着伊斯兰教复兴,各国都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中亚国家是因苏联解体和平独立的。苏联后期的政治遗产:总统制、选举制、多党制等都被中亚国家所继承。这些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文明‘’标志的东西迄今仍在使用。与苏联时期相比,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虽然中亚国家引进西方政治一些做法,但不能说它们已经西方化,各国仍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尽管宪法有总统任期规定,但独立时的各国总统却一直当政,只是因病故(乌、土两国总统)或被驱赶下台(吉几任总统)总统才得以更换。哈萨克斯坦是唯一通过合法程序实现政权交接的国家,但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并没有完全“裸退”,仍在行使部分国家权力,中亚国家被西方媒体指责为“不民主”,这是其理由之一。


应该看到,独立30年来中亚国家政治方面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用“稳中有乱”、“有破有立”、“不断变革”、“存在差异”来表述。



“稳中有乱”,是指30年来绝大多数国家国内政局基本稳定。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例如塔吉克斯坦独立初期发生五年内战,吉尔吉斯斯坦30年中发生过三次非正常政权更迭,在乌、哈等国也发生过局部暴力冲突。不过总的来看,30年来稳定是基本态势,曾为国际社会担忧的政权交接问题,除吉外其他国家都平稳完成,中亚国家没有一国出现中东某些国家那样的乱局。


“有破有立”,是指在独立初期的新法律缺失、无政府主义严重、民族关系紧张、对国家认同感不强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不断完善法规、社会逐渐有序、民族关系缓和、国家认同感增强。这些变化是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中实现的。

“不断变革”,是指30年来中亚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很多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继承苏联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外,吉在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后又改回总统制,哈更多参照西方国家模式实行政治改革,乌总统米尔济約耶夫执政后国内政治氛围明显宽松,土库曼斯坦也改一党制为多党制,等等。变革的总趋势是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更多强调关注社会和民生。不过,西方学者迄今仍从西方政治学理论出发指责中亚国家,说它们是“威权主义”。


“存在差异”,是指中亚国家虽然都源于苏联,但独立30年后政治情况已经有明显的不同。比较而言,哈、吉两国还包括近年来的乌朝民主化的步伐迈得大些,国门开得也大些,塔、土显得相对后进。独立初期在西方势力大举进入和中亚国家重回伊斯兰世界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出现了有关中亚国家未来走向的种种猜测和议论。30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到,中亚国家并没有出现“中东式乱局”,没有重回“苏联模式”,没有“西方化”,也没有“伊斯兰化”。各国都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它们以维护国家稳定为基本宗旨,这使国家避免出现内乱,民众免受战乱之苦,使经济在度过独立初期的混乱之后逐渐走向正轨,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评论中亚国家30年政治变化时不能用西方标准苛求它们。


首先,应该承认这些国家独立后与历史时期甚至与独立初期相比,都在朝政治民主化方向努力。中亚国家对民主有自己的诠释。它们并不认为西方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民主化是哈萨克斯坦族际和谐的条件,只是条件,而不是保证”。“只能将民主理解为一种原则,纯粹的民主从来就不存在”。这种民主观在中亚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符合这些国家的实际。


其次,中亚国家是在匆忙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独立的,对苏联留给它们的政治遗产需要谨慎处理和消化,都面临形成独立主权国家,使国内各民族能对新国家认同的繁重任务。特别是它们作为小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大国觊觎的情况下,一切都要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出发探索前行,应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


再次,中亚国家有自己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民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土库曼斯坦的长老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西方国家不存在甚至是不理解的事物。历史使中亚国家保持了浓厚的宗法思想,尤其是在农村。这使中亚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各国领导人能长期执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果看到一些独联体国家在领导人更换后发生混乱,就能理解中亚国家做法的必要性。实践证明,中亚国家能够保持稳定与现行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中亚国家政治中也不是没有问题,裙带关系盛行、腐败严重、人治大于法治、法律不健全或有法不依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弊病,在这些国家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各国都注意到政治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努力解决,但解决多年痼疾需要时间,也需要其他要素,如经济基础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相配合。


中亚国家尽管已经加入伊斯兰组织,30年来,伊斯兰教在各国为其提供的宽松环境中得到迅速复兴,但各国都认定自己是世俗国家,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划清界限。不过,由于宗教氛围日渐浓厚,宗教极端势力对国家世俗化方向不断发起挑战。这些年在中亚国家中不断发生恐怖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从事暴力活动的事件,也有不少人赴中东助战IS国。极端势力的倡狂活动严重威胁到地区安全和稳定,成为各国的心腹大患。


中亚国家独立30年的最大成就还表现在各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哈、乌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动作为和土库曼斯坦获得中立国地位,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国家得到民众的认同感增强与各国不断树立主体民族意识,采取“去俄化”措施以及民族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主体民族人口大量增加有关。


 

二、经济在发展,各国经济差距在拉大


30年经济变化明显,可从经济形势、体制改革、观念变化以及仍存在经济短板来表述。


经济形势。苏联时期采用各加盟共和国经济一盘棋的体制。苏联解体后各共和国经济联系中断。中亚国家在苏联“劳动分工”中充当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供应者角色,苏联解体使中亚国家经济陷入运转不灵、商品奇缺的困境。1993年我曾随一个代表团访问中亚三个国家。无论是商品的奇缺,还是旅客列车的残破,都使我看到苏联这个破落大户分家给小弟留下的苦难。当时各国经济都陷入了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经济危机。1999年与1991年相比,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哈萨克斯坦为70.24%,吉尔吉斯斯坦为68.5%,塔吉克斯坦为53.24%(与1992年比),乌兹别克斯坦为95.2%。尤其是各国固定资产投资急剧减少,哈为18%,吉为41%,乌为77%。苏联解体前曾有个说法,认为中亚国家离开俄罗斯各国将难以生存,不过3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中亚国家经过自身努力,熬过了最困难的阶段,从2000年开始各国经济形势陆续好转,30年后的今天,各国经济已经步入正轨。各国不是活不下去,有的国家例如哈萨克斯坦活得比在苏联时要好,从经济体量与国家体量比例看,哈萨克斯坦可以与俄罗斯比肩。



30年来中亚国家经济体制变化很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国都基本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改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由过去的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将过去的全盘公有制逐渐“非国有化和私有化”,表现出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认同。迄今这个改革进程仍在继续进行。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独立初期,各国都对本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知之甚少,有的国家领导人甚至不承认本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当多的人对市场经济持有异议,甚至公开反对。那么今天各国领导人都承认本国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推行市场经济,国内持反对立场者也有,但极少,市场经济基本为各国所接受。中亚国家所以接受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由于这种体制挽救了独立初期濒临破产的经济;另一方面,这种体制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以中亚经济体制变化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在实行几个“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战略后,从1997年开始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外资的大量进入推动了石油开采和金属加工业等的发展。空虚的国库开始逐渐充盈,特别是20世纪初,石油价格的飞涨使该国GDP增长连续三年超过10%以上,国家开始进入按规划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就业的增加,人民生活较独立初期有明显的改善。2019年该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相当于独立前最好年份的5倍左右。经济发展也使国内市场商品充足,彻底改变了独立初期商品匮乏状况。


发展差距。当然,中亚国家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这与各国自然禀赋不同,原有经济基础不同,国家治理方式不同,人口增长速度不同有关,迄今五国经济差距已经明显拉大。哈、土两国由于大量出口能源,GDP与独立初期相比增长较快 ,其他中亚相对不如它们,例如,乌兹别克斯坦2018年人均GDP为1526.6美元,与独立前的最好时期相比增长不大。塔吉克斯坦2018年人均GDP为809美元,甚至没有增长。尽管经济形势不完全相同,但市场经济改变了各国市场供应状况,这一点基本相同。如今各国商店里日用品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告别了独立初期商品短缺的状况。


在中亚国家中哈萨克斯坦走在前头,其GDP已经相当其他四国的总和。目前正在朝进入世界发达国家30强方向努力。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较慢,且为人口爆炸式增长拖累,快要掉到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经济短板。五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但历史留给各国的经济短板相似,即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对能源和农副业产品出口的依赖还没有完全改变。这就造成了各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独立后,俄罗斯经济恶化、1998年世界和俄罗斯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和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等都使这些国家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有的国家甚至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这些年各国意识到经济存在的这些短板,正在努力改变经济结构。但多年形成的经济结构单一化和对外依赖并非短时间能够解决。


30年间各国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这一方面与有些国家汇率放开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本币的含金量不足,是经济脆弱的表现。如果说30年中亚国家政治上基本“独立自主”,那么,经济上只能说是“半独立自主”。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起伏不定。

 

(作者:赵常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