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宁静无以致远

江曾培 群言杂志 2021-08-26

原载《群言》2012年12期


作家张炜写了一篇关于“寻获安静”的文章。他觉得现在到任何地方,都是一个“吵”字把人裏住,根本没法让人安静下来。拿大学校园来说,本来是宁静的,如今则与喧闹的市井大街没有多大区别。张炜说:“记忆中的大学校园已经失去,它们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


“夫学须静也”,这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导。静心专一读书,方能入脑入心。是故谈起读书,人们往往强调晨读夜读,盖其时静也。张恨水写过《读书百宜录》,列出不少适宜读书的环境,如“秋窗午后,小院无人”、“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大雪漫天,炉火小坐”、“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等等,都是“夫学须静也”的注解。陆游有诗:“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一灯如豆显然冷清得很,甚至有点孤寂,但如此静境却是读书的佳境,“最相思”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学生再不能安静读书了,在1935年的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有个口号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乱世情景,这就是“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可见,读书是与宁静、安静联在一起的,丧失了静,“书桌”也就难于摆放了。如今的大学,却也“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象牙塔”应有的宁静的安静,被商业化的各种喧闹破坏了,“书桌”虽然还在,但读书的效果却大大打了折扣。


而且,静,不只是环境的静,更要有心态的静。还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少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如今,人们不仅被声光电化等各种嘈杂之声所包围,而且被泛商品化催生的各种世俗欲望所追逼,心态既难于“澹泊”,也难于“宁静”,如此也就难于“明志”与“致远”了。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静。韬奋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静”的文章,他说道:“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我们试细心体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问、魄力、经验、修养等等的程度,往往和他们所有的‘静’的程度成正比例。”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喧哗混乱的现状,人们应增强“寻获安静”的自觉。即使大环境一时难于安静,也要努力营造宁静的小环境,像大学就应筑上一个“静”的围城,而绝不可火上加油,增添杂乱。 同时,就个人来说,要不为世俗的欲望所惑,努力保持内心的明净与宁静。


《论语》有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南怀瑾认为,此句应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按此解释,和韬奋所论一样,无论“知者”、“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反过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要重视“寻获安静”。


【更多精彩文章】

米博华:出世与入世

孙广远:固守尊严

朽木:反腐,“自危”比“无恐”好

孙广远:练练耳功

杨群:“灰色腐败”及其他

陈飞:以房为镜

江曾培:向“嗟来之食”摇头

梁晓声:瞧,那些父亲们

彭俐:家训与家教

焦尚意:忽然想起老报摊儿

商子雍:隐私权和透明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