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林:春节团圆的文化深处
正
月
十
五
吃
元
宵
正月及半,但年味儿似乎一点都没有消减。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过完元宵节,这年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中国人过年就是过团圆。从除夕的年夜饭,到正月十五“团团如月”的元宵,无不渗透了这“团圆”二字。“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今天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这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让我们一起吃着元宵,聊聊过年,聊聊团圆。
原载《群言》2017年1期
在中国民俗中,春节实实在在是“中国第一节”,既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始,因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说。春节也是大团圆的节日,全家团聚,一个也不能少。古代有些州县长官出于仁慈怜悯,甚至会让收押的犯人回家过年,团聚后再回监舍,以传扬自己的德政和仁声。因而中国人不管分散到哪里,家始终是他的“圆心”,每逢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往回赶。以前社会相对封闭,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离家不远,活动半径不大,路上行旅不多。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开放程度高了,流动性大了,就连土生土长的农民也走南闯北进城打工了,于是便有了“中国春运”这般特殊景象。
作为一种执拗、顽强、数千年不曾消退的文化情结,春节团圆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信仰和民族心理。它首先缘于中国人对“圆”的崇尚。中国先民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承载万物,天笼盖四野,人在天地之间,于是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地运行的法则与轨迹也是圆的,日起日落、月缺月圆、四时更替、江河流转。人道顺应天道,亦遵从圆的运行规律,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圆,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终始相接,无始无终。人,象天法地以应人事,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尚圆的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和审美趣味。道家认为“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即言道的运行也是一个圆,从一个开始又回到一个开始,这个过程叫做“复”。《说文》曰:“复,往来也。”《易》曰“反复其道”,又曰“无往不复”。太极是阴阳和合的一个圆,八卦的变化规律也是一个圆。佛教传入中国后,更使因果轮回、圆融无碍的思想深入人心。人生事业要追求圆满,美满婚姻的象征符号是花好月圆,家庭最好的状态是团团圆圆。因而中国语言中,有关圆的成语非常多,处事讲智圆行方、随圆就方、面面俱圆;说话要字正腔圆;长相要面如满月;人情如月有阴晴圆缺;孩子走失了,不计代价地找,一定要骨肉团圆;夫妻相处应该镜圆璧合,即使分离了,也要努力使破镜重圆;管理家庭和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功告成了,就叫功德圆满。至若一些物件也多取圆形,若铜钱、铜镜、水井、木桶、锅碗瓢盆,等等,就连歌曲描述人生履迹,也叫“画他自己的圆”……
大团圆的美满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管作品主人公境遇如何悲惨挫折,最终多是一个令人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王国维曾在《红楼梦评论》中分析过这种现象:“中国的悲剧充满了乐观主义色彩,着意于团圆之趣……若《牡丹亭》之《追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究其原因,“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春节是一年“圆”的终结和完满,又是新一年“圆”的开始,按照人道顺应天道的观念,一家人也必须以“圆”的姿态大团聚,团团而坐,吃团圆饭,一起除旧迎新。一人在外,全家牵挂,在家庭情感和文化意象上,就是“不圆满”。因而,在中国人深层的精神情结和文化心态上,一年一度的春节团圆至关重要。
其次是崇拜的观念。崇拜是恐惧加希望的产物。恶劣的天气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疾病、饥饿、漫漫严冬和长夜,都令上古初民感到恐惧,深感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不可抗御。但是,大自然更多时候又表现出它的美丽和温情,给予人类生存许许多多的恩赐。在恐惧和希望的交合中,人们相信天地,相信万物有灵,而且这些神灵主宰万事万物。于是,人们便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沟通天地和神明,祈求神灵给予人类更多的福祉,护佑人类减少或避免灾难和疾病。农业民族有一整套自己的神系,祈祷的内容主要是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稻谷丰收、吉祥如意。
“年”,起初并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的最早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禾穗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后来的“年成”一词即源于此。因此,古代字书(字典)都把“年”字归入禾部。《春秋谷梁传》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桓公三年》)又云:“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宣公十六年》)“有年”“大有之年”都是好年成。由于禾谷一般是一岁一熟,“年”与“岁”在时间上周期相同,因此到了夏朝,便开始用“年”来表达岁时的含义。一到岁末,不管年景如何,都要举行隆重的报祭(以腊祭为代表),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感谢与敬畏。
传统说法中,其实不只是灶神爷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登天奏事,年三十返回人间,而是除夕之夜万神下界。诸神来到人间明察暗访,视人之善恶而定一年之祸福休咎。因而除夕夜一定是全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和和气气、和和美美大团圆,共同接受诸神检阅;除婴孩外,个个都要彻夜不眠地“守岁”,防止邪僻入梦;一到子时便鸣放鞭炮,紧闭门户,不可在外独处、夜行,以免冲撞了神灵;大年夜家家户户通宵炉火熊熊,灯烛高照,亮遍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鞭炮声此起彼伏,让一切邪瘟病疫无处藏身,直到年初一早晨吉时才开门焚香,朝当年的吉方揖拜、起行,民间说法叫做“出方”。
中国人的信仰中除了神灵崇拜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祖先崇拜。这是中国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反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对于中国人而言,祖先是护佑家族的神祇,父母是家庭的轴心。故春节祭祖是村落与家族祭祀的重要仪式。祠堂祖厅正中牌位上,通常写着“天地君亲师位”。盖以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了人和万物,是人与万物共同的父母或主宰,所以天地居上,为最尊。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君为一国之主,也是千家万户的共主,没有国则没有家。民国建立后,皇帝被赶跑了,帝制结束了,“君”被改为“国”,成了“天地国亲师位”。亲是姓族的列祖列宗。师是万世师表孔老夫子,突出对文教的尊崇。别小看农村相沿已久的祭祖仪式,这种祭祀实际上有一种综合祭祀的意味,是一个核心崇拜体系的呈现,只是现如今意识到的人不多而已。
信仰是春节大团圆的粘合剂。而一次次的大团圆,则不断地强化着人所归属的“群”的文化认同。一座祠堂,让一个姓族、一个村落的父老子弟团聚在一起;故去的高曾祖父、列祖列宗和在世的祖父母、父母,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血缘纽带维系了族亲的团结,然后逐渐外放,与地缘结合,而乡党,而国家,而天下。祖先崇拜、慎终追远、爱家爱国的传统与乡土情缘就这样一代代承继、接续。每一个参加仪式的个体,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知道自己的“所从来”,他有祖先的观念、家族的观念、伦理的观念、秩序的观念,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责任。他会勉励自己和子弟做合符道德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光宗耀祖、造福乡邻、有利社会和国家的事,决不能行乱礼法,以致辱没父母、辱没祖先、辱没乡里、辱没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春节团圆仅仅看作是回家吃顿年夜饭,甚至看作一种负担,厌烦到试图破旧立新,试图挣脱“春劫”的绑架,那就真的找不见我们的文化根脉和温婉的乡愁了。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
元
宵
佳
节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