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专刊】思南路上的“沉思曲”

殷志敏 群言杂志 2022-07-27

原载《群言·上海专刊》


“我现在住的法租界马斯南路寓宅,依我经济状况论,实在有点负担不起她的租金了。我早想搬家,结果还是舍不得搬。为什么呢?就为马斯南是法国近代的制曲家,我一出门,就要想他拉霍尔王少年维特的歌剧。再在夕阳下时,散布在浓密的桐荫之下,左有高耐一街不啻看见西特和霍拉斯悲壮的布景,右有莫里哀街,好像听见伪善者和厌世人的苦笑,前面横贯新拉斐德路……我行在法国公园,就当她是卢森堡,我蹒跚在霞飞路,就当她是香榭丽舍,这些近乎疯狂似的异域情调,就决定了我的不搬家。”

 

这是《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一段文字。霞飞路即淮海中路,往日熙熙攘攘,如今依旧繁华热闹。法国公园即复兴公园。在淮海中路以南,复兴公园西侧,就是这条让曾朴舍不得的小路——思南路。走到这里,城市的喧嚣仿佛突然被关闭,切换到静谧的频道。这条小路修筑于上世纪初,当时属法租界,为纪念法国音乐家儒勒•马斯南,取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更名思南路,沿用至今。


 

思南路的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在这里,每一个转身都有可能邂逅一位近代名人,每一幢小楼都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思南路81号的三层砖混结构小楼,就是当年曾朴所住之处。这座洋房还是曾朴父子的法国文化沙龙举办地,邵洵美、郁达夫、陈望道等一批文人经常出入于此,他们抽烟、喝茶、吃水果,谈天说地,客厅里彻夜灯明。

 

曾朴笔下的莫里哀街即今天的香山路,思南路和香山路交叉口的那幢小楼,是孙中山的上海寓所。1917年,四位加拿大华侨把这座寓所赠与孙中山,他得以在此著书立说,勾画中国革命的蓝图,会见各方人士,并和宋庆龄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我的丈夫有很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至今,在故居的书房中,犹可想见宋庆龄陪伴孙中山写作、读书到深夜的场景,“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上海孙中山故居的书房内景


被竹编围墙围起的思南路73号是赫赫有名的周公馆,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这幢房屋,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于是称作“周公馆”。周恩来在此工作和生活期间,这里宾客盈门,但也受到了国民党的严密监视。不过,我们仍能在这里看到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陶行知、梁漱溟、史良等民盟先贤往来的身影。陈列馆中的那把淡绿色的玉如意,诉说着这栋房子与民盟的一段渊源:1947年3月,代表团被迫撤走时,周恩来致电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商请民盟代管中共在沪宁渝等地的财产。于是,“周公馆”一度成为民盟总部机关。这把玉如意就是房产交接时,董必武赠送给沈钧儒的。


还有“梅华诗屋”,是梅兰芳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就在思南路87号。“九一八”事变后,梅先生无意为日本侵略者装点升平,遂携家人隐居于此,蓄须、练字、学画,拒绝为侵略者登台,直到抗战胜利。“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儿辈出伶宫。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写的是梅先生的人生,也是他在思南路的故事。


然而,这些有故事的小楼并不是每一栋都受到了始终如一的保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思南路住宅区一度与上海很多旧城居住区一样,变得拥挤、破败、脏乱,多少个“王琦瑶们”为此痛心疾首:“最妙的是花园洋房,不要进门,只看院子,便可知道那里的变化。院子里搭了多少晾衣架呀,一个洗衣工场也不过如此。花坛处搭起了炊间,好端端的半圆形大阳台,一分为二,是两个灶间。要是再走进去,活脱就是进了一座迷宫。尤其是在夜晚,你两眼一摸黑,耳边的声音却很丰富,油锅爆响、开水沸腾、小孩啼哭,收音机播音乐,那是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围拢来。你一动就会碰壁,一转弯也会碰壁,壁缝里传出的尽是油烟味。你也不能摸,一摸一手油。这里全都改了样子,昔日的最豪华,今天的最局促。当年精心设计的建筑式样,装饰风格,如今统统谈不上。”(王安忆《长恨歌》)


不过,近年来这种“七十二家房客”的场面又有了新的变化。不知何时,在思南路和复兴中路的交叉口处,悄然立起了“思南公馆”的路牌。不明所以的人,从小径走进去,却发现里面另有一番天地:杂乱的弄堂变成了洁净的步行街,在斑驳的树影下,小楼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底楼开设的别具特色的酒吧、咖啡店和冰淇淋店穿插其中,门前还有舒适的沙发藤椅、小圆桌和各种摆设,俨然另一个“新天地”,却更加沉静自然。


直到有一次听同济大学教授、盟员卢永毅提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思南公馆这个项目早在1999年便已启动,当年,卢永毅编写《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时,她面对的街区是这样一幅景象:居住密度从每幢两户,变成了平均每幢14户,部分洋楼住进17户。楼梯间全都是煤气灶、水斗,庭院里到处是搭建的房屋,厨卫合用、电线杂乱,花园里养着鸡,门口摆着葱油饼摊……最终确定的改造方式为住宅置换,居民外迁,拆除违章建筑,进行必要修缮、整幢使用。直到2009年12月,最后一户才搬走。


“这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远比我们本来了解的要丰富,而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历史街区在快速城市改造进程中又越来越少。所以,整修完成的思南公馆,其独特空间中的历史记忆,其与众不同的教育、休闲功能,以及将不断催生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形成它当代生命力的主要基础。”卢永毅如是说。


一栋栋老房子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回了优雅美丽的模样。既具有上海独特风情,又让人不禁想起曾朴当年所说的“异域情调”。


梧桐摇曳的沙沙声似乎低语着小路的前世与今生。漫步在幽静的思南路上,马斯南那甜美而忧伤的《沉思曲》时常在耳边响起,岁月静好。


更多地方专刊文章

《群言》“上海版”与大家见面啦

《群言·江苏专刊》简介

王沁 严伟勇:历史上的民盟纺织人

阙政:方寸之间,有一份上海城市生活备忘录

应琛:本帮菜:舌尖上的上海记忆

斯博:海派咖啡的文化记忆

杨国庆:南京城墙甲天下

唐希:近代风流出侯官

叶占鳌:走进淮安府署

吴燕玲 李静蓉: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对话

吴馨萍:往事追记——淮海路上的民盟情报站

陈凯峰:红砖白石 翚宇燕脊

陈四益:复旦那三幢小楼黄

皓婧:写在古港帆影里的海外交通史

张久升:遥远的游戏

孙国亮:走近福建土楼

何书彬:鼓浪屿的心灵

龚德建:千古龙飞地   “三绝”惊世人

若江:荡口:人文浸润的江南古镇

姚冰阳:淮海战役秘密战中的徐州民盟

毛昌宁:苏州民盟成立初的那些人那些事

魏淑玲:一部浓缩的简史  一段光辉的历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