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就是家乡的滋味
年的滋味在心底
今年,很多人为了大局放弃了回乡过年,让新春的喜庆气氛增添了一份乡愁与牵挂。家乡的年味儿,是最让人惦记的,也是最能慰藉人心的,也许是一碗年节的糖水,也许是一出正月里的戏曲,正是这些味道、年俗构成了一个圆满的年。今天,《群言》邀您一起去祖国各地体会不同地方的年味儿。
HOME
年三十的团圆饭是除夕的重头戏,虽然每家的菜式各有千秋,但一定会有浓郁的家乡风味。让我们一起看看不同地方的年节美食和风味小吃吧!
北京
伴随年夜的钟声,饺子出锅。北方人,谁不贪恋扁食——饺子呢?何况这是年夜煮沸的一锅热腾腾的饺子,一家团圆美满的聚餐,老少三代或四世同堂和乐幸福的象征。“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我们找不出任何一种节庆美食,能够像包饺子一样可以让全家人参与,有说有笑,和和美美。一人择菜、洗菜、切菜,一人剁肉馅,一人和面,一人和馅儿,一人做剂儿,两人擀皮儿,三四人包饺子,再由一人煮饺子……这一过程就是一种亲情和睦、其乐融融的家庭庆祝仪式。而饺子馅儿里放一枚硬币,又是一个美好祝福的悬念,到底谁会是来年那个最最幸运的人呢?这又是一个乐子!多少年之后,或许在异国他乡,或许已两鬓染霜,或许物是人非,但每每回想起来,仍然会有一股暖流在周身涌动,乃至热泪盈眶……
原文标题:北京,孩子们的春节
作者:彭俐
原载《群言》2019年第2期
徐州
在徐州向来有“早点两碗汤”之说,一碗是‘马市街【饣它】汤’,另一碗就是“两来风辣汤”。这两种汤多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母鸡、猪骨、粮食为主料经过十几个小时熬制而成。所不同的是,辣汤加入了鳝鱼和面筋,还要佐以大量葱、姜和胡椒,口感更加鲜辣,更具味觉的挑战性。
几乎所有的徐州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要在外地呆了几天,回到徐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辣汤或【饣它】汤,边喝边不停地说:“还是喝这个过瘾!”
小小的一碗汤,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一种味觉的记忆,更多的是对一个城市无法忘怀的眷恋。
作者:徐萌轩
原文标题:一碗汤喝了4000年
原载《群言•江苏专刊》
上海
虾籽大乌参是本帮传统菜中的头道大菜。涨发好的乌参先入油锅爆,再配以河虾籽、红高汤,产生鲜味……最后勾芡淋上滚热的葱油。上好的虾籽大乌参色泽乌光发亮,质感软糯中略带胶滑咬嚼感,抖动后有明显的飘移浮动感。其味感是典型的上海浓厚酱香,而虾籽的醇厚鲜美起到了点化的作用。
……老饭店的经典扣三丝一般切到牙签粗细。而后推出的位菜“迷你扣”,则是如棉纱线般粗细——据说45克的“小山”里藏着1999根吹弹可断的丝!
此外,还有红烧河鳗,要分别采用大、中、小、文四种火候,时间分别控制在5分钟、10分钟、10分钟和5分钟,最后再用大火收汁。经过火候的慢慢调理,红烧河鳗的汤汁就是自来芡,不必挂糊上浆,保持了食材原汁原味的特点,入口即化。
作者:应琛
原文标题:本帮菜:舌尖上的上海记忆
原载《群言•上海专刊》
昭阳
(昭阳人)每日三餐必上各式洋芋做法,炒丝、洋芋蒸肉、干腌菜煮洋芋丝、煎烤洋芋等。每餐尤其不可少的是一盘蒸洋芋,削净外皮,不加任何调料,洁白如莹,清香细细,令人悦目,不似北方土豆的粗硕,显得更为纤巧。
蒸洋芋一侧必置一碟昭通酱。这酱看似寻常,却是昭阳人最离不开的食品调料,家家皆可制之,呼为“下酱”。经请教,其工艺并不复杂:炒黄豆至酥脆,打成细面状,水浸搅匀,成坨状。发酵月余,拌以盐、辣椒、花椒、茴香、八角、草果等,注水而成酱。食洋芋,必佐以此,味道更臻极致。
作者: 朱小平
原文标题:昭阳的味道——洋芋与苹果
原载《群言》2019年第11期
潮汕
华灯初上,家家开始围炉。……桌子中央架起一个大边炉,这是用锡和铜打造的一种器皿,中间盛放火红的木炭,四周热汤中放置鱼丸等食物。潮汕方言里,“丸”与圆同音,寓意合家团圆。边炉四周摆满各种菜肴,有几种是不可或缺的:生灼鲜蚶寓意钱多多,黄豆干炒韭菜象征吉祥长久,鱼代表年年有余,炒蒜谐音有钱算,等等。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是潮汕人的蔬菜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采(买)来七种不同的时令蔬菜混合在一起烹煮,达濠人给这种蔬菜煲起了一个十分雅致的名字——“七样羹”。不论大人、小孩,每人至少吃上一大碗。吃“七样羹”时,大人要教小孩子唱一首歌谣:“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吃了变红芽(面色红润),姿娘吃了如抛(朵)花。”
作者:陈坤达
原文标题:潮汕节俗越千年
原载《群言》2019年第2期
年俗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让中国人的“年”过得更有仪式感,彰显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渊源。
内蒙古
“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作为蒙古族独特的节庆活动,无论是800年的历史,还是3000年的存在,那达慕都是从久远中传承、蜕变而来。……谈及那达慕,人们也许会略过它曾经脱胎的向天地祖神祭祀、祈祷的娱神活动,而首先想到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
历经不断复制、重构,那达慕负载了蒙古族生态、饮食、信仰等多种文化,发展到今天形态多样:敖包那达慕承继、复兴了传统,官方那达慕延续、重建历史,旅游那达慕(如冰雪那达慕)是文化的资本与再造,家庭那达慕在民间新生并扩布,衍生性的那达慕进行着想象中的再建构。
可是,蒙古族那达慕核心的内容依旧是“男儿三艺”,激荡的主旋律依旧是狂欢,而摔跤、赛马、射箭以其武勇与强悍、犀利与力量、速度与激情都与“英雄”的称谓紧密相连,彰显着草原的阳刚之气,是草原的雄性表达。
新年快乐
作者:刘艳
原文标题:那达慕:草原上的狂欢
原载《群言•内蒙古专刊》
北京
明清两朝每逢年节,位于老北京东城的古老灯市生意兴隆,花市亦然。既然有人爱吃年糕,就有人爱赏“年花”。古都北京的“年花”是什么花?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明代进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和清代《燕京岁时记》先后记载了水仙花作为古都“年花”的风采。以当年繁华热闹的护国寺、隆福寺花市为例:“秋日以桂菊为盛,冬日以水仙为盛。”据说,明清两代京郊丰台草桥有栽培水仙的“暖洞子”(暖房),专等腊月底拿到城内市场上兜售。康熙皇帝也吟诗咏叹:“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如立藐姑山。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前。”
年夜的钟声,更是老北京人所熟悉的音乐——打击乐。这是帝都人独享的春节耳福,击鼓撞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重复过后,正好是一百零八下。究其原因:“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
原文标题:北京,孩子们的春节
作者:彭俐
原载《群言》2019年第2期
宁德
……一声“咚咚呛”,大鼓怒钹之声盖过鼎沸人声,好戏上演——线狮出场了!
两米多高、十几米见方的车台上,三只金毛狮子趴在台中央。作为指挥的鼓手向观众三鞠躬,然后敲响了欢乐的节拍。线狮在十数人的操纵下,时而坐立、蹲卧、搔首、挠痒、舐毛,仿佛乐曲的前奏,又似运动前的热身。俄而,台前方的空中抖出一个彩色光球,立即引起众狮的注意。伴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时疏时密的鼓点,众狮围着球儿戏耍、争夺,正耍得欢,彩球倏然不见了,狮子左顾右盼,四处寻觅,一番“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后,却见彩球已在台左台右的半空中引诱,突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只见两只狮子一改先前温驯、憨态的模样,起而纵身跃起,左抢右扑,大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之势,只见两道“黄光”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迅疾之势引得围观的人们一阵惊呼,近戏台的观者更是倒退几米。惊魂未定,却见双狮已抱得彩球归,在那里用嘴含球交换着玩呢。仿佛在说着,和谐共享才是王道。目不暇接之际、思绪飘摇之时,那激越的鼓点远去,那牵动狮身的众多绳子隐去,还有人山人海也没然不见,我的眼前只有那激情跳跃、快乐嬉戏的狮子。似乎狮即人,人即狮,狮人共舞、狮人相融。末了,狮子的口中喷出一团火焰,而后像魔术般抖出一幅春联。此刻,鼓乐声、掌声、欢呼声、鞭炮声齐喧,古镇又一春的热闹喜庆,连我这外来人也融入其中,在这个不眠的夜晚欢乐着。
作者:张久升
原文标题:遥远的游戏
原载《群言•福建专刊》
潮汕
阴历的最后一天,如是月大,濠人称为“三十夜”,月小称“廿九夜”。到了这一天,各家各户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开始轮流洗“花水”,即用四式或十二式花叶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正。
炮仗声一直持续到天明方才萧疏,各家各户在天井摆设香案,祷告上天、祭拜祖先,匆匆吃一点姜薯圆后,一家子抱儿携女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出门拜年的人,都带着潮州蜜柑,且不能为奇数。蜜柑即黄果,濠人称为“大吉”(大的橘子),表示吉祥如意。
到了初四,节日的气息尚浓,接“老爷”落天之后,初七大伙儿过一个充满古远人文关怀的青菜节——七样羹。初九,全家人丁沐浴斋戒,祭拜玉皇大帝,名曰“天公生”,接下来,就忙着准备过喜庆、吉祥的元宵节。
作者:陈坤达
原文标题:潮汕节俗越千年
原载《群言》2019年第2期
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和企盼,《群言》祝朋友们新春意气风发,牛年顺利启程!
新年到
纳福瑞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
知识分子的群言堂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