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蒋介石:由秘书,到总司令,不过一步之遥(下)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广州当年蒋介石。
黄埔军校成立前夕,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却任性去职,这让张静江愕然之余,急忙给蒋介石致电,要求他立即南下复命。
张静江和陈其美、蒋介石同属把兄弟。张静江素来对蒋介石温言有加,这次电报语气变得强硬。
原来,不仅陈其美非常欣赏蒋介石,张静江通过陈其美认识蒋介石后,对他才学、胆识和眼光极为欣赏,同样是青盼有加。
曾经,在陈其美起事上海护国运动时,蒋介石亲率敢死队,以弱小兵力,冒险攻打北军要地江南制造局。
张静江闻讯大惊,不顾足疾行动不便,亲临前线嘱咐蒋介石注意安危,激励蒋部讨袁军士气。
陈其美遇刺身亡之后,上海帮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同盟会和国党各大山头竞争中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树立自己新的旗帜性人物。
只有新的旗帜性人物出现,上海帮群英才会一如既往团结一致,共同致力其政治事业,而不至于因陈其美突然遇刺身亡而就此嘎然。
显然,既得张静江器重,又得陈其美上海帮其他重要人物戴季陶、张群、黄郛、邵元冲、吴忠信、沈定一等人认可,当时年轻、干练、果毅且有大局眼光的蒋介石,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当蒋介石辞职准备远走之际,张静江电文去后,其余戴季陶、张群、黄郛、邵元冲、吴忠信、沈定一等人或登门或致电,纷纷相劝。
在陈其美之后,此刻,蒋介石在上海群雄眼里,隐然变为陈其美的化身——张静江也以蒋介石与陈其美相比,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复职。
当时,陈其美之后,张静江既是上海帮名副其实的大佬,与孙中山私谊更是非常深厚。
早在1905年,张静江在前往法国的轮船上初次邂逅孙中山,便表示:
余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甚欲为君之助,君若有所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
1907年,张静江加入同盟会。
张静江(居中)和陈布雷等上海、江浙同僚。
当时,逢孙、黄首次求援,张静江即大手笔汇出3万法郎。次年,孙中山发起两广、云南军事活动,张静江两次汇款共计6万元。
当时,一支步枪不过1元有余。
张静江诸如此类大手笔源源不断支援同盟会和国党,让孙中山、黄兴等人既感动,也敬重。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曾经为之赞叹:
同盟会成立以后,出资最猛而多者,张静江也。
张静江在1909年回到上海,筹办通义银行,出资筹饷,辅佐陈其美在上海江浙起事,就此成就了孙中山回国的最初的江南根本。
随后,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期间,无论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还是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每每孙、黄纠纷或者其他纠纷、困难,陈、张二人总是全心站队、支持孙中山为国党党魁。
是以,陈其美、张静江与胡汉民、汪精卫虽偶尔分歧,但是,在孙中山心里,上海帮和广东帮比较,位置可能更重。
可见,关键时刻张静江致孙中山这封举荐信分量之重。
既可以导师资格训诫蒋介石南下复命,也可以同经患难的兄弟、同志劝慰孙中山,张静江在孙中山、蒋介石之间斡旋很快就有了结果。
1923年12月,张静江专门致函蒋介石迅速南下广州,专门嘱咐:
以兄私意,似不宜再缓,并候近佳。
可谓好事多磨。
1924年6月,在孙中山北上前夕黄埔军校开学,蒋介石终于南下复命就任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和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同时,根据张静江举荐,陈其美生前另外两位军事助手何应钦、王伯龄也在黄埔军校担任要职。
黄埔军校开学既将学生分编为党军两团,何应钦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1团团长,王柏龄任第二团团长。这两个团,便是国党嫡系中央军的起家基本。
任黄埔军校校长,直接控制国党最初党军,这一布局既有张静江的安排,也有孙中山对举荐人张静江的信任。
直到这时,孙中山对资历远比许崇智逊色太多的蒋介石,并没有报以太多的政治希望——这时,蒋介石甚至还不是国党一大的替补。
蒋介石访苏,是为军事任务。可是,他回国后却质疑孙中山联俄方略,不免有军人干政,重蹈陈炯明、唐继尧、陆荣廷前辙之嫌。
北上之前,孙中山还是确定由胡汉民代理大本营大元帅统领全军。并且,明令黄埔新军改称党军,由大本营直辖。
于是,这支党军的最高部队长暨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孙中山则亲笔委任他担任大本营军事秘书。
这一任命无论在当时或者现在看来,更像是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军权的约束。
这是孙中山生前亲自给蒋介石任命的最后一个职务。
此后,在孙中山北上至去世4个月间,他再未给蒋介石任何信函和指令。
1925年3月,张静江(右2)在孙中山北京灵堂。
在孙中山去世后,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侍卫李荣回忆:
至晚8时30分钟止,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
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撤手尘寰,魂归天国。
这一回忆可见,孙夫人之外,孙中山最后瞩目的人物是汪精卫——而此前起草总理遗嘱的,同样也是汪精卫。
情理上,当时在国党身居高位,参赞孙中山最高决策的汪精卫比起在大本营当秘书的蒋介石,更像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这对广州方面无疑是突发事件。
作为同盟会共主,广州国党旗帜,孙中山在世时,以其威望凝聚各帮各派、各类人物,在彼此各显神通、政见不合时,基本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然而,他生前对国党及广州军政方面均无详备的人事安排,对其生前制订的革命方略也没有系统解释。
在国党联俄方略即将大成前夜,孙中山猝然去世,广东及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泡影,自然也就随之破灭。
广州军政党随之混乱。
作为孙中山麾下各帮各派、各类人物的各位翘楚,当时头号人物代理海陆空大元帅胡汉民、二号汪精卫和三号廖仲恺,以及孙科等人,为权力分配展开了激烈、混乱的博弈。
1925年7月1日, 部分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合影,前排左至右:谭延闿、许崇智、汪精卫、胡汉民、孙科、廖仲恺、林森,后排左至右:古应芬、程潜、伍朝枢、朱培德。
混乱之下,蒋介石写信力劝张静江赴穗:
单枪匹马前狼后虎,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处境也。
当时,与胡汉民交谊颇深的许崇智掌控军队担任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这时的蒋介石也仅任黄埔军校校长和大本营秘书,算是纯粹的军人,完全无法左右大局。
然而,谁也没有注意到,他请出了可以左右大局的重磅人物。
很快,上海帮大佬张静江及时赶到广东,毫无悬念被推选出任国党老大。
张静江背后,是当时国党德高望重的四大元老其余三人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
——在某个意义上,他们四老私交甚笃,也都属于源自江浙系的上海帮。张静江持重老练且运筹深远之外,更是保障广州政府运转的主要资金的控制人。
张静江是蒋介石生平极为敬惮的人物,他到广州,首先开导、劝说蒋介石改换访苏回国后的任性来去的风格,并且配合蒋介石在广州重聚上海帮群雄,收拾人心,联汪排胡。
很快,蒋介石得到了鲍罗廷支持——特殊时期,这位苏俄派驻广州的政治顾问,俨然成为代孙中山话语,一言九鼎的洋大神。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案发作。
当天,国党中执委等广州党政军及鲍罗廷等人召开紧急会议。
会上,鲍罗廷和张静江推选并任命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善后特别委员会,并授予他们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三人之中,汪精卫位高权重,许崇智是广东军队大佬,蒋介石的职务则不过黄埔军校校长,以及看上去不伦不类的大本营秘书。
但是,进入这个委员会后,蒋介石脱离胡汉民、许崇智直接控制,也就有了指挥国党唯一的党军,黄埔军校两个学生团的实实在在的军权。
当时,黄埔党军虽然不如粤军、湘军、桂军强大,但是,有了孙中山建党军的遗训,黄埔党军自然就是国党嫡子,国党做大黄埔党军以统领其他派系军队也成必然。
无论军队实力多么强大,只要身在国党,就得低头三分承认这个事实。
政治、军事和警察三权之中,显然军权最为重要。
正在操练的黄埔新军。
很快,围绕廖案,张静江和蒋介石联合汪精卫,这场三比一对付胡汉民的权力博弈出了结果。
胡汉民被调查成廖案疑凶,大败亏输只得远走高飞。
特别委员会三位大佬之一,掌控广东军队的许崇智也以疑犯身份,不得不拿着张静江、蒋介石的救助金,满嘴黄连,亡命上海英租界。
廖仲恺被刺,胡汉民出走,三驾马车剩下汪氏——孙中山去世后广州政局动荡至此终告结束。
张静江和孙中山正牌学生汪氏、陈其美上海帮核心蒋介石,组成了新的三驾马车。
汪氏掌控广东政权,也挂上了大本营改组的国党军委老大的招牌,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
张静江作为国党党魁,根据孙中山的整改军队为党军命令,同时也具有控制军队的最高权力。
于是,张静江毫不犹豫任命蒋介石就任了国军总司令,负责北伐事宜。
军队是党军,党军自然在党魁张静江和部队长蒋介石的手里。汪氏军权不过徒有其名。
这时,张静江、蒋介石等人分化和抵制孙中山联俄方略的时机成熟了。
1925年11月,出于对汪精卫延续、强化联俄方略、按照苏俄要求改组国党等等不满,国党元老、大佬张静江、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邵元冲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紧急召开国党一届四中全会。
西山会议矛头直指踌躇满志的汪氏。
会议不仅罗列汪精卫九大罪状,宣布开除汪党籍半年,最后还通过了系列反联俄联共决议案。
国党四老张静江(坐者)吴稚晖(左1)、蔡元培(左2)和李石曾(右1)。
汪精卫闻讯,勃然大怒四面树敌:
打出反对联俄联共的旗帜,就是打出反对孙中山先生的旗帜,所以成为总理的叛徒,革命的蟊贼。
类似孙中山当年护法运动被陈炯明、唐继尧、陆荣廷等人抵制往事,汪氏上位,联俄方略更为激进自然也被国党元老们抵制。
声望远远不如孙中山,情绪反弹偏偏又以领袖自居,高调、饱满。
于是,在诸多国党元老冷眼观望中,汪氏在国党声望随即急坠。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执委时,有效票总数249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时,国党一大连替补资格都不具备的蒋介石,已经成为国军总司令和黄埔军校校长,在二大完成了个人声望的飙升,成为左右各派瞩目的重要人物。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作。
彼时,汪氏指责蒋介石叛变革命,数次急令张发奎、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等人讨伐、扣押蒋介石。
然而,和孙中山去世广州乱局一般,张静江再次来到广州坐镇,在蒋介石配合下,兄弟二人开始与汪系展开政战。
这是蒋介石首次与汪精卫的正面较量。
这次较量关系国党联俄方略。不仅国党四大元老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名言支持蒋介石,其余林森、居正、戴季陶、邵元冲等国党元老也选择认同和支持蒋介石对汪精卫的反击。
粤军实力军头张发奎、谭延闿、李济深等人默不作声站队蒋介石一方,更让带着一群书生喊口号的汪精卫心酸。
国党去孙中山的联俄方略,渐成国党大佬们共识。
4月初,汪精卫大势已去,只好托名就医,由广州而香港,由香港而马赛,远走息影海外。
5月,国党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和谭延闿等9名国党元老联名提出《整理党务决议案》,至此,蒋介石开始整肃国党中央和黄埔党军第1军。
孙中山遗像依然高挂,依然是广州图腾。然而,几经沧桑,这时的广州暗流涌动,即将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7月,随着整理党务和汪精卫出走,孙中山麾下广东帮已显式微。
在同盟会和国党各大山头竞争中,上海帮以蒋介石为自己新的旗帜性人物,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上海、江浙群雄源源不断进入广州,上海帮在广州革命更具话语权,与同盟会关联更深的欧美、日本、南洋等等外援窗口陆续开启。
国党联俄方略逐步降温,日趋恬淡,已经渐渐不再是广州革命的重点。
张静江为蒋介石北伐送行。
是时,张静江以统帅党军北伐便利,力辞国党党魁职务,提名蒋介石继任——在蒋介石率军北伐出征期间,仍由张静江代理该职,坐镇广东。
于是,蒋介石,这位孙中山生前任命的大本营军事秘书,上海帮新的旗帜性人物,终于在张静江指导下,以孙中山学生的身份,向国党巅峰行进。
夜深,搁笔,后续北伐作战如朋友们感兴趣,可留言注明。
与橡树同行,烦劳有空有闲,不妨转发。
为免失联,关注公众号朋友,请注明后添加橡树微信:zksd1222
推荐:远东俾斯麦的神话?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