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南京会战83年回望:少为人知的南京会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明清战争:东江军与丁卯援朝之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周末谈兵:远望班公湖,闲谈中印边境问题

军事解读从抗战到内战的五次会战:山海关会战

朝鲜战争爆发七十周年文集

第74军往事:抗战前的王耀武

第74军往事:李天霞的抗战时代(上)

第74军往事:淞沪鏖战,虎贲建军

第74军往事:李天霞的抗战时代及三战高安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漫谈抗战早期战略格局的演变:从台儿庄会战到武汉会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上)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中)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陈炯明与1922年

明帝国与葡萄牙的屯门之战


上接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题记:无论世事如何,相信总会有人记得83年前那个天冻地寒的12月的南京。


1937年7月、8月间,绥察国军向平津出击,南口会战爆发。


就战略而言,南口会战旨在牵制华北日军,战略策应国军在华东预备发起淞沪会战。


同时,南口会战破坏日军现地和谈之战略构思和企图,实为中日全面战争之序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略重心南移,多次增兵淞沪战区并实施杭州湾登陆作战,中日战事也就由之前局部的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迅速升级为中日全面战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


彼时,日军分为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两大重兵集群。


其中,日军华北方面军依靠朝鲜半岛和东北,以次要兵力通过控制津浦线、平绥线、正太线及平汉线北段,分兵入侵晋、察、冀、鲁等地。


华北战事扩大化的同时,日军华中方面军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在完成淞沪会战之后,其主力虽然按照日本内阁及军部计划在淞沪战区进行战后休整,但是,日军小部兵力已经西进追击国军至昆支线、苏嘉线。


这时,日军两大重兵集团相隔江淮、陇海线成遥相呼应的战略阵势。


就战略态势而言,日军如要贯彻其速战决胜战略,其两大重兵集团相向运动,跨过江淮及陇海线而实现会师,就变得极为必要。


如此一来,日军两大方面军连成一片,即可在最短时间打通津浦线和平汉线,快速在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等区域捕捉战机,在平汉线以东实现与国军主力决战。


如是参考日军在淞沪会战至发起南京会战的实战进展,以及日军陆海空优势战力及国军久战疲惫之态势,日军华中方面军如是在1937年11月12日转向攻击苏南方向,同时,日军华北方面军配合攻击徐州方向,日军两大重兵集团大概率可于1938年1、2月间,在苏北及徐蚌一线完成战略会师。


态势转换如此,那么,历史上扭转抗战局面的台儿庄会战、徐州突围、兰封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等大事件将大概率不会发生。


1937年12月,南京城外的日军战车队。


此后,日军便可夺得战略主动,或者控制战争规模,凭借其战略、军力、国力优势,经德、意等国斡旋,通过和谈方式消化其华北、华东侵略结果。


或者谈判失败,日军再行扩大战争,即可沿其控制的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推进寻战,将可能在1938年3、4月间,抢在国军转进华中之前,攻击武汉,进一步压缩国军抗战空间。


可见,战争如是这样发展,国军主力悬置平汉线以东,要想践行持久战战略,将会变得非常艰难。


自然,中国抗战局面也必将变得更为凶险。


然而,日军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发生突然,事变引发战争及战争扩大化也是非常突然,因而,日本既没有成熟的、统一的、成体系化的侵华战略,日本内阁与军部为侵华战略更是存在着扩大化与不扩大化的分歧。


同时,日本海军、陆军,以及华北、华东日军也为在华北、华东之间选择重点入侵方向及战略存在极大分歧。


于是,淞沪战区的日本陆军、海军沿袭日军“下克上”风格,在日本裕仁天皇默许下,在1937年11月中旬,即开始向南京发起进攻。


日军攻略南京,无非企图通过攻陷中国首都以逼降中国。


其实,就整体战略构思而言,日军进攻南京而忽视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方面军的会师,可谓满满的中世纪军事思路,硬打硬撞之余,轻易地消耗了其取得淞沪会战胜利的优势,可谓非常缺乏战略眼光。


不过,日军跨越制令线而快速西犯南京,也给国军带来极大麻烦。


当时,国军最早在华北、淞沪战场投入的第一批次作战部队经历南口、保定、太原会战及淞沪会战,伤亡惨重,军资消耗极大,部队十分疲倦。


战后,国军一部退往鲁、豫、苏、皖、浙等地边际地区休整,一部则退往昆支、苏嘉、吴福、锡澄等国防工事线及南京,稍微补充、休整,即与新到战场的川军、黔军、湘军、粤军等地方国军组成南京卫戍部队。


就国军兵力部署而言,除却南京卫戍部队尚有一定战力之外,国军其余部队战损惨重,未及休整、补充,几乎丧失战力。


这些部队几乎都散落在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及江淮之间地区。


同时,这些地区还有大量自淞沪西迁而来的工厂、物资,尚未来得及向华中转运。


日本画报登载的日本舰队和国军海军江阴沉船。


如是南京快速失陷,日军华中方面军即可由南京北进,再与华北日军南北对进,沿途攻击在津浦线、平汉线、陇海线及江淮之间地区的国军。


战局发展如此,抗战局面必将更为暗淡。


日军悍然攻击南京,使得南京成为了间隔在华东日军与华北日军之间的战略要点,事实上也将在沪战的未及休整补充的国军逼向了绝境。


1937年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彼时,参加会议的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等人话不相同,提议内容却非常相似。


即南京地理不利防守,部队未及补充、休整,士气低落,建议将国军主力撤出南京,部署南京两岸,以达到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机动制敌的作战目的。


宗仁、白崇禧、陈诚等人并非认为南京会战毫无价值而趋向不战,弃守南京,而是倾向南京会战以在南京外围运动作战的方式,达到牵制日军南北会师,掩护各路国军向西转进的战略目的。


然而,好的战略必须的有相当的战力奠基,方能从容实现。


当年,中日军队本来就存在装备、战力悬殊,处于极度疲惫状态下的国军如要按照宗仁、白崇禧、陈诚等人提议,脱离南京城防工事,在南京城外长江两岸去运动野战日军,确实太过困难。


同时,南京为中国首都,维系国际国内观瞻。


是以,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提议:


南京防守“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警卫执行部主任唐生智则认为:


“……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


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紫金山麓的日军150重炮阵地。


——后来,在南京会战之后,唐生智专门为此发言作了解释:


我认为守南京主要的目 的还是争取一些时间,使才撤下来的部队得以休整和准备,而不单纯从南京是首都或中山陵园所在地来考虑”。


不过,唐生智在南京会战指挥失误、潦草,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军民确实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因而,他再说话,也无人愿意相信。


这时后话。言归正传。


最终,蒋介石及统帅部在第三次会议上作出议决,以唐生智为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统筹指挥南京会战,对外宣传坚守南京1至2个月。


实则蒋介石及统帅部深知敌我实力对比,因而,实际上对南京会战的要求是“短期固守”南京,而不是对外宣传的1至2个月。


11月28日,蒋介石对坚守南京时间,明确要求唐生智“盼能固守两周以上”。


那么,国军为何选用唐生智为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


客观而言,唐生智本为老资格的国军高级将领,其人蒋百里私交甚笃,颇得持久战战略真传,信口开处洋洋洒洒在国军有着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就声望而言,适合统筹、指挥防守南京的来自各大山头国军


当然,人情世故之外,唐生智能够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其实还有军事专业上的加分。


原来,早在“一二八”事变以后,1932年,唐生智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军委会训练总监等职,即与蒋百里等人一起,参与了京沪杭抗战国防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在蒋百里与唐生智牵头训练总监部制定的作战方案里,规划了上海至杭州湾为第一线;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二线;江阴、镇江为第三线;南京、京杭公路为第四线等四条防御线的退却机动作战计划。


作为国军的种子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会战付出惨烈牺牲,番号就此消失。


所谓退却机动作战,即国军利用国防工事、地形障碍,进行有计划的抵抗、机动、退却。


国军首战淞沪、杭州湾,而后撤往浙西、皖南,再凭借准备阵地继续应战日军,同时,掩护其余各部国军往华中轮换转进,以实现长期抗战,拖垮日本的持久战略目的。


1935年秋,苏浙三道国防工事峻工,军委会总监部组织力秋季大演习。


这时抗战爆发前仅此一次的战役级别演习,蒋介石亲任军演总监,唐生智任军演参谋长。


这次演习正是按照之前蒋百里、唐生智牵头制定的作战计划,选择在不利日军而利国军的少坚固桥梁,多水稻田和河川的京沪杭地区进行。


演习中,日军由东而来,实施机械化机动,沿途被国军层层阻击,在付出惨重伤亡之后赶到了南京城下。


紧要关头,按照唐生智的演习假设,国军一旅精锐由汽车抢运赶至战场,发起反击,重创并且击退日军。


因此,等到1937年11月日军真正向南京发起攻击之时,蒋介石和统帅部委任唐生智为首都卫戍司令部长官,确属情理之中。


然而,唐生智疏离战阵太久,既不了解日军战力、战法,指挥凌乱、失措之下,当时教导总队第3旅旅长马威龙与第87师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的陈颐鼎相继悲愤感叹:


南京保卫战是唱的我们当旅长的戏。


他们却一声不响地溜了”。


最终,靠着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和第51师、58师等血战南京复廓阵地,国军在南京城头坚持到了1937年12月13日。


1937年的日军陆海空战力之强大,远远超过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候的日军的战力水平。


日军步坦协同攻击南京中华门。


南京会战,日军炮兵阵地。


南京会战之时,国军10余万参战大军几乎没有江防、空防火力,所有大小火炮包括炮台装备的前清老旧火炮在内,不到百门。


反之,日军除却其师团、旅团、联队及大队的炮火之外,还专门调集装备150毫米重榴弹炮,105毫米野战加农炮的野战重炮第5、第6旅团参战南京会战。


日军1个重炮旅团装备重炮数量,即超过了当时国军全军重炮数量。 


——150毫米重榴弹炮,105毫米野战加农炮等重炮,射程10公里上下。一发炮弹,足可以炸死半个足球场的无隐蔽人员。


这在没有导弹的当时,便是类似现代导弹的战场终极利器。 


正因为重炮威力,在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期间,日军2、3个中队数百日军,即可在这样一个重炮群的火力支持下,对抗国军数千步兵。 


同时,日军第3舰队海航,日军长崎基地陆航第3飞行团,参加了南京作战。 


此外,日军第3舰队以八重山号、比良号、势多号、热海号、安宅号和鸟羽号等重巡洋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千吨以上军舰组成第11战队,也在南京下关江面,对南京城防狂轰滥炸。


日军第11战队拥有数十门150mm、200mm口径及以上的大口径舰炮,装备有执行侦察和炮击校正的水上侦察机,舰队整体战力超过苏俄远东海军。


因此,南京会战基本就是一次国军以轻步兵为主的近代化军队,抵抗日军以陆海空现代化火力狂轰滥炸的没有胜机的极为残酷的战争。

故而,南京会战颇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色彩。


国军处于绝对弱势之下,在南京的抵抗依旧十分顽强。


——现在,在日本官方军史《战史丛书》系列里,可以看到日军在南京保卫战,多有“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我军伤亡极大”、“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等类似记载。 


南京会战是抗战期间少有的中日兵力相当的一次正面会战。


溯江而上的日军舰队与战机


据战后中日战史记载,拥有绝对优势的、碾压性海陆空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日军在这次南京会战及外围作战里,伤亡人数超过3万。


如以战损交换比较,南京会战实为国军在抗战期间交换比最优战例之一。


——可惜,这一战绩,最终却为唐生智指挥失误,致使大量血战南京、功勋卓著的精锐国军官兵最后困在城内,惨遭屠杀……


笼罩在血腥弥天的南京大屠杀阴霾之下,那段战史为人忽视,淡忘,变得黯然无光。


当年,日军攻占南京伤亡如此惨重,使得日军在破城之后大肆兽行泄愤。


之后,日军也因南京作战消耗极大,在短期之内失去了继续攻击的战力,被迫进入全军补充、休整状态。


就此,日军战线由临近关外的平津,临近海运的淞沪,猛然拉伸至南京、山西一线,看似光鲜战绩背后,日军既无法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其速战决胜战略。


而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方面军更是失去了在1938年1、2月战略会师的机会。


日军占领南京,颇有脚踩泥淖,进退两难态势。


国军在南京会战血战近两周,虽然牺牲空前惨痛,但也基本完成了国军统帅部对南京会战的战役要求。


南京会战不仅掩护了散布在平汉线、津浦线、陇海线及江淮之间的工厂设备、物资的西迁,更是掩护了这些地区亟待补充、休整的数十万国军向鄂、湘、豫、皖等地的转进、整补。


南京会战为国军在淞沪血战之后重新调整及在新防线备战,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时间。


同时,南京会战彻底断送了日军速战决胜逼降中国的战略企图。


无疑,南京会战可谓是国军在台儿庄会战取得胜利,及在武汉会战扭转中日战争被动态势的主要前因,可谓是中国抗战的持久战略的奠基战。


岁月荏苒,作为抗战史上具有战略象征意义的大型会战之一,现在的人们记忆那段历史,大多仅仅知道抗战时期南京屠城,却不太清楚南京会战的悲壮,确实可惜。


谨以此文,纪念八十三年前的南京会战。


文章原创不易,以文养文,恳请看完顺手三点一转不难,拜托诸君顺便。

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