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下)
编者按
今年6月3日,是程千帆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程先生,一系列好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编辑出版之中。张伯伟教授整理的《程千帆古诗讲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出)就是其中之一。该书据四十年前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十分宝贵。张伯伟教授为此撰写了长达三万五千余字的编后记。现经张伯伟教授和首发刊物《中国文化》授权,与大家分享这篇编后记。因原文较长,分三篇推送。
四、返本开新:寻求更好的文学教育 √
程千帆先生与武大老学生在一起
四、返本开新:
寻求更好的文学教育
所谓“英语语言文学研究”(English studies)就是建立在细读(close reading)概念之上的。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细读概念常常遭到非难,但毫无疑问,如果真抛弃了这一概念,那这一学科也将不再有任何东西能引起人们的兴趣。[129]
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其溺于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其骛于高远者,则又支离蹐驳,或乃并其言而失之,学者益以病焉。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先生者出,然后斯道之传有继。……非徒可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以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谓至矣。[165]
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韩退之是倒做,盖欲因学文而学道。”[166]
注释
[115] 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On Literature),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16] 希利斯·米勒《冰冷的苍穹与悲凉的心境》,《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288页。
[117] 理查德·特迪曼《编者的话》,《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3页。
[118] 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How to Read and Why),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119] 希利斯·米勒《冰冷的苍穹与悲凉的心境》,《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288页。
[120] 希利斯·米勒《前言》,王逢振、周敏主编《J.希利斯·米勒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121] 参见希利斯·米勒《冰冷的苍穹与悲凉的心境》中的相关论述,《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290—291页。
[122] 王逢振《后记》,《J. 希利斯·米勒文集》,第607页。
[123] 参见希利斯·米勒《中美文学研究之比较》,《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242—256页。
[124] 希利斯·米勒《引言》,《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8页。
[125] 希利斯·米勒《理论在美国文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30页。
[126] 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第72页。
[127] Wilfred L. Guerin, Earle labor, Lee Morgan, Jeanne C. Reesman, John R. Willingham, "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 4th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304.
[128]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0页。
[129] 彼得·巴里《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第5页。
[130] 参见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31] 参见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第四章第二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9—178页。
[132] 克林斯·布鲁克斯《新批评》,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页。
[133] 参见张伯伟《论唐代的规范诗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34] 参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5]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5页。
[136] 《瀛奎律髓》卷十,《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页。
[137] 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云:“其圈点句抹多不得要领,……缘鹿门但学文章,于经史之功甚疏,故只小小结裹,其批评又何足道乎?”(《南雷文定》初集卷三)
[138]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698页。
[139] 张云章《古文关键序》,吕祖谦《古文关键》卷首附,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0]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金圣叹全集》第二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856页。
[141] 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142] 《后汉书·郑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17页。
[143] 《汉书·儒林传赞》,第3620页。
[144] 《汉书·艺文志》,第1723页。
[145] 参见戴君仁《经疏的衍成》,收入《梅园论学续集》,戴静山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编《戴静山先生全集》本,1980年版,第1131—1155页。牟润孙《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见《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3—355页。张恒寿《六朝儒经注疏中之佛学影响》,见《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410页。
[146] 唐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一,《大藏经》第三十三册,台湾中华佛教文化馆1955—1957年版,第435页。
[147] 梁法云《法华经义记》卷一,《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574页。
[148] 唐天台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一上,《大藏经》第三十四册,第153页。
[149] 唐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一,《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435页。
[150] 参见张伯伟《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原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收入《禅与诗学》(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页。
[151]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收入其《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卞之琳、李赋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52] 朱自清《答程千帆见赠,即次其韵》自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犹贤博弈斋诗钞》,第765页。
[153] 克林斯·布鲁克斯《新批评与传统学术研究》,《“新批评”文集》,第473页。
[154] 参见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第272—273页。
[155] 参见沈卫荣《回归语文学》“前言: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第1—33页。
[156] 参见贾晋华等《新语文学与早期中国研究》“导论:新语文学对于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第1—14页。
[157]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万章章句上》,《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735页。
[158] 同上注。
[159] 《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6页。
[160] 《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龙解析》,第771页。
[161]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6页。
[162] 《春秋繁露·精华篇》,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5页。
[163] 赵在翰辑《七纬》卷十五,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0页。
[164] 向宗鲁《说苑校证》卷十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3页。
[165] 《朱熹集》卷七十五,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4页。案:朱熹在《中庸集解序》中也有类似意见:“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为陋矣。然或乃徒诵其言以为高,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于脱略章句,陵籍训诂,坐谈空妙,展转相迷,而其为患反有甚于前日之为陋者。”(《朱熹集》卷七十五,第3956—3957页)可参看。
[166] 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9页。
[167] 同上注,第395页。
[168] 《文史通义·知难》,《章学诚遗书》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169] 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170] 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页。
[171]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只能扼要略说,详细论证可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内篇第一章“以意逆志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03页。
[172] 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三论》,载《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提要”栏,1990年第1期。
[173] 萨义德《回到语文学》,收入《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Human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朱生坚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72页。
[174] 同上注,第70页。
《程千帆古诗讲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相关阅读】
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上)
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程千帆古诗讲录》编后记(中)
张伯伟: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