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转自:文化共兴研究与实践 公众号
感谢吴应辉教授授权转载分享!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 理论与实践问题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学科与事业双重性。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与国家五大战略的关系,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把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阐述了该学科理论体系的理念、路径和重要研究领域。文章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需“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学科理论建设应继承、转型与重构并行,需重视对“国际汉语”、汉语国别及区域变体、海外汉语教学等领域研究。文章还指出,汉语国际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世界各国主体作用,提高“两教”国别针对性,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家战略;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确实太新,新到许多业内人士都尚未弄清其学科内涵。然而,“汉语国际教育”却又是一个热词,热到市井百姓皆知它跟教“老外”汉语有关,与孔子学院有关,与出国有关……于是业内业外不断演绎,甚至肆意发挥,使“汉语国际教育”概念模糊,众说纷纭。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由于学科太新,即使是内行,除少数专家外,许多业内人士也多停留在“盲人摸象”阶段,局部问题探讨多,整体问题研究少,对该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多,理论创建薄弱。本文基于近年来笔者对“汉语国际教育”宏观问题的持续关注,提出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业界同仁对“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宏观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探讨,以服务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一、汉语国际教育如何配合国家战略 要配合好国家战略,首先要正确把握相关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很多,汉语国际教育如何找准能与本学科紧密对接的国家战略十分重要。在众多国家战略中,“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和谐世界”战略、“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战略、“一带一路”等战略与汉语国际教育对接度最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国家五大战略的关系 1.汉语国际教育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编写组201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汉语国际教育正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汉语国际教育可从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层面支持我们的整体外交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支持我国整体外交。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硬实力正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但软实力仍然较弱。以汉语和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少冲突,削减“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可以从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层面支持我国的整体外交战略。 3.汉语国际教育有助于减少文化误读以构建和谐世界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文明冲突通常由文化误读导致,而文化误读往往由语言隔阂引起。因此,从文明冲突转变为和谐世界,需要借助于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作用,不同民族才能正确解读彼此的文化,减少误会,避免冲突,和谐共融。 4.汉语国际教育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培养亟需的语言文化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亟需大批语言文化人才协助开展各领域的沟通交流工作。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大批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他们需要大批通晓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配合国家战略的主要途径,是支持世界各国培养通晓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积极开展中华文化教学交流活动,协助营造良好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友好人士,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软实力做出贡献。 (二)汉语国际教育应充分发挥各国主体作用和重要骨干项目的支持配合作用 提到汉语国际教育,很多人自然想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骨干项目,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一定要办好孔子学院,但不止于此。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只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只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沧海一粟。世界那么大,国家那么多,几百个孔子学院何以满足全球快速增长的汉语需求?汉语国际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依靠各国自身的教育体系。因此,要把支持各国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项目作为配合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行动。同时我们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支持要适可而止,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永远保持协助者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各国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汉语国际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中国,走进各国,融入世界。 二、汉语国际教育如何配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一)汉语国际教育要借力“双一流建设”战略 顺势而谋,方能事半功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紧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有关战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借力“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把汉语国际教育建成世界一流学科。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该方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将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双一流建设”方案中还明确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如何定位?首先,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然而,今天这种优势不甚明显,这种地位尚未形成,甚至该学科的某些领域受到了部分发达国家高校的挑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完全有条件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中国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高校上百所,从业专家学者队伍庞大,学科基础良好,完全具备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软硬件条件。但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都仍需加强完善,国家层面需要确定汉语国际教育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层面需要作出汉语国际教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包括团队建设、研究领域细化、国际化等许多方面。最后,要把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已经拥有大批国内知名专家,但国际接轨度和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尤其是在国际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还不多,我们需要引进世界一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专家,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良好潜质和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二要大力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包括各国本土汉语国际教育高端人才。三要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水平,产出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理论成果。四要服务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中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作为汉语母语国优势及众多专家智慧,根据世界各国需求研发丰富多彩的汉语国际教育产品以满足其汉语教育需求。五要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汉语国际教育还应该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提升学科地位。 (二)创建世界一流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学科领域之一,汉语国际教育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实力快速增强,世界汉语热快速升温的今天,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那么汉语国际教育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的关系如何处理呢?一要与国际接轨,二要有学术自信。所谓与国际接轨,是指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学科归属也已比较明晰,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其理论与方法,为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体系服务。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主要是依据印欧语系建立的,而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差别较大,并非所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均适合汉语国际教育,如汉语有汉字,汉语教学中有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之分,而印欧语系的语言教学中则无此区分,直接进行词汇教学;又如汉语有声调,印欧语系语言却没有。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与国际接轨,还要深刻认识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构建一套既具有汉语教育特色又能与国际二语教学接轨的理论体系。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我们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国际先进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盲目崇洋,切忌妄自菲薄,一定要有中国的学术自信。一言以蔽之,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和中国通用语言,中国有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师资队伍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团队,中国学者应该具有学术自信,创建出具有汉语特色和中国气派、世界领先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引领全球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一)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体系尚处于草创阶段 仅从学科名称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仅有8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是随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走出去”战略实施之后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学科前身为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对外汉语教学”,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代码:045300),2012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科代码:050103)。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专业硕士的两个学科代码就可以看出,本科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学位则归属于教育学学科。国家汉办曾一度积极论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正式设立,但至今未果。汉语国际教育到底应该归属于语言学还是教育学,确实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将其定位为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比较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实际。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仅见于零星的期刊论文、为数不多的理论专著和少量本科、硕士层次教材。至今尚未形成该学科领域内广泛认可的理论体系,因而迫切需要学科理论创新。 (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需“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 “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诸多学科不同,具有学科与事业双重属性。其学科属性不言而喻,而其事业属性对业内许多人来说却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有必要略作说明。说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事业,是因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与学科,成为国家“走出去”战略,尤其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述。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自然也成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没有语言的国际传播,文化何以传向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中国投入了资金和人力等大量资源以支持其发展,使“汉语国际教育”超越了学科与学术,成为名副其实的事业。基于上述双重性的认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教育”研究,还应包括“事业”研究,并应努力做到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汉语语言学和教育学的汉语语言要素和技能教学理论与方法、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究,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事业”研究则主要包括“教育”之外但制约教育的各种要素的研究。首先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汉语教育的影响研究,如中日关系变化对日本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对全球汉语学习需求的影响研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全球汉语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其次是各国汉语教育相关顶层设计对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如对教育体制、语言政策、相关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对汉语教育的影响研究,如“美国关键语言计划”对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新加坡英语作为唯一行政语言对华语地位的影响研究,泰国积极的汉语教学政策对泰国汉语教学的推动作用研究等;最后是对汉语传播项目的研究,如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比赛等项目的研究。由此看来,“事业”成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不可忽略,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必须“教育”研究与“事业”研究并重。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继承、转型与重构并行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理论建设面临继承、转型与重构问题。所谓继承,是指要重视对已有30多年历史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论基础的吸收和借鉴。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一脉相承,都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语言要素教学理论与方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与测试、汉外对比、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积累了丰富成果,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应该充分借鉴。所谓转型,是指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建设中,要充分注意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差异,要将学科理论建设的重点从主要针对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转型为主要针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所谓重构,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原本就植根并服务于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对海外汉语教学虽有涉猎,但广度、深度均十分有限。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2年教育部将本科专业名称从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和本科专业从“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是为使学科名称与其内涵相一致。这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中得到印证:“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既能体现‘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内涵,又有别于国内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教育,还可避免‘推广’一词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从这一说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其实就是反映“汉语走向世界”这一相同内涵的两个不同名称。学科理论体系应与学科内涵名实相符,并应充分反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事业的主体从中国国内转到世界各国的现实。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理论已经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众多现实问题。事实上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的许多理论尚未建立,已有的部分理论尚处于碎片化状态,迫切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急需在充分吸收已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中与汉语国际教育接轨的部分,同时着力重构那些不接轨或是完全空白的部分,努力构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全新理论体系。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的重构尚处于草创阶段,但我们已看到了一些可喜成果,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专著、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材等系列成果已陆续推出,如“汉语国际传播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已出版了20余部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基本理论、方法和国别研究的专著。此外,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学术期刊如《国际汉语教育》《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孔子学院研究》《国际汉语学报》《国际汉语》等陆续创刊。这些期刊的创刊,也间接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总之,从整体上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不论质还是量都还亟待提高,我们应该坚持继承、转型与重构并行。
(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两个重要方面 1.聚焦两个方面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创新任务迫切,当前宜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建设,主要聚焦于学科通论、学科研究方法和国际汉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构建;二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问题研究,近年来关于美国、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土耳其、韩国等国的国别问题研究已初见成效。国别问题研究不仅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还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研究重心从“对外汉语教学”转为“海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主要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两大组成部分。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国际学生总数尚不及全球学习汉语人数的1%,也就是说海外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绝对主体部分。然而,对二者的相关学术研究却呈现出“倒置”现象,即“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却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海外汉语教学虽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占主要部分,但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著名专家学者涉足较少,现有成果多为硕士论文和非核心期刊论文且主要由赴国外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汉语教师及其他途径出国学习或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业内人士长期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难以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快速转型,且缺乏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或相关调查研究。从过去几年的国别汉语教育研究的著作产出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源于来华留学外国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如近年来研究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土耳其、美国等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领域的著作便是如此。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招收更多外国本土青年学者到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基础良好的学校攻读博士学位,以便开展更多的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产出更多植根于各国汉语教学土壤,能够解决各国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接地气”的研究成果。此外,海外华文教育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其纳入研究范畴。 3.“国际汉语”与“汉语国别及区域变体”研究大有可为 语言变体可根据研究视角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从语言传播的角度考察语言变体,至少可以分为国别变体、区域变体等,如英语这样一门全球性语言便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变体。从语言国际传播视角考察汉语,除中国内地的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之外,还存在不同的汉语(华语)国别变体或区域变体,如马来西亚华语、新加坡华语、印度尼西亚华语、泰国华语、缅甸汉语等。各种国别(区域)变体有何特点和异同,是一个学界涉足不多的新兴研究领域。此外,还有一种与国别变体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的特殊新兴变体“国际汉语”。“国际汉语”是一个新概念,虽有学者口头提及,但至今尚未见到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际汉语”是各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交流时普遍使用的通用汉语,它与大陆的汉语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均有明显区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语体等方面均呈现出独特性,总体上避繁趋简,易学易用,方便交流,如语音可能儿化较少,变调不一定完全到位,词汇可能多为常用词,语用细微区别可能被忽视,语体可能更中性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汉语”可视作标准汉语的简化版,便于在非汉语母语者之间交流。此外,“国际汉语”又往往呈现出汉语国别及区域变体的“交集”或“最大公约数”特征,往往包括各种国别及区域变体的核心内容,使其能与各国变体顺畅交流。总之,“国际汉语”和“国别及区域变体”是汉语国际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汉语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评价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评价中应纠正重“本体”轻“应用”的偏见。在中国语言学及语言教学学术界一直存在一种偏见,认为语言本体研究比语言应用研究学术价值高。这种偏见延伸到了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严重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许多知名学者其实并没有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而是在研究汉语本体问题,也就是说岗位与职责失配;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其他异名同质专业或方向,如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课程设置与专业名称脱节,即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及其他异名同质专业或方向,开设课程与本体研究课程大同小异,致使该领域的硕博学位论文近本体而远教育。部分学位论文为了“对得起”专业或方向名称,往往会在论文中牵强地加入一点点教学的“味精”,虽然有了一点点教学“味道”,但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去甚远,有名实不符之嫌。其实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业者,不论是著名专家还是青年学者,包括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不应该“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应该履行从业者职责,全身心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研究,做到名副其实。然而,即使有这样的公理,在部分学校也难以实现。谨以此真实案例予以佐证:一位名校的老师曾在学术报告中坦言,在其履职的学校,如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论文选题为汉语教学方面的,可能会通不过院系分学位委员会的审核,而通不过的理由则是如果没做语言本体研究,学术价值可能受到质疑,于是导师不得不让研究生以本体选题替换应用选题。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重本体,轻应用的偏见在业内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规范中明确规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论文选题规范,在学术评价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成果公正的评价。此外,汉语国际教育的本体也应重新界定,陆俭明教授就曾指出,“必须区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2007),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深入探讨。如果“本体”研究学术价值更高的说法成立,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本体研究就是与汉语教学紧密相关的“教育”研究和“事业”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可以纳入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的学科毕竟是汉语的国际教育,但不应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汉语本体的研究应该是汉语语言学学科而非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主要任务,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不应“荒了自己的田去种别人的地”,迷失汉语国际教育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涉及许多方面,笔者已在不久前发表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中多有涉及,在此仅谈几点新的思考。 (一)做好配合国家战略的汉语国际教育顶层设计 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配合好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层层落实才能对国家上述战略形成有效配合,在国家层面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远景目标指明方向,中期目标努力可及,近期目标现实可行,如可将“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作为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部分国家的第一外语、大多数国家的第二外语”作为中期目标,“让汉语进入各国主流教育体系”作为近期目标。做到目标明确,措施配套、保障有力。 2.调整战略重点。过去10年的历史表明,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发达国家,有锦上添花之嫌,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未来应该将过去事实上的发达国家优先战略调整为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体现“雪中送炭”理念,将支持重点调整到“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3.遵循市场规律。汉语国际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一定要坚信市场的优化功能,遵循市场规律,让汉语国际教育项目去接受市场的考验,靠“输血”维持生存的汉语国际教育不可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4.调整支持方式和支持对象。当前有关机构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支持方式主要是以项目为形式的拨款制,也就是说,形式上是以项目申请经费,但实际上是以项目形式支撑计划拨款。过去10年中,汉语国际推广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孔子学院(课堂)、公派教师、志愿者项目、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等。今后应与国际接轨,主要实施真正的项目制,以项目为依托申请经费支持,而且应该将各国教育体系中的汉语教学机构纳入支持对象,以此方式鼓励并支持各国教育机构开展汉语教学。 5.建立实体孔子学院并构建全球孔子学院学分互认体系(详见“关于孔子学院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设想”)。 6.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支撑体系。该体系应主要包括高端智库团队、高端学术群体以及制度化的汉语国际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机制等,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7.进一步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硕士和异名同质的博士,如国际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等,该体系尚缺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希望未来能有所突破。此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在全国高校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也必须融入主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为世界各国培养大批高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 (二)树立“需求导向”理念,提高“两教”海外针对性 崔希亮教授曾指出:“所谓‘三教’问题指的是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和教学法问题。教师、教材和教学法问题其实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永恒主题……在‘三教’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问题,因为好的教材是好的教师编出来的,教学法也要靠教师来实践。”(崔希亮2010)笔者完全赞同崔希亮教授关于教师是“三教”问题核心的观点,但同时认为有必要提高对教材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在语言教材编写出版完全进入商业化的时代,教材多由出版社组织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后出版发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使用已出版的教材已经成为常态,许多教师已不需要自己编写教材。除部分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都主要依赖中国解决其教材供应问题。同时,教材是教学法的载体,一本教材总是基于或者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对于新手教师有指导作用,对于有经验的教师也有借鉴作用。因此,汉语教材的质量、海外适应性以及本土化问题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教师和教材问题,即“两教”问题,就成了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应着重解决“五多五少”问题 当前中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存在单一化培养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通用型教师多,国别化、区域化、语别化教师少,如拉丁美洲的许多西班牙语国家很难招到能熟练使用西班牙语的汉语教师。二是需求层次多,培养层次少,如目前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都需要,体现出多层次需求,但目前中国高校的汉语师资培养并没有体现相应的层次针对性,基本上是一种模糊培养,似乎针对所有层次,但又什么层次都没针对好,最终是模糊就业。三是理论课程多,实习实践少。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一些学校还没跳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传统模式,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偏多,实习实践偏少,以致专业硕士培养学术化,教学能力培养被弱化。四是培养数量多,对口就业少。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主要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上培养,本科培养院校达300多所,硕士培养院校也已达到上百所,每年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但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却很低,据笔者调查,许多院校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不到5%(不含考研生),甚至全班没有一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口的工作,硕士层次稍好一些,但普遍在20%左右,能达到50%以上的培养院校已经属于较好水平。五是中国教师培养多,本土教师培养少。由于世界各国汉语教学发展快,汉语师资需求多,而本土汉语人才培养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成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汉语师资主要靠中国派遣的志愿者教师和公派教师支撑。这些汉语教师的相关经费主要由中国承担,对所在国语言文化和环境的适应均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且公派身份一般不超过3年,因此这种解决汉语教师不足的办法可持续性不强。发展中国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应努力多培养本土汉语教师。 2.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应着重解决供需失衡、供需失配和供需脱节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总体上出现供需失衡、供需失配和供需脱节的问题。供需失衡主要表现在数量和种类总体上供不应求,但部分品种又表现为供过于求,如部分中高级汉语教材便是如此。供需失配主要表现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供给相对单一,满足不了海外汉语教材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供需脱节主要表现为中国出版机构出版的许多教材的营销渠道尚未延伸到国外市场,导致产销脱节。此外,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也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一是中国视角多,本土视角少,以致跨文化交流问题多;二是翻译出版多,量身定制少,只顾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却忽略了国别针对性问题;三是闭门造车编写多,中外合作编写少,结果是所编写出版的教材与所在国教育制度、外语政策和语言接轨度低;四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多,展示中国现当代文明少,以致给学生学习汉语后对古代中国文化了解多,对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了解少,留下“博物馆化”的中国形象;五是中国出版多,国外就地出版少,以致产销渠道不畅。要解决以上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和教材问题,必须树立“需求导向”理念,如果教师培养和教材编写都建立在需求导向基础上,国际汉语师资和教材的海外针对性可望大幅提高。 (三)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上真正的国际化之路 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名实相符,充分体现“国际”一词对专业内涵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国际化内涵可归纳为5个方面的国际化,即教育理念国际化,汉语师资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和研究选题国际化。以上5个国际化都应同时体现国际接轨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如教育理念方面,美国重视平等、自由、个性、做中学等理念,而缅甸则盛行“师道尊严”,泰国则倡导寓教于乐。汉语师资的国际化,既要着力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也要大力培养本土汉语师资。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材方面,不仅内容而且形式都要同时体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特点。有观点认为外国人学汉语就必须完全学习中国的内容,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视角观点。教学内容中即使是语言要素也应该体现语言对比和国别特色词汇,以便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学习效率;文化内容就更应该与国际接轨,既应体现普世价值又要体现本土特色。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国际本土化”,即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与所在国的实际相结合,创新出最适合所在国国情的汉语教学法。所谓研究选题的国际化是指应该广泛开展关于世界各国汉语教育的国别化和区域化选题研究。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问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化既需要高端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一位从业者身体力行。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世界各国的主体作用 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各国开展汉语教学都是出于自身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各国的主体作用,即汉语和中华文化教学的相关责任由各国自己承担,包括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等,中国的角色是帮助者,在别国提出请求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量不要包揽过多,以免适得其反。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理想愿景是不再需要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而是世界主动向汉语和中国走来。 五、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项崭新事业。不论是从学科还是事业的视角审视,从学术还是应用的层面思考,都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不求全,但求实,不求是,但求思,希望以拙见为砖,引大家之玉,共同探讨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编辑:毕莲莲
注:
1. 由于公众号编辑需要,本文未加英文摘要、注释等内容,具体可参考原文。2. 本文经吴应辉教授同意推送,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目前已有1.58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