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桶法:中国近代并不只有屈辱和危亡

林桶法 随读随写 2019-05-20

蒋竹山:阅读明清帝国的新视角

李伯重:明清中国停滞了?闭关自守了?


2014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一次性推出整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台湾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新译本,丛书名为“中国·历史的长河”。和简体版一般,繁体版也邀请学者撰写导读。台湾中兴大学助理教授游逸飞先生期望做一个两岸学者导读的“对读”,基于逸飞兄的策划和帮助,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和理想国的授权,本公号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学者导读。


摆脱偏见,发现中国近代史的新面貌

林桶法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鸿章曾以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变化更为巨大,首先,政治体制从帝制走向共和,又从共和走向共产与民主对峙的局面;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家族制度逐渐崩解,男女虽未完全臻于平等,但妇女受教育者愈来愈多;农人仍是多数,但工商业蓬勃发展,人口往城市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然而中国的「近代」和日本的「近代」确实不同,多数的日本人,对于「近代(modern)」一词,通常是怀抱着正面的印象,可以让日本人联想到明治时代所流行的「文明开化」;在中文的场合,至少在回顾中国历史时,「近代」一词所伴随的往往是沉重、屈辱的印象。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近代」,是一个屡受外国侵略,面临着国家、民族存亡危机的时代。

即使迈向现代、或者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体制,中国对外并未逃脱外侮,内部并未摆脱纷争与贫穷,到底清末以来中国面临那些问题?民国的成立又为何不能脱离困境?中国近代以来变化的过程,不仅中国人有义务去了解,同在亚洲的日本人、甚至更多的外国人对此课题亦深感兴趣。美国方面在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持与带领下,出版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序列,其中第十册、第十一册晚清篇,第十一册及第十二册是中华民国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1999出版),这四大册集结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述。个人方面如史景迁(Jonathan Dermot Spence)撰写《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God’s Chinese Son: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等书,引起不少的讨论;然而通俗而全面的论著相对有限。 

三大论史特色,一改中国近代史的悲情绪数

本书为日本讲谈社于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间出版的「中国の歴史」丛书,此系列的十二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学界当时中国史研究成果的集体著作,时间自夏王朝开始,下至清末民国,以御繁为简的写作方式,重新引领人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日本学者有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又兼具学术性。

本书《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为第十册,由菊池秀明撰写,菊池秀明(一九六一年~)是日本东洋史学者,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部博士,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太平天国。外国人研究中国史,一般而言较无法全面且精准掌握中国时代的脉络或精髓,然而菊池秀明却能精准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既运用史料,又能跳脱学术论述的框架,本书有几个特征:

其一,具有独特的视角:首先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剪影这一时代,中国从秦汉以下的王朝,一直以北方为重镇,虽然随着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经济与文化逐渐重要,但政治上仍然呈现北重南轻的现象,近代以来南方所带动的影响愈来愈重要。作者观察到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都兴起于南方大地,而后向北发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等改革运动及新思想、新文化的引领者,有愈来愈多人出身南方各省。

由于作者专研太平天国,对于太平天国崛起的因素及其影响提出独到的见解,书中提到:「军纪严明的背后,也是利用唯恐触犯天父的恐惧心理,而让太平军实现了领先于当时的高度道德水平。」(页45)、「太平天国所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资政新篇》的内容,作为中国所追求的两个乌托邦理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者『大同』的乌托邦理想,由清末维新变法派所继承,在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实际推行。后者的近代化路线,则是由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施行,并连接着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更为重要的是,抵抗列强干涉这一点,在随后的中国历史上,不断的重演。」(页64)

对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以日本学者的观察,不是站在日本民粹的立场,认为:「明治天皇在开战后表示:『这回战争,是大臣的战争,而不是我的战争』,拒绝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和孝明天皇陵墓报告。换言之,甲午战争走向开战征途的决定,已经凌驾了天皇个人的意志。」(页98)对于洋务运动方面认为:「洋务运动之中,自始至终贯彻到底,对儒教文化毫不动摇的自信,也显示出了孕育出古典文明的中国社会,在面对并接受异文化时的态度和方式。甲午战争后,『日本模式』被大肆宣传之事实,可以看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都未曾动摇的『中华』自信,在经过这场战争失败的冲击过后,终于出现了变化。」(页101)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情势,作者提到:「关东军的作战行动能够顺利推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学良所率领的东北军采取不抵抗并撤退的方针。」(页309)这些观点都颇有见地。

其二,御用史料的能力甚佳,菊池秀明除了对太平天国的史料有充分的了解外,对于影响中国文学甚大的鲁迅之相关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也能如数家珍。中日关系中,尤其是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日方史料,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书中提及的日本军阀政治家桂太郎、田中等,也可与戴季陶《日本论》中的评述参证;更能掌握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世界最终战论》的意念。除了严谨的史料之外,作者也参酌一些稗官野史的资料,并引述一些小故事,增加全书的可读性。

其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的叙述,菊池秀明指出:「了解日本和中国的历史,从中学习,不拘泥于任何偏见和既成的观念,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真实的中国——我们面临着许多的课题要解决,而中国确实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社会。」确立了本书的大方向,谈到甲午战争之后,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愈来愈多,菊池秀明分析,日本被选为留学国家的最大理由,是中国为引进欧洲的学问、技术,而以日本的经验为参考。此外,日本确立了立宪君主制,比起采用共和制的欧美各国,清政府更能够放心地派送留学生。但是:「到日本的留学生们,由于日本与中国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受到了文化上的冲击。首先,他们吃不惯日本的食物。其次,中国留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日本的地震和澡堂。」(页140)

书中对人物的观察,着重洪秀全、孙文、袁世凯、末代皇帝、胡适、鲁迅、蒋介石、毛泽东等人,从生活到实际的影响,如谈到孙文时指出:「不管孙文拥有多少缺点,或是最后的结果如何的未臻完全,无庸置疑的是,孙文确实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页259)提到蒋介石指出:「蒋介石与将近二十位的同志、部下成为结拜兄弟,在他掌握权力的过程中,非常细心地构筑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页256)也不吝于褒许袁世凯,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卓越的记忆力与观察力,并充满『敏锐的好奇心』的人物。」(页178)

本书并未对中日战争详加叙述,也未触及国共内战之课题,反而以《边境的街道和人们——香港、台湾和上海》,做最后的结尾。菊池秀明认为,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处在中国世界的边缘,曾作为殖民地或租界接受外国的统治,社会积累了与异文化交流的经验事实。这三个社会都是象征近代的地方,无论喜恶与否,它们都带有中国其他地区没有的特性。正因为这里是中国世界的边境,也可以说是聚集了近代中国隐藏的可能性和能量的地方。香港、台湾和上海,这三个地方,不仅聚集了近代中国隐藏的可能性和能量,直到今天,这三地也依然是聚集中国隐藏的可能性和能量最多的地方。 

还原历史,探究每一个事件的真实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许多战争,外来的侵略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内部的战事也未曾间断,如:太平天国战役、辛亥革命、南北战争、北伐战役、中原大战、国共内战等,不论对外或内部的战役都带来极大的影响,作者虽未一一细数,但已能掌握其间所带来的冲击,可惜有关中日战争仅稍微提及,亦未探讨国共内战,此其美中不足之处。

此外,灾难有双重的构造,其意义需要透过历史演进的过程才能显露出来,中国历史上的永嘉与靖康之难,都是历史的灾难,但同时也带来南方文化的发展。加拿大的民国史专家拉里(Diana Lary)于《流离岁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The Chinese People at War: 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一书提到:「战争带来破坏性极大,这个效应在战争结束后,通常还会继续影响着人们,那就是家庭的离散。」或许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战争对被移民地区的人文与地域的发展产生了质变与量变,中国西南地区如果没有抗战时期的迁徙,大学的数量仍然有限、教育与文化或许仍然受忽视,经济的发展或许仍然是边陲;台湾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大撤退,大陆中原文化不会迅速在台湾茁壮,人们可能无法直接而全面地欣赏到中国过去精致文化的作品。作者以政治及军事史为主轴,未能加强论述,此为本书另一可加强的地方。

不论如何,以一位日本的东亚史学者而言,已属不易,全书最后,菊池秀明引用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认为此话适合形容本书中的那些革命者,也表现了前途迷茫的混乱情况下,不断寻找革命前途的近代中国的足迹。目前社会上愈来愈重视大众史学(普及史学),然而历史的叙事除趣味性之外,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的原貌,并能多一点关怀才有其价值。作者身为日本人,能摆脱过去日本看待中国的优越感,而将感情放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上,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毕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今,中国已成为一个必须慎重以对的全球大国,同为东亚住民,台湾读者更需要有别于以往的片面认知,从更多元的方向认识中国,这是本书值得引进与推广的原因。



~ ~ ~ ~ ~ ~ ~

“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两岸学者导读

许宏: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推荐序  

游逸飞: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导读 


高上雯: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导读 

罗运环: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推荐序 


游逸飞: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导读  

王子今: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推荐序 


甘怀真: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导读  

黎虎: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推荐序 


阎步克: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推荐序 

吕春盛: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认识 


廖宜方:在台湾 眺望 隋唐帝国  

张国刚: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推荐序 


柳立言:不要再误解宋朝了 

邓小南: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推荐序 


蔡伟杰:从草原民族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

姚大力:怎么看辽、西夏、金、元的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