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成为家长|此间·特别企划

此间编辑中心 此间INSIDEPKU 2019-06-30



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在近日爆红。游戏里的玩家扮演着家长的角色,为孩子规划好了从出生到高考的整条路径。真实性是这款游戏最大的特色,而玩家选择的道路也或多或少反映着自己作为孩子或者家长的心境。


我们在校内找到了几名《中国式家长》的玩家,与他们聊了聊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的情绪,他们作为孩子的故事,以及想象中成为家长后自己的选择。一些成长经历背后指向了一种共同的模式,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式家长”的命题其实并不存在。同样经历过“不开明的事情”,有人选择将来给孩子自由,也有人觉得自己还是会走家长的老路。


每一位玩家都有着自己的回答。从这些独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略略窥见一幅北大学生心中有关“中国式家庭”与“中国式教育”的图景。



当我们成为家长


记者|梁家瑞 宋汶瑾 高源

宋喆 葛非 张玮珊

编辑|牛璐瑶



“在我父母眼里,

比有钱更重要的是阶层跨越。”


王琨

中国语言文学系

已经养到第9代

代代都是文学家


我觉得我是偏理性的玩家。我的几代孩子走的都是文学路线,跟我的专业或者喜好其实没什么关系,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条比较好走的线。我好多代都走一条路线,也是因为如果你专攻一个方向,一代代传下来的天赋加成会高到一个恐怖的程度。当你玩到很多代的时候,你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考一个好大学。


从另一个角度讲,“理性”代表着我在玩这款游戏的时候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代入感。这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我大部分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和父母分开的,所以我是相对独立的那种人,不会像游戏里那样,事事都要由家长来做主。我的很多决定都是自己做的,包括之前的转专业。我爸爸是反对我转专业的,但是他不能替我做决定。


所以我在这个游戏里面一直单纯地扮演一个操作者,而不会想象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其实我觉得做家长的过程是会“痛”的,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你觉得他不如别人的时候,你会真的很心痛。我在游戏里就避免了产生这种感觉。


但是要说这款游戏有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启示,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钱的家长。智商、情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会像游戏里那样一代代传承下去,你能传给下一代的只有两样:钱和家训。家训是个比较抽象的东西,但是钱是非常真实的。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表面上来看是追求成绩,但是实际上,更多是期望孩子在现在阶层比较固化的环境下去完成阶层的跨越。之前我在俄语系的时候,我爸爸就希望我将来做外交官而不是赚高薪。因为他觉得月薪几万和县城里的暴发户其实没什么区别,但是进了国家高级单位,或者出了名,这就叫做完成阶层跨越了。


很多人会把这个游戏跟现在的教育制度联系起来,但我觉得其实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了。这个制度能让你获得很好的基础教育,也会损害你的身体,侵占你发展兴趣的时间。但是在这个制度下,我们回旋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和隔壁都有很多很优秀的音乐人,他们也是正正经经的中考高考前几名,但是音乐也做得很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我觉得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教育。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孩子的天赋在什么地方,他适合怎样的成长路径。作为家长,我只能给他一些经验,引导他去完成基础的教育,然后让他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东西。我不会给他确定一个成长的框架,不然他会抵抗这个框架,而这个过程是疼痛的。



 “总有规则是无法打破的。”


林真香

国际关系学院

已经养到第12代

努力把下一代培养成古惑仔


这个游戏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面子Battle”。对面是其他家长,两边一人说一个孩子的特长,每说一个对方都会掉血,最后谁剩的血多谁就赢了。真的是很小很小就开始攀比了。 


“面子Battle”


我觉得每个人玩游戏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想法,又想让游戏里的角色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又想利用这个游戏,去体验一些人生中没有经历的事情。但是从结果上看,这些孩子真的都是越来越像我。而我中文系的朋友来玩,可能就是十几代单传的大文豪。玩游戏毕竟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很多选择,就算没有目的性,也还是会受你的潜意识控制。


当然我自己和游戏是有不同的。我高中在湖南四大名校底下的一个附属,没参加中考,保送去了直升班。当时是五月份直升,五到九月之间的提前培训我玩去了,玩了整整四个月。所以高一之后理科一直跟不上,理化生加起来可能都没历史或者政治一门高。然后我就去学文了,慢慢成绩也上来了。


我父母对我的学习方式挺不满意的。但他们很忙,平时也不太管我,一旦没法事无巨细,就肯定不会关注过程。比如说我学习不好,那就是单纯的不努力。高中的时候我学过吉他,当时他们也不太支持我学这个。他们态度一般比较强硬,碰到这些不同意的事情,我们也不怎么能沟通。


我觉得我和我父母都比较倔强。但是以后我不会用强硬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至少我希望我不会——因为我觉得原生家庭的枷锁很难摆脱,有时候自以为摆脱了,其实还在枷锁里。


 “中国式家长”的命题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本来这个世界上就不只有中国式家长,还有美国式家长,每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父母。人真的很奇怪,又要求个人自由,又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规范和奖惩机制都会影响你的决策,如果没有满足社会化的要求,就会被排斥。在中国的环境下,就是家长会去要求你的成绩,因为现在读书和考试是社会的主流导向,你在这个体制下会不得不做一些事情。


但如果我像我的一代目那样物质自由了,我的孩子有前途保证,那我可能就不会让他应试。这就相当于超越了某些限制条件。我相信在家庭教育这个系统里,父母这些个体的影响还是大过社会的影响的。所以尽管现在集体的制度是这样,但个体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过总有些规则没办法打破,人终究是社会性的,而社会里又有很多制定好的体系。我会把一些基本的做人做事的规则放到我的孩子的培养方案里,比如做事认真负责、对人温柔体贴这些,让他至少不被这个社会所排斥。至于其他的,我可能就会像中国传统的“抓周”一样吧,给他展示各种各样的东西,去让他广泛地见识、自主地选择。这就是我在当下的条件下能做的了。



“我未必会比我父母做得好。”


芋泥

元培学院

刚刚养到第2代

但感想已经多到能撑起这次采访了


我现在正在培养我的第二代。我的第一代实在是太窝囊了,没有颜值没有钱,追不到女孩子,学习又差,高考考了450多分。为了我的第二代不走他老爹的老路,我一直只让他好好学习,优化各个属性,所以也没有多费行动点去追女孩子。


玩第一代之前,其实我是有预期的。我一开始进元培时尝试学过一阵计算机,后来因为担心秃头,就放弃了。然后我又想到在现在的社会,学计算机是一个比较好的可以突破阶层束缚的选项,所以就想让他去做计算机科学家。但是他智商好像有点低,最后也没学明白,去当了服务器码农。


第二代的话,我在培养他做画家,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段画画。这也是这个游戏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它能勾起我对以前生活的一些怀念,更重要的是我能在这里把人生再过一遍。你虽然扮演的是一个一切都替孩子做主的家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你把你自己当成孩子的话,就等于你在为自己做所有决定。


但是游戏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我不认为我将来会凭借我的一己之见去决定我的孩子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或者让他去替我完成我的心愿。


在现在的中国,成绩作为占绝对优势的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父母往往就会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也会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孩子。我的父母也很看重成绩,但是他们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更多的是用鼓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我还是会感到有压力。不过他们也确实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性,像很多东西我可以自己来决定学或者不学,他们从来不会逼迫我去做什么事。


其实“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方式,或者说现在的教育制度,算是有弊有利吧,但我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一方面,这种制度是和家长的高期望伴生的,如果家长引导得好的话,这种期望确实能提高孩子的能力。比如我父母小时候送我去学音乐和美术,一开始我可能有一点不情愿,但是后来坚持下来的感觉还是很好的。


不过更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家长控制不好给孩子的压力,往往就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家长们往往会把孩子向一个方向培养,磨掉孩子的天性,培养出来一个模子里刻出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如何改变这个状况,我也无法回答。我觉得我的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有时候让孩子自由发展,他可能也会走进误区里;如果管教得太严的话,又有可能适得其反。如何去寻找这个平衡点,应该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当然如果我的孩子能聪明到学习娱乐两不误就最好了。



“心态是家长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


太吾峥

元培学院

已经养到第6代

没有一代追到过女孩子


很多人用“真实”来形容这款游戏,我是很同意的。就我的观察而言,身边很多人的成长路径都是这样的:在中国式的教育模式下长大;生活的主线永远是高考;会面对家长不断提出的各种期望;压力值经常居高不下。


但是我本人的经历可能跟游戏描述的有些不同。我是空飞班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在航校了。我们高中生活是很丰富的。我们的学业压力非常小,所以心理上很放松,而且我们的活动也很多,每天的生活都很有意思。但是我们高中毕竟是军事化管理,会对我们有一些自由上的限制。一开始可能我们会很反感,但是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游戏里面有个系统,是和别的家长拼面子。我觉得好面子是人之常情,我父母出去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提到我考上北大,还不用交学费,也会觉得脸上有光。但是我之前考的不好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责备我,更多的时候还是我自己会过意不去。他们觉得我学习好当然很不错,但是学习不好也不会怎么样。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替孩子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提供很多物质上的支持,想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优秀。尤其在大城市,这样的现象可能会更多。但是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样。我始终觉得我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父母,我的家庭就是最好的家庭,我的亲人就是最好的亲人,我就是最好的我。


我自己现在的一些想法也受到我父母很大的影响。我觉得如果将来我做了家长,我也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不认为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考进北大或者隔壁这样的学校。最重要的是让他从小去多见一些东西,多了解这个世界,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应该体验到。这样他慢慢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对他人生的意义是要比单纯的成绩大的。


当然如果他某一天突然告诉我,他不想读书了,我可能不会支持的。现在不管做什么,基本的文化素养是一定要有的,不然肯定是寸步难行。我自己毕业了之后就要直接去部队当兵,但是我还是要在北大读四年。我当然希望我的孩子能选择他自己的路,但是获得基础教育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不过即使我不支持,我也只能给他建议,最后的决定权,我觉得还是要交给他。


游戏里面,如果你的孩子压力太大的话,他会产生性格上的缺陷,最后可能就自闭了。无可否认现实里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人会把这种问题归咎于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觉得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之外,个人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你有多好的心态,才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而能决定个人心态的往往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因素特别重要,家长能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教给他一个好的心态。

 

如果孩子压力持续过大,就会出现精神崩溃结局



“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真的很罕见。”


小红

数学科学学院

已经养到第18代

其中一代用了他舍友的名字,于是考进了北大


按照我们数学的术语来讲,这个游戏里孩子的成绩和你玩的时间是一个正相关曲线。第一轮的时候我给孩子起名叫马云,结果最后他400多分,考了浙江工商大学,离马云母校也挺近的。后来一轮一轮下来,到第13轮的时候,终于考进了北大。


这个游戏就是这样,你不停玩下去,就会越来越好。一开始你的孩子各个属性每回合只有+5,再怎么努力都上不了好学校;但是后来几轮,每回合的天赋能加到150左右。这个从游戏设计的角度,肯定是有助于增长用户黏性的,每一轮玩下来,都会给下一轮更爽的体验。但是如果阴谋论一点来讲的话,就可以说它是在反映现在阶级固化的状态。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真的是很罕见的事情。


游戏里面这些情节,不会有哪个人真的全都经历过,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似曾相识的那么几个场景。也就是说,“中国式家长”是由很多突出的特性综合和抽象出的一个形象。比如我有了手机之后,我妈妈就真的会像游戏里的妈妈一样跟我说,不要总抱着手机聊天,不要早恋。


我爷爷奶奶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对我爸爸比较疏于管教,所以我爸爸虽然有天赋,但是升学一直不顺,从北医毕业了之后流落到了一个东北的小镇,最后靠着北漂回到了北京,我才能在北京高考。所以我爸妈一直有种紧迫感,希望我能越来越上进。我永远都达不到他们的“满意度满格”的程度,一直学得比较累,直到高三之前,我都觉得我不是在为自己学习。我能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但我并不会觉得开心。


我希望将来做一个开明的家长,因为我经历过我的家长做的一些不开明的事情。比如我高中的时候偷偷谈恋爱,就被我爸妈强制介入了。我当时恨得牙痒痒,但是我将来面对这种情况,会不会这么做?我觉得不一定。我还是希望孩子和游戏里的目标一样,能好好学习,考上最好的大学,也会觉得孩子偷偷谈恋爱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前程。我始终觉得,我认为怎么样和我最终怎么做没有什么必然关联。


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得好,但是如何去实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人口非常多,孩子的成长必须要面临竞争,那么竞争性和功利性就会伴随而来,这是无法避免的。


现行制度的好和不好,都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固定的成长路径。一方面,它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系统的知识文化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让孩子在读书之外的选择缩小了很多。在大家普遍选择读书、高考这条路径的背景下,很多有体育或者艺术天赋的孩子都很难得到相应的机会或者资源。就像游戏里面一样,如果你想学习体育或者艺术,你会发现,在把悟性点用来学文化课之后,剩下的悟性点往往不足以去学习这些特长。但是不管这种制度的利弊几何,只要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都是没有选择的。 


于我而言,我能做的应该就是采取一种比较中庸的态度吧,我会妥协于制度,但是不会囿于制度。个人的灵活性很重要,我希望孩子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我可能会期望他去做一些我没有做到的事情,因为我的人生已经没有第二次了;但我不会强求他一定按照我的轨迹来生活,我只能给他一些我的想法而已。


我现在又养了几代,养出了数学家:“高斯再世,说的是我。我获得了菲尔茨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了引领数学新时代的学术明星。”


然而,当已获得菲尔茨奖的高斯再世,一个月只能给孩子30零花钱,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我很心寒。



“你的孩子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


小蔡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已经养到第7代

其中有一人考进清华,一人考进北大

考进北大的分数>考进清华的分数


这个游戏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地方:除非你是走体育路线,否则“体魄”这个属性是完全用不到的,因为高考并不考。高考算是这代人的风向标,几乎所有东西都跟它能扯上关系。比如浙江高考有门科目叫“技术”,那高中就要开这门课,然后初中、小学也要开,相应的培训机构也都一个个出现了。

 

浙江某学校的技术课堂(图源:浙江在线)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其说是高考这个制度的问题,不如说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清北每年招多少人,考生又有多少人?这个数量级差就注定了会有悲剧发生。只有教育资源丰富了,尤其是高考之外的路资源丰富了,我们才能有更多元的选择。高考改革如果不涉及资源加减的话,都是没有真正巨大影响的,毕竟高考只是一个大众化的选拔工具罢了。


我在玩这个游戏之前没有查过攻略,所以一代目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都想试一试,结果最后结局很烂。到了后面几代的时候,就会按照所谓的“最优路径”来进行选择。自己走过的老路,不管错的对的,都希望孩子能吸取经验。


试错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去尝试各种东西,说不定会更好地成长。但对我的孩子而言,他选择的自由是要有度的,比如混黑社会或者做网红这种不合适的选择,我肯定会反对。如果他真的非常坚持,我会长期跟他僵持下去,但不会把事情做绝。


其实在这个游戏里,所有操作的影响都会用非常精确的数值完全透明地呈现给玩家,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很难找到真正的“最优解”,还是会犯很多错误,面对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而现实世界里,家长们在没有这些信息依据的情况下,面对着比游戏里复杂得多的局面。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种情况的确是会发生的。


最后,我觉得游戏里为孩子进行规划的一个个格子,就是“中国式家长”这个名称的本意。在游戏里,你扮演的是家长,不是孩子。而你的孩子从来没有真正自己选择过。


部分人物为化名



新媒体编辑|关惠 谢欣玥

责任编辑|张炜铖




  人 物    周河:蔚县剪纸的后英雄时代蒋励:医者无国界傅腾龙:老天爷肯赏我这口饭吃王缉志:我还在海上| 戴锦华:走到围墙外 

  特 写    腿伤玩家的校园闯关|如何在北大拥有并弄丢一枚订婚戒指天堂敬老院在人间埋骨何须桑梓地,解剖台上亦青山十年追踪 

  对 谈    李迪华:校园要为学生营造任何可能的邂逅空间吕植:NGO是大家的需求姜涛:新诗——跌撞中的可能丛中:如果100年后,这世界不再是截然二分的男或女魏坤琳:寻找大众科学的支点 

  特 别 企 划   一些新生辩手的失意时刻“我的父母是北大教授……” 从北大毕业第一年,我住什么样的房子 

  专 题 故 事    小吃摊和服务社:北大生活社区的前世今生·PKU Sub-world边毅:从物院休学一年,拿到了剧星冠军 · 毕业生1978,我的大学 · 读四十年北大重建二零零八 · 读四十年北大

  报 告    热闹是他们的,Bubble什么也没有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狗粮还是爱情那些秃头的年轻人 

  映 像    2018年8月16日—8月28日怀柔天空图鉴「倒」梦空间沿地平线翻转北大,你会看到什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