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忠华(广西):传承宗祠文化 保护石门古村落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0-12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张金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推荐理由:

对于从小深受客家文化熏陶的普通乡村教师李忠华来说,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不敢忘却祖宗的遗训——耕读传家。四十年前,他深感教育对于一个偏远山区的重要性,刚从平南县中学毕业,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当中。为了家乡的教育和未来,他默默在大鹏这样一个人们曾经不愿意涉足的“瑶山”地区辛勤耕耘。尤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当他看到家乡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百年宗祠随着岁月的流逝及现代文明的渗入而变得残破不堪时,他痛心疾首,2006年退休之后便决意号召族人团结起来共同修缮宗祠。宗祠是客家人凝聚昌盛、奋发图强的心灵寄托,对客家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四十年来,身为普通乡村教师的李忠华初心如故。如今虽处老骥之际,却仍想为家乡尽一份微薄之力,他一心为“家”的情怀理应得到世人的深切关注。


人物简介:

李忠华,男,1946年8月生,大鹏镇石门屯人,1967年于平南县中学毕业后,便扎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执教经验丰富,从民办到公办教师、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最后再回到中心小学工作,曾被评为玉林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退休后,他致力于“石门客家山庄”的维护与建设工作,使得石门屯在2015年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


人物事迹概述:

1)倡导维修祖祠祖居。2008年以来已集资200多万,对祖居进行抢救性修理恢复传统风貌。现该屯已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

2)收集整理前辈名人轶事及红色老区的光辉事迹,弘扬传统家风,通过板报,教育村民树正气紧时代,做对国家有用之村。

3)与村民共商传统村落的维护与发展规划,把故乡建设成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乡村。


    


李忠华的家乡平南县大鹏镇地处广西金秀大瑶山南麓,与金秀、桂平两县市相接,四面环山,素有“小瑶山”之称,当地聚居着瑶、壮、汉等民族。石门屯是大鹏镇的一个汉族村屯,山环水绕、奇峰秀丽、村宅古香古色、景致迷人、十分宜居,屯里现在住着1300多人,其中客家李姓村民占80%。李姓村民集中居住在村后山下,连排着四幢古老的民居群:李家祠堂、李炳章旧居,李炳蔚旧居,总体建筑占地100多亩。村庄规模宏大、别具一格,由于李姓先祖从广东梅县迁来,其建筑全是闽南客家方形围屋特色,族人交谈多使用客家方言,其风俗文化也饱含客家的底薀,因而石门李家宅群被誉为“客家山庄”。


热爱故乡

从保护传统村落开始


石门客家山庄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先开居祖只建李家祠1-3座厅屋,随着人口的发展、裔民又续建祠堂的第4、5座厅屋及两边廊房,至清朝末期,祠堂两边又连建了三栋围屋群,并完善了城门及围墙的建设,形成了现在的村宅规模。但由于解放前村民生活困难,解放后又经历文革等政治运动,诸多无法检修的古老村宅濒临坍塌,族人心急如焚。2004年清明,李忠华在族务会议上提出了重修祖屋、重振族光的建议,得到了各房代表的一致赞同,随即议定了集资细则和对古居的核心建筑——李家祠的全面维修方案。


2008年,李忠华带领族人开始对李氏宗祠进行维修。从拆御、补墙、翻新天面到粉涮、油添、硬化地板,奋战了三个多月,终于顺利竣工。重修后的李家祠堂恢复了年轻时的英姿,一连五座镬耳楼看去变得更加富丽堂皇。2012年,李忠华又号召族人持续对祠堂两边的三幢古屋进行修缮。以上维修,族人累计集资超过百万。


2012年秋,68岁的李忠华亲自修葺祖祠


通过全面维修,石门客家山庄的传统风貌也得到了恢复,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2013年,李忠华组织材料向上申报,2015年4月,石门屯终于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随后,贵港市、县级等相关领导纷纷前往石门屯,指导传统村落的建设。贵港日报曾两次报道石门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特色,石门传统村落亦成为当地游客观光的热点。


通过李忠华的努力,曾经无人问津的石门屯李氏宗祠开始逐渐进入广大民众的视野。


李忠华向贵港市、县级等领导介绍石门屯概况


宗祠文化传承

维护传统村落的关键


2006年8月,李忠华退休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故乡的建设中。他深深体会到,维护传统村落是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关键。


为了激发村民念祖德、记乡愁。李忠华不断地收集整理李氏家族的家史及相关资料。通过收集家族历史资料,他发现石门李家的家族宗脉清晰、历代名人荟萃,值得颂扬。石门李氏家族两百年多来一直秉承家族祖训,从“曰道德、曰文章、曰规矩、曰楷模”到“耕读传家、尊老爱幼、个人担当”等,他们讲道德,重品行,尚诗书,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李忠华曾在李氏宗祠中张贴一幅《家风颂》中言道:“念宗功兮铭祖训,记乡愁兮家风扬。千秋鉴以传家,同赋咏于楹联。”李忠华还把家史收编成章,把颂扬家风祖训的名联镌刻在祠堂的门柱上,欲使其激励族人时刻谨记祖训,并与时俱进,促使良好家风得以万代传承。


李忠华退休后的三尺讲台他常在此组织族人讨论族务


李忠华在回望石门屯的过去时,介绍到,石门屯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科举时代,石门人口不多,但获取贡生、秀才科名的有十多人。民国时期,一批青年报读黄埔军校、桂林陆军军官学校、桂林政法等国立名校。解放初期(大鹏未解放),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石门成立了大鹏首个共产党小组;解放军剿匪时,把石门当作大本营,土匪要攻打石门,村民组织了抗匪斗争;抗美援朝,石门十弟子出朝参战。解放后,更多的学子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石门族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族“根源”,两百年多来一直坚持寻根祭祖、修祠修谱。每年清明,各地的族人都千里迢迢回到石门进行祭祖、座谈,共商建设美丽石门的大计。2007年、2011年、2017年,李忠华曾带领族人前往广东、福建两地寻根祭祖。”


2014年11月李忠华(左1)率领石门屯族人前往福建上杭参加“修谱”会议,与福建宗亲代表合影


群众文化活动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


舞狮、武术表演是石门屯传统的娱乐活动。解放后,石门屯第一个成立秧歌队、第一个舞大头狗(广东大狮)、第一个成立屯级文艺队、第一个建设屯级篮球场(1953年)。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2016年李忠华号召村民在石门屯成立了老年大学分校,自己出任校长。他通过成立老年大学分校,使得屯里成立了文化演出队,并带领村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村中的文化广场几乎每晚灯火辉煌,村民有跳广场舞的、打篮球的、排练文艺节目的……场面相当热闹,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李忠华的组织下,屯内文艺演出呈常态,如2016年他在村里总共组织了4次晚会,包括春节联欢晚会、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庆祝“七一”“国庆”节日等。该屯的文艺演出队还代表乡镇参加县里老年大学的汇演,得到了县领导的好评。为了传承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李忠华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文搞,并精选了部分通过板报进行宣传。2008年至今,他主编《灵秀石门》共十四期,图文并茂,很受村民及外来参观游客欢迎,大力推动了当地传统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


李忠华(右前)常组织村民开展舞狮活动(舞狮为当地传统活态文化之一,已持续100年以上)


2015年以来,李忠华号召村民和乡贤再次集资30多万元,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硬化了村中部分道路和活动场地,建设了文化室和舞台,并安装了路灯、篮球架,购置了部分健身娱乐器材,传统村落的面貌在逐步改善。


传统村落的发展

要有长远目光和实干精神


在传统村落的维护与发展问题上,李忠华认为,发展的路上只有快慢道,没有休息亭。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和实干精神,才能稳步快速前进。于是,他提出了石门传统村落发展的“三个合”:传统建筑的维护与新农村建设调合;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融合;传统家风弘扬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吻合。同时,传统村落的维修要“修旧似旧”,乱搭乱建的不协调建筑应拆除或改造,新农村建设应对古建筑起到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对于古建筑的修葺,应充分尊重古建筑原貌,不能为迎合外界需求而胡乱改造。传统文化教育要激发勤奋刻苦精神,确立爱国爱族爱家的人生观,为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传统家风应宣扬仁、义、道、德,律已修身、正直无邪、和谐处世等文化,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发展乡村旅游业,李忠华深感这样的趋势对维护石门传统文化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李忠华正带领石门屯族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认为从挖掘大鹏山区生态文化资源来说,宗祠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宗祠祠堂的变迁,可透视家族发展史,家族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族群的兴旺与衰落。由此,他希望石门古村落的保护能够成为当地的典型示例,以促进当地更多古村落重视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他还坚信,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石门传统村落将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一颗明珠,绽放光彩。


李忠华组织的板报之一:石门老年大学专辑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

陈范兴(湖南):甘做民间传统艺术“抬阁”人

罕丽丽(云南):环保酵素的实践之路

邓采明(湖北):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全淅林(湖北):大柴湖的守望者

刘作忠(湖北): 30年——一个地方史志

王显强(安徽):农民合作组织的八年探索

陈永松(云南):环保普及与教育

王小平(北京):我与乡土教材

李秀林(云南):令植物专家惊叹的当代愚公

张平(湖北):扶贫帮困 电力惠民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