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江(四川):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崔立新

郑州爱故乡

推荐理由


四川省农科院谢江教授作为一名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高级专家, 不计名利,平易近人,全身心投入到所热爱的产业,干一行专一行,长期深入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第一线,为农民和农业服务,和广大农民朋友打成一片,利用自己掌握和不断创新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科学技术,把产业实际需求和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服务广大乡村建设,形成的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和国际科技合作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简介:

谢江,男,1957年生,四川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薯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优秀工作者。


事迹概述:

长期深入农业和贮藏加工产业一线,主要从事薯类、果蔬、粮油等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和国家专利10项,是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知名采后贮藏加工专家。

1)在以甘薯为主的薯类农产品加工领域,经过长期不懈的产业实践和努力,主持技术指导和研究,开发了以甘薯全营养粉及其应用产品为代表的加工新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食品)贮藏加工融合创新技术领域,结合实际,研究推广 “优质农产品生产-贮藏-加工”的产前产后一体化全产业链体系成效显著,获多项部、省科技成果和专利,促进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建设与推广;

3)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通过主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等国际机构的合作,与东南亚、非洲等13个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产业技术成功地走出去,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谢江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以后先后在果树生产、果蔬贮藏等农业技术推广、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以及以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和推广为主的科研岗位长期从事薯类、果蔬、粮油、肉类为重点的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工程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和研究推广工作,在农业和农产品贮藏加工生产、研究和推广领域奋斗了36个春秋。


甘薯(又称红薯、番薯、地瓜),富含维生素、矿质元素、膳食纤维、花青素、β-胡萝卜素等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是我国南方的特色传统农作物和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营养保健食品,也是四川省最具有特色的农作物之一,与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计与发展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上,四川省甘薯种植在国内外一直都名列第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在全省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深入认识并爱上了甘薯这一特色作物,并开始对其进行了长期科研与生产实践,先后参与并主持了20多个省、部级国内科技项目以及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等国际机构进行的以甘薯、马铃薯采后加工技术和设备研究与推广、改善民生、提高甘薯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与国民营养膳食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动薯类农产品加工实现了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使得甘薯这一过去被认为是低贱的食品实现了华丽转身,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最近20多年以薯类、粮油、果蔬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先后担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薯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优秀工作者称号。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项,其中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优秀新产品奖1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个、四川省地方标准2个;获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获四川省作物新品种审定2个,四川省登记成果1项。近十年来累计推广加工新技术新产品40余个。发表论文21篇,完成专著3部,在薯类、果蔬等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产业加工与开发技能,成为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知名薯类采后贮藏加工专家。



薯类农产品加工

1)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深入农村,指导产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和甘薯加工产业实施了薯类淀粉粉条加工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发展到产地机械化加工与精深加工的结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取得连续的试验数据,系统研究甘薯淀粉粉条在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理化过程,还在砖窑上取暖过夜,通宵取样检测,取得了一手的样品和试验数据。经过积极努力改进了加工技术和成套中小型淀粉粉条加工设备,把传统的甘薯淀粉粉条改造成机械化加工,发展了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粉条、快餐粉条到薯类方便小食品系列产品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完成了“小型甘薯淀粉粉条加工新技术及其配套加工设备”获得四川省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


2)通过深入到加工企业,看到了手工粉条的质量不稳定,是加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持了产品工艺技术研发和国内第一条成套设备的规划设计和安装调试,首创了“涂布成型及其快餐水晶粉丝加工新技术、成套设备及其加工新产品,经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首创,关键工艺技术与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新产品奖。近十年来在薯类方便食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指导产业建成30多条连续自动化大型生产线,开发出特色全营养快餐方便粉丝、水晶粉丝、粉皮和鲜食调味粉丝等系列新产品,累计新增产30万吨,新增产值36亿元,新增利税9亿元。通过科技形成新产业和生产力。

指导涂布成型粉条加工新技术与设备


3)2011年以来,通过不断创新,主持完成“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及其应用” 创新技术成果,首创了“节能干燥”、 “螺旋挤压与膨化”、“高速气流粉碎” 、“品质调配”等新技术组成的甘薯全粉及其应用食品加工集成创新技术及成套设备,节能降耗,适应不同生产规模,主持完成了“薯类全粉的加工方法”等5个国家专利、6个企业产品标准、1个行业标准以及2个四川省地方标准,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是薯类加工产业的重大突破性创新,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形成了甘薯全粉与应用产品示范加工体系,带动生产原料基地种植和全粉应用产品加工开发和专用原料品种结构的优化和种植面积扩大,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1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 新推广成果”,是薯类全粉结合谷物类加工的重要突破,也是目前国家实施膳食营养保健和薯类主食化食品发展战略的产业发展平台。



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贮藏

主持完成了薯类、柑桔、猕猴桃等多种果蔬和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品质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究推广体系构建和开发工作;形成了以薯类、果蔬为代表的从专用品种、生产、到采后贮藏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完整体系,指导了农产品产前产后一体化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推广了农产品产地通风贮藏、气调贮藏、薯类全营养粉及其营养特色食品、涂布成型粉丝、洁净加工等新技术(产品)40余项,设备500多台(套),累计新增产量40.5万吨,新增产值42.88亿元,新增利税10.02亿元。主持完成了对四川省36个县(市)建设4000个(座)薯类结合薯类、果品、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地示范贮藏和节能干燥设备(设施)的设计、建设、操作和技术指导,培训1200多人,形成了产地贮藏设施和技术的普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与非洲合作开发甘薯全营养粉



国际科技合作领

主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等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在东南亚、非洲等13个国家进行了薯类淀粉粉条,薯类烘焙应用食品等贮藏加工技术的交流、培训与合作推广应用,引进和输出实用技术成效显著。90年代以来,主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的国际合作项目,在薯类贮藏加工技术国内外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与国外同行进行薯类加工技术交流和推广培训,指导和交流非洲肯尼亚的国际马铃薯中心沙哈拉地区Sub-Saharan Africa项目就富含β-胡萝卜素的甘薯及其全粉应用产品开发的技术考察和加工产品开发,当地成功地开发生产了红心甘薯曲奇饼干、蛋糕等甘薯全粉、薯泥应用新产品。建立了农产品加工技术国际交流和深入合作的渠道和成功范例,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报名通道

六届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爱故乡文化集市|2018在地爱乡行动风采 图文征集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张长(陕西):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郑志宏(河南):不种房子多种树

张建华(河南):打造“孝行清丰”文化名片

单仁慰(浙江):守望家园,保护古村

朱合兰(河南):投身慈善 爱满人间

梁舒(福建):上杭返乡女青年,敢把荒山变花园

叶晨波(浙江):画家村村长

刘海波(河南):丹水馆藏,移民丰碑

万桂新(江西):让公益之花开遍红谷滩

陈玉英(重庆):自强不息,用行动回馈社会

杜海龙周雪玲夫妇(河南):圆中国梦的文明使者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