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4家药企裁员、砍管线

2023年开启不到半个月,已有一批药企宣布减员消息。2022年医药市场的震动还在持续。


结合Fierce Biotech统计,从2022年至今全球已有124家药企宣布减员(文末附名单,不完全统计且未去重),既包括诺华、渤健、吉利德、卫材等大型药企,也有市值曾超百亿美元的明星Biotech公司Biosplice、Clovis Oncology等。

临床失败、合作中止

企业减员求生


今年1月11日,Nektar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Howard Robin在摩根大通医疗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承认企业与百时美施贵宝合作的药物在持续失败后被中止后的困难。


据悉,2022年4月,由于二者合作的治疗膀胱癌和肾细胞癌的药物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不达预期,该项目宣布中止,当时,Nektar的股价下跌超过24%。


9个月过去,Nektar仍在消化这一冲击带来的后续影响。


对此,行业媒体Fierce Biotech在报道中写到:“你难以想到一家拥有5亿美元现金和投资的公司会处于如此不稳定的境地,但这就是Biotech的现状——临床开发成本高且耗时长。”


1月4日,罕见肿瘤抗体药物开发Y-mAbs Therapeutics,在其罕见儿科癌症药物Omblastys(omburtamab)被FDA拒绝后,Y-mAbs对外披露了重组计划,成为2023年最先启动减员的药企之一。


Y-mAbs计划在5月底前减少约35%的员工,同时缩减部分管线,包括用于神经外胚层源性肿瘤的GD2-GD3疫苗的2期试验,以及用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CD33双特异性抗体1期试验。


按Y-mAbs预计,上述措施将使得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5%,以延长现金跑道至2026年。
推荐阅读文章链接:一年262位高管离职,医药人才深度洗牌


曾经的“明星”Biotech:
“活下去”更重要


过去几年,迎着创新药发展窗口期的红利,诸多中小型Biotech喊出了“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口号,但随着泡沫消退,“活下去”也成了曾经一些“明星企业”的首要目标。


1月9日,曾被视为“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基因编辑公司Editas Medicine宣布将减员20%并砍去部分管线,离职的员工中还包括其首席科学官Mark Shearman博士。


据悉,Editas成立于2013年,由华裔生物学家张锋和诺奖得主Jennifer Doudna等人创立,二者均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早期研究者,该企业成立两年即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CRISPR基因编辑领域首家IPO的公司,IPO市值约8亿美元。


尽管在成立之初就倍受关注且完成了多轮融资,Editas还是走到了需要减员、砍管线的这步。伴随首席科学官Mark Shearman博士的离职,Editas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项目,以及多重编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自然杀伤(iNK)细胞项目的资金投入也将随之停止。


战略调整之后,Editas将把研发重点聚焦于血红蛋白病和体内基因编辑,同时其合作工作也将继续,例如与百时美施贵宝开发的α-β T细胞药物、Immatics N.V.合作开发的γ-δ T细胞药物。


结合减员等举措,Editas的现金跑道预计可延长到2025年。


还有一度踏入“百亿美元俱乐部”的药企,如今市值跌去九成。


1月5日,癌症免疫疗法公司Fate Therapeutics宣布提前终止与强生的合作,两家公司间的所有合作活动将在今年第一季度结束。 


据悉,Fate致力于发展iPSC细胞免疫治疗,2021年1月,其股价高峰达121.16美元,巅峰时期总市值超过100亿美元,后续逐渐回落。


与强生合作终止的消息公布后,Fate股价继续下跌超48%,目前市值已不足10亿美元,与其两年前市值峰值相比,已跌去90%以上。


为此,Fate宣布减员并削减现有研发管线,以延长其现金跑道。


据悉,Fate计划在2023年第一季度将员工人数从545人减少至约220人,裁员比例近60%,其高管之一——首席技术官Mark Plavsic博士,也将在今年第一季度离开公司。


在缩减管线方面,Fate将停止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NK细胞疗法FT516和FT538、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NK细胞疗法FT516和FT596,以及治疗实体瘤的NK细胞疗法FT538和FT536。未来,Fate会把资源集中于靶向CD19的第二代CAR-NK细胞项目(包含CD38敲除)上。


这些变化旨在为Fate争取更多时间,管理层希望在艰难的融资环境中确保未来三年的现金流。
推荐阅读文章链接:医药生物行业2023年度策略:寒尽春生,价值回归,持续看好细胞基因治疗


集采下的药企战略调整
销售人员变化,有企业高管换帅


2023年新年伊始,医药圈的重磅消息之一便是第八批国采即将开始,从业界流出的消息来看,第八批国采目前拟纳入41个大品种,治疗领域涉及全身用抗感染、心脑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等。


每次集采对于药企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无论是否中标,对于企业而言,其营收和利润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长期来看,龙头企业在集采后优势更为明显,在行业细分领域占据较高位置。


从化药集采来看,国内外药企均有所改变。阿斯利康在2022年的财务指导中,就曾预计其整年中国区的业绩可能出现中个位数比例下滑,主要是由于集采和医保的持续影响。


当前,化药企业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中证鹏元在一份研报中分析,国内仿制药市场格局分化较大,独家中选品种市场份额大幅增长,多家中选品种市场竞争依然激烈,未中选品种市场份额遭受挤压,仿制药市场整体转向低毛利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中成药集采大范围推进,中成药企业在业绩承压下,开始逐步转型,其中一项措施便是更换主帅。例如,2022年9月23日,广誉远副董事长李晓军辞去第七届董事会董事、副董事长及审计委员会职务,辞去后仍担任其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职务等。


生物药领域,胰岛素集采已经落地长达半年以上,对于国内龙头药企的影响也已经显现。甘李药业在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就表示,由于核心产品集采降价,季度销售增长“尚不能冲抵价格下降及产品销售结构变化影响”,导致整体营收下降。在第六批国采中选结果公布之际,甘李药业曾对外宣布计划在千人营销团队的规模上,再扩招一倍人员。


如今,生物药在地方集采中也频繁出现,河北、安徽、广东集采中均涉及到生物药。国家医保局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的回复中,也提到了生物药集采的可能性。后期,更多生物药企业或直接面临调整。


综合来看,药企人员的调整是基于经营效益等因素,对企业当下的发展进行改变,除了缩减成本,还对其产品线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药企人员的变动或许还是未来行业的常见现象,身处其中的医药人,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赛柏蓝作者:陈芋 颜色

E.N.D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往期文章推荐:

北大邓宏魁团队解决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难题

一年262位高管离职,医药人才深度洗牌

医药生物行业2023年度策略

重大转变:美国新药研制不再需要动物试验!

商务部发函支持开展干细胞等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及产业链培育

一种全新mRNA递送方法为下一代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加速病毒载体疫苗开发的新兴策略

新冠疫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新冠大流行有望很快结束

应用于mRNA疫苗及药物中的分析技术

RNA疗法前景广阔,核酸药物有望开启第三代药物浪潮

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工艺流程解析

盘点2022年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投融资情况

国内外基因治疗明年爆点展望

汇总全球已上市的45款基因治疗药物

一年时间国内13款AAV基因疗法IND获批,国内AAV基因疗法加速发展

汇总|今年全球获批上市的7款基因疗法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最新概述

NK细胞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具有重要价值

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ing)研究进展

《Nature》发布2023年最值得关注科学事件,包括mRNA药物、基因编辑

今年我国多地发文支持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的发展

一文读懂:CRO、CMO、CDMO的具体差异

细胞培养基行业深度报告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一文读懂IND、NDA、ANDA... ....

国内TIL疗法竞争格局

基因编辑进入迷你时代

汇总|全球已上市的43款基因治疗药物

细胞治疗药品综述报告

NK细胞疗法未来的方向

CAR-T 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AAV制备工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2)

一文尽览 | 2022国内企业实体瘤CAR-T疗法进展

一文览尽:中国干细胞药物注册申报和受理

AAV基因治疗领域专利调研报告

碱基编辑器及其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