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风物长宜放眼量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
编者按
文艺批评今日推送《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卷首语、编后语及目录。在卷首语中,范雨素从作为父亲为儿女而不断努力的工友,想起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和公刘的诗《父亲》,由此关联起身边的多位父亲。在编后记中,马大勇谈到了疫情中他所经历的从越来越频繁到逐渐频次降低的核酸检测,同时还对这期杂志相关文章和栏目做了相应的点评,这一期的作品主题是“疫情亲身经历”,各种体裁的创作呈现了多面且火热的生活,展现出在艰难时世下大家依然坚持着防疫,进行着正常的生活和劳动,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新工人掠影”中选入了一些儿童的绘画、摄影,特附在编后记;文末按照惯例附上了《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目录,以供读者查阅。
本文原刊于《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感谢《新工人文学》编辑部授权“文艺批评”转载!
往期推送:(点击直达)
第二十期
卷首语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文 | 范雨素
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我在后沙峪做保洁,树上有知了猴的叫声。夏至已至,我的脑子里闪出了唐诗。知了在树上,是怎么看当下这个世界的。
我在后沙峪结识的工友,今年领着他的叔叔和弟弟去上海的工地干装修,是2月份去的。到上海后,被封了66天。解封后,继续在工地干活,8月份回来。
他是周口郸城人,今年40岁。他说,他的女儿从初中就读私立学校,花的钱多。那也要读,别人家孩子咋读,我家孩子也咋读,不能落后。他还在攒钱给儿子买房。他说,许家印是害人精,人家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许家印专在家乡盖房,把房价抬得恁高。但他提起许家印时并不憎恨,他说许家印是家乡的人物。他对我介绍家乡的名人时,说他只记得两个,袁项城和许家印。
今年春天,我看他在朋友圈晒图,晒上海市政府免费发放的食物。他说,发的少,吃不饱,但没有断过顿。他在朋友圈里感谢上海市政府。
每次看他的朋友圈,我就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公刘的诗。“父亲啊,我的父亲!都在为你祈祷,为你祈祷,再也不能变幻莫测了,我的老天,我天上的风云!”
想到诗歌《父亲》,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同龄,他十二岁来到北京做学徒工,流着血和泪,做成了大国工匠,他的两个孩子,教育得极好。他早早地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们相识三十年了,记得在十几年前,他知道我是个穷困的单亲妈妈,让我有困难去找他。我因为自尊心的原因,没有找过他。
今年偶遇,他并没有因为我是个一贫如洗的保洁工而躲着我,他还请我吃了一顿饭,两个人花了307元。席间,我听说他做了多年他所在家族宗亲会会长。他的族人约有700万人。他是北京总会的会长。我知道他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想请他引荐认识一下,他拒绝了,对我说,别人是讲究的人,这样不好的。听了他的话,我明白了,正因为他是一个不讲究人,才被族人推选为会长,负责携老扶幼,济贫扶困。讲究的人是不会和我这样一贫如洗的穷人有来往的。
看着他的脸,我想到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的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无论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波影诡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一直延续着。
这样的农民父亲,我们文学小组有好几个,如徐良园、郭福来、苑伟、金红阳、徐克铎、徐怀远......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知识分子极少,是因为没有时空交集的缘故。但也有寥寥几个,有上海作家李伟长,他写的《我们村的凯鲁亚克》,被我的多个农民工朋友转发。我的农民朋友,因没有时间的缘故,很少看文字。也分不清人名和名人,如我去上海工地干活的朋友,他只记住周口的两个名人。我把朋友转发的截图,转给了李老师,李老师让我代他感谢转发文章的农民朋友。李伟长老师也是一个好父亲。
我每接到一个诈骗电话,马上就又接到一个反诈骗电话。基层干警工作量太大,应该加工资。现在的人和人之间,也失去了信任,官方新闻里,经常出现“联合调查组”五个字。本文中所举实例,经得起联合调查组调查。
编后记
文 | 马大勇
在五、六月,炎炎夏日到来时,又要着手编辑新一期刊物了。
最近,新冠疫情又紧张了,我们小区先是在四月底进行五天三次的核酸检测,到五月份风声更紧,干脆安排每天都测。据说少一天不测都不行,手机里会弹窗提醒你,而且你没法出门,不检测就没有健康码,连坐公共汽车、地铁都不行。听邻居说,那个谁谁谁发懒,少去一天,就弹窗了.....谁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每天必去就是了。一天天的,邻居们戴着口罩出门,互相打招呼也都变成了:“测核酸了吗?”
在检测场地,人们头顶着烈日,密集地排成长龙。还好老人、孩子、孕妇都不用排队,随到随测。可是,这么排,太挤了。后来,用铁栏杆隔开一个个检测口,各自排队,保持一米线距离,才好了一些。
就这么严格,总没事了吧?谁也没想到,小区里忽然有了一例感染者,小半个小区都被划入封控区,十四天后才解封。又是一番紧张。
两个月时间,就这么测着测着就过去了。好在接下来疫情和缓了,小区只需和全市一样,三天一测。
炎炎夏日里,日子还得过,刊物也要接着编下去。
这一期刊物,首先是以疫情亲身经历为主题,让大家都写一篇文。对于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的抗疫历程,可以做成记录,以备日后阅读。咱们也是亲身经历过三年抗疫的人了。
从选入的疫情专题文章来看,大家都很乐观,都在坚持着防疫,正常地生活,劳动。是啊,坚信疫情很快就能过去了。
这一期人物专题,选入一直在坚持创作的徐怀远的散文,“北漂”和小老鼠作战,返乡探家的艰难;还有对小说的评价。可窥见其作品风采。
王国宏的中篇小说《有病》,写了一个普通人救治患病的亲人的过程,在悲哀无奈的坚守之中,写出人性的伟大,对幸福的憧憬。
选入的几篇散文,各有主题,呈现的是多面的火热的生活。或写夏季收麦的劳作,或写木讷的受人指挥的工人,或写或写老上海、内蒙古的以前与现在的生活与民俗风情,或写过去制造的酱香,或写鸟妈妈哺育鸟宝宝的无私的爱,或写对亲人的追忆,或写女工的巧手......
诗歌,有程鹏的螺丝钉组合,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掉在地上的螺丝钉,生锈的螺丝钉,生命中的螺丝钉,拧紧的螺丝钉,等等,萌发着狂想曲一般的想象.....
陈华的组诗《2022年的春天》,记述这一个春天难忘的事件,穿越和坚持,复活的希望......
黑马的组诗,写的是燃烧的煤的暖流,比黑铁还要硬朗的煤矿工人的阳光。徐良园的《温度计》,记录的是工地上的卑微、无奈与宽容。
非虚构文学有柴亚星的《荒芜之地-农民工纪事》,记述工厂里的种种人物,底层的劳作,十分真实。
这一期选入的陈晓琪作的对“新工人文学”的评论,很深入,颇具启发性。
新工人掠影,选入了一些儿童的绘画、摄影,看着很是亲切。纯真的童心的折射,就是如此多彩。
本文原刊于《新工人文学》第十九期
双月刊(每逢单月1日出刊)
名誉主编:范雨素
执行主编:万华山、马大勇
编辑部主任:付秋云
编辑:苑伟、小海
编委会成员:刘忱、李云雷、师力斌、王德志、鲁太光、西元、张慧瑜、袁凌、孟登迎、郭春林
封面“新工人文学”为师力斌书法作品
封面人物:马大勇
封面设计:王倩、万华山、小华
承办单位:北京工友之家&皮村文学小组
地址: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之家
投稿邮箱:xingongrenwenxue51@163.com
刊物阅读方式:
方法一:百度网盘获取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BloQX0JIcPz4arS-PcXRg
提取码:7k7b
方法二:加微信15811158364(皮皮)获取阅读
目 录
卷首语
1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范雨素
疫情专题
1 | 小区管控记 / 马大勇
3 | 疫情下的小山村 / 金红阳
5 | 抗疫---集中隔离的日子里 / 小溪
14 | 独自面对这一切 / 蔡诚
15 | 出征.返工 / 王春玉
非虚构
16 | 荒芜之地---农民工记事 / 柴亚星
人物专题
27 | “北漂”斗鼠 / 徐怀远
29 | 五一假期离京返京记 / 徐怀远
32 | 袁凌老师访钟鼓楼 / 徐怀远
33 | 浮生若梦唯爱永恒 / 张俊杰
散文
36 | 焊工刘金山 / 刘万祥
39 | 孤独是个节拍 / 杨志艳
42 | 两个村庄 / 杨金刚
52 | 二姐 / 李明亮
59 | 巧手如虹 / 袁秀兰
61 | 湖乡收麦忙 / 刘峰
63 | 与鸟为邻 / 张承新
65 | 远去的酱香 / 姜利晓
67 | 烤在比罗比詹的“鹤岗小串” / 周脉明
71 | 在老上海的日子 / 乔贝
小说
78 | 赶牛人传奇 / 杨力
84 | 乡土 / 刘向阳
90 | 月是故乡明 / 喻海波
96 | 妹妹门前一条河 / 李仁学
中篇小说
106 | 有病 / 王国宏
诗歌
128 | 我在流水线下打螺丝(外十二首) / 程鹏
138 | 组诗:2022年的春天(12首) / 陈华
143 | 与一块煤相遇(组诗) / 黑马
148 | 温度计(外六首) / 徐良园
新工人评论
156 | 马大勇:“工人”还是“文人?/ 陈晓琪
168 | 苑伟:“可能还有别的身份”/ 陈晓琪
188 | 编后记 / 马大勇
《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封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收本期杂志pdf
提取码:7k7b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 | 《新工人文学》第十九期:创刊三周年——漫卷诗书论文章
● 文艺批评 |《新工人文学》第十八期:春天的期待
●文艺批评 | 《新工人文学》第十七期:境由心造 改天换地
● 文艺批评 | 《新工人文学》第十六期:百鸟朝凤,致敬鲁迅
● 文艺批评 | 《新工人文学》第十五期:我写 我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注: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编辑 | 提燈
图源 | “皮村工友”公众号、《新工人文学》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