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苦旅天涯青海头》· 学人荐言

安殿成 三家村 2024-04-09

  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安殿成,原籍安徽宿县,1945年7月生于南京。

1963年毕业于南大附中高中部,1964年9月至江苏溧水县乌山乡插队落户;1979年7月返城,以“以工代干”身份,在南京第二中学化学组、语文组先后施教。1984年9月,应聘入职江苏电视台,历经广告、社教、新闻部等岗位,主任编辑、记者,获第七、九届中国新闻奬,全国十佳电视新闻栏目制片人等奖项。


 一个家族的世纪文本

《苦旅天涯青海头》

学人荐言

安殿成



印红标——

一位耄耋老人在沉冤昭雪三十六年之后,重访吞噬了自己二十二载青春年华的青海劳改农场,重拾不堪回首的记忆,写了这本回忆录,撕开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暗夜的一角。作者记述了自己经历由连环套般先后误判造成的无妄之灾:情感的痛苦挣扎,尊严横遭剥夺,饥饿的折磨,刑满留场的日月,申诉及终获平反,最后重归故里南京;同时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那个囚徒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勾勒了一个个从不同社会角色沦为劳改犯的各自迥异的情景,面对严酷现实表现出的人性的善与恶、期盼与无奈,以及一批获得平反、改正者的新生。

作者执着于历史的真实性格,给读者呈现了外人、后人或许难以置信、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景象,也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回味和思考。

印红标,1951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博士。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活动和思潮,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

丁东——

安殿祥先生现年85岁。从21岁到44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劳教、劳改、戴罪留场的冤屈中度过。其中大部时间系狱青海德令哈,九死一生,尝尽悲苦。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统治者为巩固权力,以恐惧作为驭民利器,冤案迭出,此悲剧并非国中孤例。然而,作者昭雪之后,不顾八秩高龄,重访伤心之地,激活记忆,搜集史证,完成长篇回忆,却十分难得,为个人,为家族,也为民族,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史证。

丁东,1951年生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近年致力于民间思想的整理研究和口述史学。


何蜀——

这样的冤狱受难者何止万千!可叹的是其中许多人在沉冤昭雪之前即已不幸离世,而活着盼到平反的人,其中又有许多不愿再回忆、或述说那些苦难。愿意回忆与述说那些苦难的人中,又有许多已经回忆或述说不清楚……因此,能够回忆并写下那些苦难的人,就成为那些历史的最值得珍视的见证人。这样的历史记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抢救对象。

何蜀,1948年6月生于重庆,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岩春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
已出版作品有:《雾城血》《红岩精神丛书·红岩千秋》《红岩精神丛书·红岩精神三字歌》《雾都明灯》《东方红故事丛书·红岩村人立下丰碑》。


邵建——

这是一个人的苦难史,也是一个时代的苦难史。其实时代没有苦难,所有的苦难都由这个时代中的具体的个人来承担。因此要认知一个时代,切不可去读任何官方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倾听那些苦难个体以血的经历发出的微弱之声。

安老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本相。一滴水可以照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滴水也可以折射满天的阴霾。无疑,安老先生的文字属于后者;然而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任教文学理论。任教之余,读书写作。

著有:《瞧,这人——日记、书信与年谱中的胡适》《知识分子与人文》《文学与现代性批判》等。


雷颐——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劳教”,从南京被押往青海劳改农场二十多年,大好的青春年华,在历经苦难的“劳改”中度过。

多年前,我曾撰文感叹,历史记述的往往是少数精英,天底下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往往不被记述,因此大众的经历进入不了“历史”。只有每个人都写下自己的个人经历,确切说真实的生命历程,无数普通人的经历才能进入“历史”,成为集体记忆一部分。

这就是《苦旅天涯青海头》的意义。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数年。后当兵,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历史的进退》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等。

  安殿成致雷颐的感谢信  

雷颐先生:承蒙伍文友的推介和安排,得以珍获您对《苦旅天涯青海头》的荐言。我和殿祥二哥十分感动和欣慰,不知如何表达我们对您的感谢。诚如您所言:只有每个人都写下自己的个人经历,确切说真实的生命历程,无数普通人的经历才能进入“历史”,成为集体记忆一部分。对于我的二哥来说,他的大半“生命是建在痛苦之上的”,他曾经“对受苦真正感到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是在于没有意义地受苦(尼采语)”。而今,他完成了《苦旅天涯青海头》的纪写,并得到了您对《苦旅天涯青海头》一书如此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已释然,正努力化解二十三年的冤狱带给他的痛苦和愤怒,体味感知着自己半世苦难“成为集体记忆一部分”的历史意义之所在。以是,他再三嘱我向您表示最深切的感谢和敬意!

谨颂

          教安

安殿成 2022.6.20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

图文编辑 | 張麗娜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 专辑 | 安殿成

《苦旅天涯青海头》自序

《苦旅天涯青海头》前言

《苦旅天涯青海头》附录·二哥平反(4)

《苦旅天涯青海头》附录·二哥平反(3)

《苦旅天涯青海头》附录·二哥平反(2)

《苦旅天涯青海头》附录·二哥平反(1)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末篇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后记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3-3)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3-2)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3-1)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2-4)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2-3)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2-2)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2-1)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1-4)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1-3)

安殿成|插队纪事•1964~1979(1-1~1-2)

安殿成|骊山牧童今何在



微信号: sanjiacun66


观今宜鉴古 温故而知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