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57)南关桥,老毕节城的地标建筑

云上毕节 2022-03-30


朗读者 | 龙啸


儿时,在毕节炎热的夏季,晚饭后休闲的时光,外出闲游纳凉,总是一种习惯。


那时,手握凉扇的祖母,总会牵着我们的小手,带着我们兄弟几人,从解放路县革委对面的易家龙门小屋出发,顺着从二小、百花影院到南关桥的街道,漫不经心地闲游消暑,拂去夏夜无序的烦闷情绪,祖母沿路有事没事地与邻居熟人搭讪着,任由那温暖而知足的小百姓日子,在时光的长河里流逝。 


▲七星关城区主干道上的南关桥历经百年,至今依然车水马龙(聂宗荣  摄)


那时候的毕节人,常年“吃苞谷饭、喝酸菜汤”,过着“半年有粮,半年糠菜”的艰难生活。那时候的毕节山城很小,只有8条街道,有老字号名称的路段20余个,其中,南关桥至人民剧场这段叫砂石路的道路,全长仅200多米,是毕节城区最短的一条路。


整座南关桥由青石凿成方块砌拱而成,桥墩顺水的两端是菱形,两个桥拱均为圆拱,便于分水和减缓水的冲击力。整座桥建筑结构坚固耐用,桥上可跑汽车、自行车、马车和人力车,成为连接毕节城区大横街、清毕路、威宁路、松山路的交通要道。


▲作为七星关城区主干道上的南关桥,经过多次扩建维修,现在仍然横跨在倒天河上(聂宗荣  摄)


  1996年7月出版的《毕节县志》是这样记述南关桥的:

“南关桥(通津桥):为两孔石拱桥,孔径6.5米、高4.1米、宽28.5余米、长23米。古桥两侧建有茶馆、酒店、商铺10余家,乃县城繁华地段。毕节县人民政府于1957至1974年两次拆修,建成石墩钢筋水泥桥。”


据考证,位于砂石路上的南关桥属毕节城区闹市中心的重要桥梁。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双孔石拱桥,古名叫通津桥。民国时期及以前,桥两侧建有房舍,既可居住,又可营业,故有“过桥不见桥”的说法。 


▲毕节南关桥两旁栏杆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都立有宣传牌,各单位经常在桥上举办宣传活动(聂宗荣  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关桥就是毕节市民的一个共公休闲场所和最热闹繁华的地段。它东靠税务局、五金公司,南邻电影院、邮政局,桥的两侧均有商业旺铺,从清晨到夜晚,总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不时有解放牌汽车、东风牌拖拉机、马车、人力木板车及自行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混杂于人群之中从桥上缓慢通过。


清早上学的路上,南关桥人行道的护栏旁,小摊小贩已摆满两边,各自抢占着位置,把叶子烟、荞粑粑、竹制品、麻糖、臭豆干、盐葵花等小吃摊随地摆起,也有摆小画书,播放幻灯小电影的人,逢赶场天或李子、桃子及一些水果上市的时节,还有城市周边的农民,手提竹篮装的果蔬加入进来,让南关桥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更加热闹。 


▲南关桥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夜,路灯昏暗的南关桥上,夜市又会喧闹起来。除了人行道上买土坟香的人,桥上就算卖毕节臭豆干的人数最多,一长排臭豆腐摊摊在扇子的煽动下,炭火盆里硝烟弥漫,火星四溅,散发出阵阵臭豆腐的香味,吸引着馋嘴的毕节市民。


这时,还有一盏盏挂在小摊上的煤油灯,总会吸引你的眼球,他们都是一些卖米凉糕、盐葵花、炒胡豆、爆米花、糖砂板栗等毕节小吃的摊点,顺着煤油灯发出的微弱光亮,小摊小贩们总会各自吆喝着,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今日闹市区里的南关桥依然风采依旧(罗大富 摄)


那时,我们太小还很懵懂,却常听到一些单身的青年人相约而说:“走!到南关桥上耍马仔去。”后来懂事一些后,方才知道这是毕节人的一句老土话,就是去外面逗姑娘,当马路求爱者的意思。


不过,有时还真的会碰上用山歌谈情说爱的好戏,他们多是山城周围来的一些唱山歌的歌手,现编现唱,临时发挥,随口就来。


南关桥上空新修建的人行天桥(罗大富 摄)


曾有朋友捡得并记住这样一段山歌对唱,男的唱道:“南关桥上好男多,妹妹留心撮一撮;嫁得俊男回家转,金童玉女满堂阁。”歌声一停,四周人群便摇头晃脑开怀地大笑起来。笑声未停,人群中一位大胆的女子便接口唱道;“南关桥上好男多,破衣烂衫当绫罗;小妹跟哥回家转,一男半女难养活。”那清脆响亮的嗓音,又赢得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



其实,南关桥上最热闹的日子,当属一年中最渴望的传统节日春节,除夕夜得了压岁钱的我们,就会匆匆忙忙地融入到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到南关桥上放鞭炮,在这里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今日南关桥风貌(罗大富 摄)


那时,放鞭炮没有禁区,一路走一路放,午夜的钟声敲响,逐渐散去的人们,总会让桥上留下满地的灰尘,在烟花和鞭炮的炸响声中辞旧迎新。  


南关桥是昔日老毕节的城市中心和地标建筑,也是那时毕节人饭后茶余,散步纳凉必去的休闲好地方,更是小商小贩们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的一个理想场所。


▲今日南关桥上,依然车水马龙(罗大富 摄)


以南关桥为中心,在砂石路有人民剧场,在威宁路有毕节电影院,在松山路有百花影院,老夫老妻或恋爱的小青年,总会结伴看上一场电影,然后,很满足的散步返回小小的家。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大发展后的毕节老城,早已成为车水马龙的另外一番光景。童年毕节最热闹的南关桥丁字路囗,昔日人们休闲聚集的地方,已转移到人民公园休闲步行街路段。今天的年青人,在这里游玩、休闲、消暑和品小吃,更加变得丰盈和人气满满。   


▲今日南关桥上空的人行天桥(罗大富 摄)


如今,拥挤的毕节城区南关桥,早已实行了人车分流。南关桥依旧,可四周却彻底改变了模样,虽然多了过街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则少了叮咚作响的铁匠街和热闹的人民剧场,昔日的小商小贩也龟缩进岁月尘封的记忆里,故人已远去,年少的我们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恰如南关桥头垂暮中的梧桐树,在秋天里撒落着一地的枯黄,任河风把沉睡的往事不倦的勾起。
  

作者简介




李新春,男,生于1963年,汉族,毕节市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毕节市诗词楹联协会理事,毕节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作者除在本台《毕节新闻联播》、《直通百姓》、《云上毕节》等宣传平台采写电视新闻外,还在《消费时报》、《贵州日报》、《经济信息时报》、《贵州民族报》、《西部电视》、《贵州电视》、《贵州盟讯》、《高原》、《毕节政协》、《毕节日报》、《黔西北诗词》、《毕节晚报》、《礴同文化》、《大地菲芳》、《毕节故事》、《看见毕节》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发表过新闻、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及理论文章300余万字,有20多篇文章被收录进一些书籍,获各类奖项30余次,有生活随笔集巜流年沉香》一书即将公开发行。



作   者:李新春
文内图片除标注外均由罗大富拍摄
编   辑:吴  芳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