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原来这么简单
文图/安潇
公众号/安潇
ID/ sukiandsula
很多朋友催我写冥想。今天就填坑。
我与冥想的邂逅
先讲讲我和冥想的故事。
在我初中时,我妈妈得了一场重病,她心情低迷,人渐消瘦。那时,她决定自己治愈自己,于是她每天盘腿静坐在床上,闭眼进入禅定状态一小时之久。
那时她称之为“打坐”,回忆她描述的方法,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冥想”。她停止大脑里的自动思绪,把注意力放在身体每一寸的感受。她说她用意念想象着,有光在身体里慢慢地运行。
来自网络
那时我不懂冥想是什么,只能去观察妈妈。她是心思简单的人,总能很快进入状态,几分钟就手脚发热,静止得纹丝不动。每当冥想结束,睁开眼睛,她总是露出愉悦的表情。她和我说,完全沉入时,会进入到一个异常安静、满足、甚至甜美的境界,这让我感觉很神奇。
她做冥想一两年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逆转了:身体康复了、脸庞圆润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她变得心情开朗。妈妈身边总是有很多朋友,她非常喜欢帮助和开导别人,世间好像没有什么她想不开的、过于纠结的事情。
我在成长中看着她的状态转变,她传达出的积极、豁达的信息,对我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都有很大影响。虽然我在青春期时曾被抑郁症所扰,但妈妈奠定了我作为“乐观者”的性格底色,我不会轻易让自己沉溺。
摄影:Suki
后来我到了伦敦,认识了一群另类的嬉皮士朋友,我被他们的博学和超脱吸引(我在这里写了他们的故事:我最出格的人生经历:见证剑桥嬉皮女神被求婚)。他们中间有艺术家、诗人、西医、作家、哲学教授等,共通之处是都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感兴趣。
在与他们的聚会中,“冥想”是被提到的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我通过聊天和读书,了解到释迦摩尼开悟成佛的经历:当他看遍人间疾苦,回忆起年幼时在田埂上打坐,“不扰虑过去、不幻想未来、一心一意活在当下”的状态,他意识到,这或许是解脱苦难的通道;他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想,七七四十九天,达到了开悟境界,成为了佛陀,他从此传授冥想,普度众生。
冥想是释迦摩尼的发现,是佛教中核心的部分。嬉皮士朋友们告诉我,当冥想在七十年代被英国嬉皮带到西方世界,它就被“去宗教化”了,而被当作一种获得平静与幸福感的工具。在西方,冥想已被科学证明了其对大脑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调节大脑的方法。
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冥想的人,大脑前额叶的皮层更加厚实,那里就是提供专注力和理性思维、控制原始情感的部分。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请来一位和尚,测试他的脑电波,发现和尚进入冥想之后,脑波就变得非常高频。这个频率和人们体验快乐时的脑波非常相近,说明冥想会可见地使一个人的大脑更趋近“幸福的大脑图案”。
来自网络
我开始明白冥想的功能,它所做的事情就是停止大脑中的自动思绪。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如此之大,如果注意聆听脑中的声音,就会发现有太多句子都是负面的,而且从早到晚没有停息。
因为每条自动思绪都携带着情感,而情感以能量的形式在身体中运行,负面情绪其实可以在身体层面感知到,比如抑郁的胸闷、失恋的心痛、焦虑的呼吸急促。
如果从不清理大脑的自动思绪,身体就会任由这些情绪横冲直撞。积压长久的焦虑、愤怒、压力、悲伤,沉积在情感里,变成我们以为的性格,也可能转化为身体上的病痛。
摄影:安潇
而冥想,则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着,闭上眼睛,给大脑一个机会,让它清空,从零开始。
当时听朋友们聊冥想,我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我那时时而被抑郁所扰,非常渴望找到平静的能力。
但一开始练习还是有挺大阻碍的,我发现我很难让大脑的自动思绪停止五分钟。但这个觉察也让我明白:其实我一直都是思绪的奴隶,我以为是我主动思考产生思绪,其实我是被动地由思绪控制。
摄影:安潇
更近一步接触冥想,是因为认识了老R。我们刚开始的交往也有点奇幻,我俩经常在一个天马行空的虚拟世界里游荡,有天发现了一个讲课的和尚导师,我俩的替身就坐下来,听他讲哲学、讲冥想,竟深深地入迷(我在这篇讲了这个故事:我和他在虚拟的世界“相遇”,在真实的世界“冥想”)。
除了对冥想好奇,和尚导师所传授的哲学观更让我们感动:活在当下、接受自然、宇宙视角、极简生活、给予即得到。
后来,在现实中,我俩亲自去到法兰克福的森林拜访和尚导师,跟随他经历了一场10天的修行。在那次美妙的体验中,我正式学习了冥想的方法。
摄影:安潇
那时我早已度过抑郁期,但偶尔情绪还是会不稳定,会焦虑、低落、烦躁。
回到伦敦以后,我和老R开始了每天10~30分钟的冥想练习。一开始,我难以做到让大脑停止思绪5分钟,但慢慢地,我就能够完全地沉入10分钟、20分钟了。当我达到半小时的寂静和宽广,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在冥想中,我似乎看到了某种无边无际的风景,体验到宇宙般的大爱的胸怀。就像导师说的,最深的冥想联系着宇宙的秘密,那种时空无限的寂静,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虽然我不能够经常进入深度冥想,但即使是10分钟的浅层冥想,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开始能够体会妈妈描述的状态:大脑思绪停止,手脚发热,很快身体就好像不存在了,自己变成了一份自由自在的纯粹意识。
我和老R,青春期时心理上都有过一些阴影,他有丧父之痛,而我体验过抑郁。但我俩都从冥想中获得了心理能量,感觉内心变得强大了,对人对事比以前更平静、宽容和理智。
我的情绪管理能力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质的转变。我的心情更加稳定,不常焦虑或生气了。
冥想还增强了感受力,让我们学会感恩当下、细心体会身边的一花一木、一笑一语。我们明白,只有“当下”才有意义,“过去”和“未来”都只存在于脑海的幻想里。“当下的力量”能够屏蔽很多焦虑。
摄影:安潇
后来我们结婚生子,我带着两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做游戏、写早教书、开公号。经常有人说我天生有耐心,不容易急躁和崩溃。但我心里非常清楚,我的平静绝不是来自先天性格,情绪管理完全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英美的很多高校比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都有“幸福课”,教授冥想、冥想哲学和情绪管理。就像学科一样,“幸福”完全是可以学习的。
在创业公司的高层人士中,也非常流行学习冥想,在不被情绪打扰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才更智慧。
甚至姐妹俩所在的英国私校,也时而有冥想的环节,老师带着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花园漫步的情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主动控制大脑思绪,让自己获得平静和喜悦。
摄影:安潇
现在忙碌的我,做不到像以前那样每天冥想半小时。但我肯定会在动笔写文章前冥想10~20分钟。尤其在我大脑思绪混乱、拖延症爆发的时候,冥想是“拖延情绪”强有力的终结者,它帮助我平静大脑,进入写作的状态。
虽然我和老R不是佛教徒,但我们喜欢在家里摆放佛像。佛陀轻合双眼冥想的样子,总是提醒着我们珍重内心的平和。
冥想可以很简单
虽然我没有资格教冥想,但可以聊聊初学者的入门方法,冥想其实很简单,最容易的学习方式是专注自己的呼吸。
在开始之前,考虑一下每天什么时间可以不受干扰,最好能够定时进行日常练习。抽出10分钟不难,但每天坚持下来不容易。
找到独处的时间,穿上舒服的衣服。可以垂直腿部坐在椅子上、盘腿坐在沙发上、或者跪坐的姿势都可以,背部挺直,闭上眼睛。
来自网络
深呼吸,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吸一点点吸入体内、一点点呼出体外。随着呼吸,打开自己身体每一寸的细微知觉,让感官唤醒:比如微风在皮肤上的感觉、手臂放在腿上的重量、手指尖的热量、胸口的起伏,等等。
尽量长时间地让自己的专注放在呼吸和身体感受上,不要被大脑产生的自动思绪带走。事实上,第一个月是最难的,大多数初学者都是因为感到难以控制思绪,而很快放弃。
但要知道,练习大脑皮层的专注力,就跟练习肌肉一样,它会变得越来越强壮,控制会越来越容易。
如果在冥想中,自己被自动思绪带走,也不用有受挫感,觉察到游走的思绪,轻柔地让它停下,回到静止就好。
来自网络
以我自己的体验,我大概练习到两个月左右,才能做到10分钟的沉入冥想,完全清空大脑里的思绪。但就这10分钟,也是大脑和身体的一次大扫除,睁开眼睛以后会感到极为清爽和舒服。
还有很多初学者会在冥想时睡着,这也没关系。那么就在醒来时,试试看是否还能清醒地冥想5分钟,如果这次做不到,就下一次再来,每次尝试都是“锻炼肌肉”的过程。
能够达到10分钟的绝对寂静时,你就会体验到那种身体消失的感觉,完全地沉入当下。
当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呼吸法之后,也可以尝试自己去创造那个专注的图景焦点。
比如我最常用的是“观湖”,像看一个湖面一般随着呼吸看自己的大脑,一旦思绪从水面冒出来,就温和地把它拉入水下,直到这个湖面平静得毫无涟漪,越来越广阔。
摄影:安潇
妈妈的方法我也常用:想象一束光从头顶照进身体,慢慢照亮头部、脖子、胸口等,一点点地往下走,照亮身体每一个角落,并体会身体每一处的感觉。想到哪里,哪里就会微微发热,这个方法,对治愈身体病痛很有效。
我也听到过导师的描述,最深层的冥想是一个奇妙的境界,会发现“意识”的真相,它极度自由和平静,不被肉体与时空限制,那才是我们最真实的存在,而大脑只是束缚住意识的容器。
不求那样的深度,仅仅是每天10分钟的冥想,就已经非常有益。冥想会把你带进一个美好专注的境界,迅速补充心理能量,是治愈焦虑最有力的工具。
来自网络
冥想书单
一篇文章的字数有限,如果你想学习冥想,还是建议从读书开始,无论是冥想的方法还是冥想哲学,都值得研读。我简单地列出书单,更多书籍介绍在我以前写过的这篇文章里:还在指望购物提升幸福感吗?一分不花、大门不出的幸福法竟是它。
《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当下的力量》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十分钟冥想》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简单冥想术》
冥想,也许是天底下获得幸福感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不需要依赖爱情、财富、成功、美食,仅仅需要一个安静的房间、和一段专注的时间。
愿你我,都能在每天最简单的十分钟里,获得永远幸福的能力。
安潇 2021年3月 于伦敦
前文推送:
正在团
全球知名的学乐原版练习册返团!每本仅需17元,2~7岁书写技能和英文启蒙要用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最近微信改版了,很容易走失,请别忘了“星标”我的公号,这样就能再次遇见你了!
安潇曾是建筑学生和摄影记者,伦敦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后成为英国获奖动画导演,现在是两个可爱混血娃的妈妈。公号专注于游戏式早教、项目式学习,素质教育与学术同行,分享英国育儿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安潇
最简单的幸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