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泽华:​事物演化发展的总规律:定性与不定性规律

于澤華 文字研究 2022-12-31

于澤華:事物演化發展的總規律:定性與不定性規律


我在《世界通用文字的设计》一书第76页中写道:“坚持‘定性与不定性’即‘定不定性’哲学变化总规律,定性即为事物的确定性,不定性就包含在定性之中。所以,这个定性是有生命的、活的、变化的。”这就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活的、变化的”,都是尊循着这个演化发展的总规律的。在书中根据人们对汉字使用的覆盖率,对汉字字种数进行了多级别的划分:国内“236”(千字),国外“123”(千字),将“无限”变为“有限”,将“被动”变为“主动”,做到心中有数。编内编外字是开放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正如上面我们把覆盖率从99%,调整到99.56%,编内字增加了606个汉字,总字数由2394个变为3000个一样。


         


第一章 这个规律我曾到处宣扬过


2008年1月曾给《发现杂志社》发文,申请刊登“我的哲学发现”,并附我的全文“定性与不定性规律”。2011年11月在环球网站上全文发表过。


  


第二章 哲学总规律发现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定不定规律发现的深刻历史背景(2011。11。8、9、10、11日在环球网站上发表以下四篇)


一.定不定规律发现的唯语言论背景


从西方引来了低劣的拼音文字,非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不可,也不知你语言是不是也是工具?语言成了“沾不着”,谁一用到语言就成了语言的了,赶明儿怎么和你打交道?出门看到一棵树,因为树是用语言称呼来着,并且一与一对应,因此大树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了;教授芭蕾舞要用到语言教学,你能说芭蕾舞是表现你语言的吗?芭蕾舞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吗?这也叫科学?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用形式表现形式那是形式主义!是片面性的,那不是科学!然而,至今一些专家学者在此问题上仍陷入深渊而久久不能自拔,都一百多年了,也该醒醒了。汉字创字的理据性,形声字的分类性,汉字超方言跨语系,汉字本身所包涵的文化特性等等,这都是语言赋予的吗?此时,语言是不是也该是汉字的符号了?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心思地为推行汉字拉丁化而找来的廉价借口!

唯语言论是现代语言学僭越和专横的产物,把唯心主义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尊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为其推行唯语言论服务,再加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华大地上大闹天空了。中华文化五千来都是“以汉字为中心”的,识字教学都是“以字为本”的;现在可好,来了个“文化以语言为中心”,语言在全国能通行无阻吗?怎么个中心法?识字教学也学着西方“以词为本”?真是没有的事儿。据国家统计,现代社会用词种数有200多万条,以这么个大数量,怎么个“为本”法?那是因为拼音不以词为单位将一踏糊涂所想出来的用语。为达到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拉丁化目的,执行和贯彻文化语言化,文学口头化,文字拉拼化等一整套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法规。谁维护了传统文化,谁指出汉字是我国唯一沟通和团结的自然纽带,谁提出质疑,轻者批判,重者扣上帽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我们主张文化的多样性,岂能用“大革命”的办法来消灭!由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地自我修复能力,汉字拉丁化百年来的强势和霸权,逐渐显露出败势和分化人民分裂国家的倾向,人民是决不答应的。这不但反映出文字理论上实践上的错误,而且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执行事实求是,贯彻“双百”方针在指导思想上都出了问题。(产权归博主于泽华独有,引用须注明出处)


二.定不定规律发现的残痛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以商品为切入口,从理论上分析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剥削,并上升为阶级论,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都让资本家拿走了。多数对少数,少数显然处于劣势。这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能消除社会生产的这一基本结构方式吗?商品交易能消灭吗?这全是少数人在书斋里的理论推导而已,显然脱离实际与现实无关。然而工人与资本家的合作契约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在,资本家并没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垂死”,都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还在发展,而且还冒出个更不“劳动”的金融寡头,如何解释?根据这种理论,视“剥削”为死敌,必然导向绝对的“公有”为“最高境界”, 国有公有,人民却一无所有。忘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啦。因此,苏联试验了74年,残败;后起的中国也实验了30多年,沉痛,由邓小平采取“软着路” 的方式才给改了过来。为什么要“软着路”?因为在空中浮了30年,没有根基呀!那能发展吗?所有这些都对西方文化中的“五个社会发展形态论”形成了严峻挑战,它们都是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些就连西方发达的国家自己都摒弃不用的所谓理论,到了还未走完发展阶段的东方倒成了宝贝,也就被人为的利用了,人们竟看不出来,真是奇怪到了极点!(产权归博主于泽华独有,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定不定规律是在社会已不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发现的


对社会发展形态我们只看到了社会发展生产方式形式上的消长,一叶遮目,而没有体味到人类生命社会生态到底都有了哪些提高?我不相信那“社会发展五态、六态”!我只承认人民社会生态!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都有了哪些改善?只看形式不管内容!只会照本宣科,不看具体的现实生存状况。到处侵略扩张,大肆掠夺社会财富,滥采乱挖,山林植被破坏,草原退化,资源枯竭,可继续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发展至今社会不是越来越文明了,黑恶势力,横行霸道,坑蒙拐骗,假冒违劣,歪门斜道成大道,社会丑恶现象风行。非自然死亡的人数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难道会比划分出来的“奴隶社会”会更少吗?这样的例子,历史的、现实的,数不胜数,这还用我再列表明示吗!以至于整个人类都麻木了。生态环境更是无法与过去相比,就连吸口气都要另装的了,喝口水有污染,吃口菜有残留,就连粮食也含毒素了;臭氧层破坏,多少种动物灭绝,放射性物质空气稀释得浓度越来越高,恶性疾病频发,细菌猖虐;原子弹数量足以摧毁地球好几遍,还争先恐后的都想自己所拥有,集团的利益醺心,个人的臭名把人类折腾的太残了,人类也快成濒临灭绝的动物了,整个人类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你先进了吗?你是发展了吗?你真文明了吗?整个人类社会的畸形胎!怪臆症!(产权归博主于泽华独有,引用须注明出处)


四.定不定规律是在深刻反省哲学“三大定律”背景下发现的


不但对社会发展认识上具有“强大”地极端片面性,而且还有“三大定律”哲学基础为其保架护行,可以说它对这个越来越不文明的社会立下了汗马之功,都可以得总统贵冠奖了。它既混淆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界限,又分不清楚局部与整体。在片面性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凡事得分、斗、死的思维模式,没完没了的分,也没完没了的斗,紧跟着吃人宴筵会更加红火!不讲条件不谈目的,不管什么都要否定之否定,形成“凡造反就有理”的野兽性,使国家的正常发展被扭曲,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实践的混乱和错误,必然是由错误的或说不完善的理论所指导的,其根儿上就是我们对哲学基本理论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或偏差。以往我们考虑问题,因受西方文化中的极端片面性的思想、理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善于依点或线性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在经过长时间的彷徨,饭不香,夜难眠,思索着人类到底怎么啦?你要到哪里去?难道你真得要自绝灭亡吗?久久深刻反省,在西方社会“革命”件件事事的残痛历史事实挣扎中,在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立体性思维和“合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化精髓之后,终於升华拨云见日。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发现并形成了。这一规律在世界东方中华大地上诞生的,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统一中国,只有东方整体性文化才能拯救濒临绝境的世界!

现在我们国家强调世界要多极,文化要多样化,学习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但我们反对世界霸权和绝对权威,在文化上不进行“大革命”,执行包容兼蓄和“双百”方针。我们提倡真善美,摒弃和反对假恶丑的东西。求真就是讲真诚、求实在,反对假大空,反对失信假义。求真就是讲礼、说理、追求真理,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们认为讲“道”,就是要讲真理,我们坚持“以道生术”的原则,乱用术有背公共道德,“凡事都造反”,就是不讲道理。我国现在执行法制社会,有什么不合理的事可举报,可以新闻监督,自己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可以找组织,亦可走法律,说我现在太贫苦了,我相信总体社会生活状态是在逐步改善之中,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贷款支持创业,总比过去公平多了,国家有扶贫项目,又有贫困救助、捐助等等,国家人民并没有忘了这些人。我们求真还得讲美,讲艺术求得好听好看讲健康,就得讲协调、秩序、要有规矩,社会不能乱作一团,胡画乱奏,遍地枪炮声、打砸抢、痛斥“犯人”声,既不好看又不好听。这样会使国内坏人林立丰起,二来国外入侵霸占,人民的日子会更残。所以要大讲特讲爱国主义,要爱护和保卫我们的家园。总之真善美与我们构建和谐世界创建文明社会是一致的。

正逢我国经济大繁荣,政治大改革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号召要建文化强国的发展新时代,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急需提升理论高度时被发现的。这对总结我们过去的历程,开创今后的新局面意义重大,从思想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今把论文刊登在网络上,盼网友雅正(产权归博主于泽华独有,引用须注明出处)


第三章 这一定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普遍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使人少犯错误(我的重大地哲学发现——定性与不定性规律(2011。11。3)节选)

定性与不定性规律,亦称定性与不定性定律,简称定不定规律。它不是人们常说的哲学三大定律,它是2004年初新发现的最为普遍的基本哲学规律。因为这是自然存在的规律,所以不能称为发明,但至今仍未被人们发现和提出过。这一规律是哲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普遍性规律,因此,这是我们人类思想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一项大发现、大进步、大发展。

人们为什么常犯错误?

因为人们生活生产和交际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不同风俗习惯、志趣爱好,也就是说在文化上出现了差异。这差异集中在对事物的看法、价值取向、处事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的不同。小到一个人,中到一个地区或国家,大到整个世界,这种差别就会越来越大。不是谁说愿意不愿意,事实本来就如此。每个人又不能完全离开集体,一个地区不能离开国家,一个国家又脱离不开整个世界,那怎么办呢?                                               

今天报道“北京精神”昨日发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并对这四个词的内含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我们在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时要采取包容的态度。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是承认这种差别,允许进入到我们文化之中,“有容乃大”,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好的自然发展状大,差一些必然淡化或淘汰。所以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能不博大精深吗?中华文化的发展历来都是尊循“定性与不定性规律”的,在包容中好的扩大或是大发展,差的缩小或慢慢退出,除个别事件外很少有你死我活式的斗争的。你要是违背这一规律办事情处理问题就一定会犯错误,要想少犯或不犯错误,学好用好“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就是一济良方。

文化的包容性是我们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对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外来的一定就好。对“图新鲜”应该要进行科学分析,对我们整体文化有重大影响或说具有破坏力的文化,要坚决加以拒绝和抗争!文化的好坏、优劣是在比较、碰撞、竞争中区分的。如何来衡量它们?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科学标准,人民生态环境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汉字从产生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在形成中华文明方面,在维系各大方言以及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世界上仅存活下来的理据性文字。与其它文字相比,汉字存活的历史最为长久,使用的人口最多,历史文化典籍最为丰富。汉字是文字的正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自毁长城呢?

和其它文字相比,汉字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是在优点和优势中产生的。但是,因在欧洲中心论思想影响之下,百年来形成了否定中华文化、废除汉字的一股强大地洪流。可是至今汉字仍然为中国广大人民服务着,并越来越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记载这一文化的汉字之可贵,我们要立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关键。我们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汉字又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汉字不能废除,实际上也废除不了。它既具有文字理论的基础,又有文化基础,更有它存在的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就是定性与不定性规律。承认了这一规律,也就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承认了汉字存在的重要价值,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好东西给丢掉呢?为什么中国人自毁长城呢?犯了天大的错误,就是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第二节【原创】正确运用“哲学三大定律”


“哲学三大定律”是在“定性与不定性总规律”指导下的具体地应用问题,它不是任何事都"一条道走到黑",应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整体性的科学思维,对具体的事物实事求是的分析,洽如其份地处置。

“哲学三大定律”好似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使用得不好就不具备普遍性,这只有在事物“定性与不定性总规律”指导下,才有可能正确的全面的使用这些定律。


⑴.对立统一律,我更多的把它当成方法论,是“定性与不定性规律”世界观中具体使用在“对立统一律”中,更多地显示一种方法、策略问题。如:你想“对立统一”,我们想法不和你“对立统一”,就可逃避、淡化、切断联系等。对于个体来讲也是有效的。在文化大革中,虽然高喊“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然而仍存在很多逃离派、中间分子,并不绝对的区分为当时所想象的那个“革命与反革命”。

我们怎么使用这一“定律”呢?根据事物本身的“定性与不定性”具体性质,选择性联系,在运动中控制分与合,既有不同的对立法,又有不同的统一情况。这在现实中实例太多了,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模式,可以有:无限奉献、相互协作、合作共赢、和平共处、对立相持、此消彼长、自然盛衰、激烈斗争、你争我夺、局部战争等等形式,怎能会只有“你死我活”的一种方式呢?比如我们在如何对待一种极端思想的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上当,切断与之联系,你向谁“对立统一”去?这不是这一“定律”有什么缺陷,而是有时更多地是一种方法论的认识问题。

特别是人们主动行为改变物质存在的形态比比皆是。如植物生长和种子两种形态,可以让其种子发芽生长,亦可把其吃掉。人类已改变了地球上很多物质存在形式,早已是“人化了的地球”。这个对立统一定律更多地被人类化的定律,所以说更具方法论观点。别把什么都孤立地看成是世界观问题,它们是相对而言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

⑵.量变质变律

这一定律对于世界观来讲,对于“定性与不定性规律”世界观来说,更是方法论的问题了。

量变、质变只是-种事物现象,连起来说:量变到达一定数量之后可以引起质量(比如说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说一定要这样变化,更没有说任何事物都要进行“量质互换”的转化。现代一些哲学著作,都在强调这一转化为其服务,甚至把这一定律简单的专称“量质互换规律”。

这条定律是说:事物的变化要掌握一定的“度”,要中庸不偏极,要适度,以满足人们所需要的状况。如人们要善待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坚持科学发展等,更多的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有度,对人中庸,对待自然要适度,不要偏激,不要超出限度,不要超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⑶.否定之否定律

这更是一条方法论方面的论题。你能不间断地永远处于否定之否定下去吗?一件肯定的东西都没有?!这和“斗争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口号如出一辙,特别有人把这一条“规律”当成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这就大有被人所利用的危险。第一,必须要有正确的目的性;第二,必须要有选择性,是否科学可持续,不能什么事情都否定之否定?永无休止地否定下去;第三,必须考察你这个“之否定”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与我们的目的性有何关系?是否一致?

在使用这条定律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不要挑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人的否定,在和平建设时期,那种消灭、特别是不间断地斗倒斗臭5%的策略是要不得的。


第三节 “定不定性”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定性与不定性”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球网上2011。11。5日发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告诉我们,物质的存在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会是单种、少样的哪?虽然这是哲学中一个帶有根本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以目前所拥有的哲学知识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

实际上世界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着“定性与不定性”规律。一个事物的定性,就是这个事物本质的决定性,不定性就是在这个事物决定性中孕育着不定性的东西。这个不定性并不总是,或是并不在意否定本事物的决定性,而是在所提供的条件下孕育和成长。不定性的东西所形成的新的定性,在一般情况下与原事物的定性并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性,更不是对原事物的否定性,更多情况是共存共荣,自然消长。正如树木成林,动物成群,生物百态,文艺百花绽放,国家林立,人类共处于地球上一样。一个物种的定性演化出新物种的新的定性,一般情况也不是以消灭原物种为代价的,你想想,这样发展下去,世界能是少样而不会是多种多祥的吗?这就是对世界多样性原由的正确地回答。

“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又叫“定性不定性”规律、“定不定性”规律,或简称“定不定”规律。“定不定”规律,并不是不定性规律,事物的定性的东西确实存在着,是见得到摸得着的,但是在定性中确实存在着不定性的因素。不定性的孕育、成长,最后形成新的定性,新事物是在原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定性并不总是与原来的定性构成严重的对立性、激烈地斗争性,也不总是原事物经量变消亡了而质变为另一个新事物,更不是对原定性的否定性。人们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会产生很多错觉?以至被人驱使呢?这是因为一些人把过程说成了结果,把个别当成了整体,把表面看成了实质。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人为的凭空或绝对化的一种说法而已,因此,这样的所谓哲学也就为某些人服务了,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果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人们常说的“哲学三大定律”,是从西方文化中引进的,无论是内容含义,还是从表面用词上,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上,都有欠缺不良之处,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不相融合。“定性与不定性”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的普遍规律,是事物普遍联系性因果的体现,是立体性全局性整体性思维,它与哲学三大定律单向思维不同。对立统一定律,应是讲: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决事物间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问题。可是现实情况教育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性,造成凡事就得斗,不斗就成其不了事物。量变质变定律,应是说:凡事得有一个度,应在一定的度下从事我们的工作,超过了限度,量变化就会引起质量的改变。但是实际情况教育我们是把量变质变定律改成为量质互变定律,一味强调的是最后要努力达到质的变化,把在一定度下工作的多数情况抛到了脑后。否定之否定更是不间断地否定的思想,不讲条件,没有目的地不断地否定之否定,有嫌跌落到循还论、分裂主义的泥坑之中,在他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一丝肯定的东西,一切行为只不过是一种过场而已,“目的是没有的,斗争就是一切”是这一“定律”唯一信条。否定与发展不能同视而语,不是所有的否定都具有发展进步的意义。以往对三大定律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全的,是一种线性思维,因此也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强调一个侧面,特别是非本质的一面,来反对、否定另一个侧面,特别是本质的一面,那就更不应该了。他把活生生的事物简单化,功利化,一切为自己假定的目标服务。

我们应分清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思想与方法、道与术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后者反映、体现前者,应是后者为前者服务的,反过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能强调它们的一致性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倘若两者都出现了问题,就证明内容偏离、目的不纯、思想片面、道不正。不能把“三大定律”完全变成为手段、方法来挑战我们的思想和道,这样它就是与“定性与不定性”规律有不相融合之处。因此“定性与不定性”规律与目前的三大定律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全面与片面、点线思维与面性立体性思维、正确与错误的关系。(2008.1.19) 

二.“定不定性”规律是科学发展观  (在球网上2011。11。6日发表)


“定不定性”规律说明了世界为什么会是多样性的,为什么世界绝不会是少样的,更不会是独样的。因此,他必然承认和坚持事物的多样性观点,允许和容忍差别的存在,具有平和及民主的思想,这就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和思想意识方面的保证。与那种群体纯之又纯,凡事孤又独的作法相悖,与专横僭越、称雄独霸是不相容的。

世界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包含在其中,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性。我们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在诸多事物的广泛联系中才能做到区别它们、了解它们、认识它们;必须要了解此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作用、各自的地位,以及各自的消长等情况,特别是要抓住影晌事物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那种只抓住一事,就采取分!分!!分!!!不管是什么?马上就斗斗斗、批批批的办法是认识不了这个事物的,因为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对一辆汽车,你可以分析的很透,可把整体车分的很细:可分析到几大系统,有多少部件,一直分解到一个个小零件。但是,你若不与路况、人文、社会相联系,你就不会了解汽车的作用、使用状况、交通事故、寿命等问题。

“定不定性”规律,是在坚持事物的多样性的前提下,是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处理和解决问题,既考虑此方,又要考虑到彼方,不能事事由着性子来,一切以我为中心,那是不公平,也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提倡换位思考、逆向思维?俗话说:爱护别人等于爱护了自己。因此,克服了片面性,避免了极性、纯理性思维,反对恐怖冒险、折腾分裂,摒弃总是你死我活的模式,贯彻和执行实事求是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人为本,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现在抛掉了凡事就得斗的哲学,最时尚的词语如“合作”“双赢”,是既有动力又有了发展。

世上最大的关系莫过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了。东方人两三千年以来一直主张“天人合一”,坚持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正如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一书中所说:“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1版 第55页)。人都要善待自然,都要和大自然交朋友,更何况在人与人之间,在人对事之间的态度呢?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反对那种凡物得分、凡事得斗、凡人皆批的思维惯式,还说不这样就没有积极性、没有动力,社会就不能发展?季老在评价东西方文化时说:“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需求,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 曾几何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第55页、第56页)。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呀?季老斩钉截铁地说:“这些东西非同西方文化挂上钩不行。”,并呼“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第56页、第28页)。这又是多么的使人幡然省悟呀?(2008.1.19)

三.“定不定性”规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在球网上2011。11。7日发表)


要用根本性的“定性与不定性”普遍规律,对三大哲学定律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和说明,这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哲学三大定律的片面理解,定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直接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对立统一定律,讲的是凡事就得对立?有联系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世界上万事万物全得斗倒斗臭,最后非要斗出个独苗来!这全是纯理性极性思维的必然结果,你还讲什么统一?这只不过是个策略性的托词罢了。请问?父子有关系有差别,怎么个对立法?夫妻之间有关系有差别,又怎么个对立法?人民间有关系有差别,又要怎么个对立法?民族间有关系有差别,又能怎么个对立法?国家之间有关系、有差别、有矛盾,你说说是怎么个对立法吧?明明白白地说明思想上有问题,也反映在用词上不当吗。“定不定性”规律告诉我们,多样世界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性,看待事物要在事物的普遍的联系中去了解、去认识,全面整体性地去了解去认识,克服点线性思维,要避免犯片面性错误,对立统一定律,实际上就是要在基本规律指导下,要我们正确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性与同一性问题。不但有:共处、相融、差别、相持、对立、矛盾、斗争、你死我活等;而且还有:共存、互助、互利、合作、共赢、共荣、相依为命等。这些只不过反映出的事物间不同程度的关系和状态而已,我们只提正确处理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关系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罢了,怎能说只有斗爭这样一种模式呢?还辩称只有这样才会有积极性呢?只有斗才会有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呢?我们要对症下药,一种药方是治不了百病的。我们不能以片盖全,走极端,也不要人为的去创造什么规律,有意扩大而去激化关系,最后来个渔翁得利。


质量互变定律,讲的是量变就是为了质变,尽快实现质的变化为唯一目的,这又是一种纯理论的极性思维,编造和强迫人们只有一条道可走的线条性非得质变的模式。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了,要求室内温度摄氐24度,相对湿度百分之60,请问人们需要它质变吗?夫妻关系不好,不好的因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关系破裂,难道就是为了质变化吗?环境的污染,程度严重了人们将无法生活下去,你能说就是为了达到质变化,使人们没法生活下去吗?这又是一些人曲解了这一定律,为其服务而已。我们要以人为本,人民最大,以满足人民逐步扩大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怎能会都一个样子呢?量变、质变,量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只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现象事实,我们只提根据需要适度掌握运用好这一定律,不能用质量互换规律的说法来替代它,更不能拿它做为推动质变化的独用理论和唯一工具,这样做是对这一理论的亵渎。

否定之否定定律,讲的是不间断的否定,好似是不断的发展学说,由于没有前提和根基,恐怕这更是一种纯理论的极性思维。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肯定的东西都没有,那活着还有什么劲儿?父母都不肯定?亲戚不肯定,朋友不肯定,领导不肯定,同事也不肯定,妻子孩子都不肯定;祖国不肯定?人民也不肯定?一切一切都没有肯定的东西,只是否定之否定,一直否定下去,求得一个不间断的所谓发展之身?这是个多么的极端主义的信徒,冒险主义和分裂主义必然与之同行。任何人都有父母,不能取了喜妇儿就忘了娘,也不能当了爸爸就没了父母。你是孩子的父亲,你又是你父母的孩子,不能“否定之否定”就不认账了,不能没爹没妈,忘了祖宗吧?不能把继承性从辞典里给抠出去吧?你再有能耐也超不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是没爹没妈的,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但是得带上个紧箍咒,咒语由唐僧掌控,不然就要出乱子。“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其本身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事物普遍联系中正确处理各自的关系,运用好量变质变定律,求得事物的科学发展,这就是“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在一定具体普遍联系范围内,推动整体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定不定性”规律克服了好走极端和片面性,理顺了与哲学三大定律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哲学中根本规律性的问题和所谓的内部的发展动力问题。

哲学是什么?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的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事物广泛联系中的普遍关系的学问,“定不定性”规律正是这一普遍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在普遍关系中研究事物,其实这就是在运用哲学,“定性与不定性”规律就是研究普遍关系的学说,我国古代早就有研究这方面的丰硕成果。所以我们说这一规律是最基本的,是最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也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哲学三大定律是在这一规律指导之下,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律,它们分别是在如何对待关系性方面,运动变化性方面和科学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科学正确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三大定律,避免了极性思维和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可以说:“定性与不定性”规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2008.1.19)


第四节 “定性与不不定性”哲学变化总规律的再认识


一、这是宇宙生命运行的总规则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种东西,即定性的东西与不定性的东西,不定性的东西就包含在定性东西之中,实际上他们是同一个事物。如果光有定性而没有不定性,事物就会永远不变,世界永远是死寂不动的,而宇宙世界确实不是这样的;有了不定性,事物就活了,有生命了,有了变化、演化和发展了。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是例外,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事物是死的不变的。有生命活的事物,天然的具有三大必然特性:变动性、演化性和传承性。变动性是事物的基本特性,是生命体的是基本的体现;演化性是事物变化的指向性、演进性,任何事物的变动性都不是胡乱变化的,都是有规矩的,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都是按照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走的;传承性是说这个有生命活的事物都具有遗传性、繁殖性,不管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都会有传宗接代的,不然这个有生命活的事物就会因此而断代,而最终灭绝。根据事物普遍联系性原则,世界上事物分大小和层级的,大大小小的事物和高高低低层次的事物,纷紜复杂,异彩纷呈,最后都同一、统一为整个宇宙之中了。所谓的“哲学三大定律”,不具备普遍性原理,他只具有各个专业科学的性质,特别是“否定之否定”他是毫无意义的循环论,都不具备科学性,只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踢出“哲学规律”之中。“矛盾律”他属于战争论,不具备普遍性意义,在和平时期更多的要讲合作共赢,不是矛与盾的关系。男女两人搞对象要讲友谊友爱,要讲相互谁也离不开谁,你若讲矛与盾的对立关系,十对就会有九对多搞不成,说你神经有毛病,即使有一个也是在考虑之中。还有那个“量质互变”同样不具普遍性,数量的变化可引起质量的变化,告诉人们有这样一种现象,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使它达到质的变化。比如环境汚染,通过人们的干予,要使环境得到改善而不是使它越来越遭糕,达到使人无法生存下去的质变。


二、必须承认事物多样性原则


事物为什么是多样性的呢?就是因为事物是活的、变化的,最基础的变化是他的传承性,传承性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只有此他才能把这种活性保持下去。繁延性、多样性是这一规律的必然结果。所以才会有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结论。混沌出阴阳,属于有性繁殖,只是事物多样性的一种繁殖方式,还应有裂殖、芽殖、无性孢子、营养生殖、克隆等无性繁殖的方式,事物的多样不但体现在时间上的延续性,还体现在空间上的扩展性,事物的多样性是定性与不定性规律的最好诠释。事物的多样性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前提和条件,若事物是独样的,联系性就不会发生,宇宙就成了死的世界,没有任何活力的世界。可是真实的世界绝不是这样的,他是千变万化、异彩纷纭、多种多样、变化永不停息的世界。


三、整体性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其存在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先有物质而后才会有精神,精神是在物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可有一定的反作用。思想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正确思想就是对世界事物及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是事物多样性存在的必然反映,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多样性是在联系中相区分和鉴别中产生的。事物的联系性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天然的联系性是绝对的,人为的联系性是相对的;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相对的。客观世界是事物多样性与普遍联系性的统一,这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总规律,总定律,它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是什么?”,这是与“定性与不定性”规律相一致的,不定性的世界就包含在这个具体的世界之中,所以事物的整体性也是这一规律的本义。这是人类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反作用的第一大体现,人类在发展中最最困绕人们思想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是,世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定性与不定性”是哲学变化总规律,又是哲学总规则,又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事物天然的联系性因具有普遍性意义,必然的就形成事物的统一性,最终形成事物的整体性的观念,事物的整体性就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这也是人们认识论方面的一大进步。“定性与不定性”哲学变化总规律正好说明和解释了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是多样性的世界,并且是普遍联系性的多样性的世界,而且还是统一的整体性的世界。这与下面一些论述经典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是群经之首,万经之源。老子也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说“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就是易经,------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宻码的一部宝典”,他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突然发现,世界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北宋理学大师张载说了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实际上正在践行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说:“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015年他曾说过:“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提出文化自信时,对文化自信加入特别的阐释,说“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超鏈接↓↓↓

于泽华:解决汉字笔顺大问题

于泽华:日本为什么不废除汉字?


于泽华:论理据性的汉字


于泽华:书面是文字形式,“书面语”是伪概念


于泽华:中国“语言学”帝国的建立

 

于泽华:汉字拉丁化、罗马化、拼音化不适宜中国


于泽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称为“冠毒-19”


于泽华:关于“北京语言大学”命名问题


于澤華: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對中國文化的戕害


于澤華:保護中華姓氏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傳統


于澤華:評史有爲《感受中國語言學七十年》


于泽华:怀念袁晓园先生


于泽华:“语文”课程名称之改革


于泽华:搞语言学的不能带这个头


于泽华:对《語言的符號本質究竟是什麽?》的学习和质疑


于泽华:伟大的文字宪章——《字義疏舉》


于泽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立人立族立国之根本


于泽华:我所见到的胡双宝老师


于泽华:思想反映形式模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