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2020年第4期、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1.地方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作者:朱璇;黄大熹(湖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地方党内法规实施之后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地方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机制的核心要义,是提升地方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力推手。为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解决制度供给不足及实践层面的短板问题,应基于立法后评估的基本理论,遵循凸显党内法规特质、融入地方元素、以效果评价为主的设计逻辑,围绕“文本—行动—观念”的基本框架,建构一个由法理标准、价值标准、规范标准、实践标准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44项三级指标组成的地方党内法规实施之后的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地方党内法规;评估指标体系;法理标准;价值标准;规范标准;实践标准
【法制建设】
2.《民法典》之“信用”的规范性分析
作者:李晓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信用”纳入《民法典》回应了消费经济时代民事主体的权利要求。《民法典》信用规范适用主体、调适利益的规定,既回避了“信用权”“入典”论证不清的诸多问题,又弥补了自然人“信用”权益保护的立法空白,显示出高超的立法水平;在面对涉信“社会评价”“开放式”的“事实结构”时,运用《民法典》内在体系的自洽系统,能够对“信用”规范内涵进行价值填补与规则指引;对“信用”主体权利救济及责任承担的规范性效力,能够实现对民事主体信用利益的全面保护。
关键词:《民法典》;信用;信用利益;规范性约束
3.我国行政法典编纂的重要历程与新思路新展望
作者:罗冠男(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
内容提要: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开始,我国行政法典的编纂经过了片断式立法阶段、程序法先行阶段以及遭遇程序法法典化瓶颈的历程,目前学界对行政法典编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和呼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片断式立法是在尚未搭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时期实用主义的选择;而伴随着新“六法体系”的提出和政治上的推动力,却由于国家的法治实践经验不足,学界的理论准备亦有限,法典化的初次尝试受挫,但是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的智慧,走出了程序法先行的独特路径;行政法法典化的瓶颈则出现在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尚不充分的情境下,即使政治力量也不能强行推进。行政法学界在法典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准备和实际推动作用。从我国行政法编纂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行政法的法典化需要政治力量的重视和推动、国家法治实践的需求和经验积累、学界的理论准备,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目前,学界提出了行政法法典编纂的新思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当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行政法典编纂之梦就可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法典编纂;行政法典;行政程序法;行政法总则
4.刑事司法中的“翻供恐惧症”及其破解——以被告人阅卷权为切入的分析
作者:白冰(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对被告人阅卷权的争论中,实务人士担忧被告人翻供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翻供恐惧症”在刑事司法中有普遍的现实表现:竭力寻求限制翻供发生的对策,赋予翻供畸高的代价,有意忽视翻供对案件审理的价值。“翻供恐惧症”的原因主要包括:供述自愿性难以保障,口供中心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庭审缺乏实质性内容。破解“翻供恐惧症”,应当确立尊重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决定翻供与否的观念;充分发挥被告人权利保障制度应对翻供的作用;提升刑事侦查水平,摆脱对口供的片面依赖;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削弱被告人翻供的消极后果。
关键词:翻供;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辩护权
(CSSCI/北大中文核心)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研究专题】
1.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嬗变与法律制度的完善
作者:靳高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内容提要:有组织犯罪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从近代中国开始我国有组织犯罪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以及再生的嬗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黑恶势力为代表的有组织犯罪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发展势头凶猛,严重危害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我国已建立了基本的打击与预防有组织犯罪法律制度,但是还很不系统、不完整和不健全,远远不能满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长效治理有组织犯罪的需要。当前我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以贯彻《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为契机,借鉴国内外立法的经验,通过制定专门的单行法律——《反有组织犯罪法》,完善打击与预防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制度,确立扫黑除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反有组织犯罪法》应坚持系统、科学、规范的原则,分别从法律术语、有组织犯罪集团及行为特征、体制机制和程序措施、预防手段、国际合作等方面健全我国打击与预防有组织犯罪法律制度。
关键词: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反有组织犯罪法》
2.“套路贷”司法犯罪化:政策背景、适用难题与治理对策
作者:叶良芳(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内容提要:“套路贷”入刑,是一种司法犯罪化,其法理根据在于这种行为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侵犯公民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在办理“套路贷”案件中,存在“套路贷”的构成要件、具体罪名、犯罪形态、共犯认定、财产处置等诸多适用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对于“套路贷”违法犯罪的治理,应当采取协同共治的一体化治理策略。
关键词:套路贷;司法犯罪化;民间借贷;诈骗罪
3.扫黑除恶之政策优化与方式提升
作者:于阳(天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当前惩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面临严峻形势,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出犯罪活动日趋隐蔽化、犯罪手段日益“合法化”和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鲜明特点,客观上促成由“打黑除恶”向扫黑除恶的理性抉择与现实嬗变。扫黑除恶之政策优化体现为坚持法治思维、灵活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厘清涉黑涉恶主体与行为的法律界限等三个层面。扫黑除恶之方式提升需要实现有别于“打黑除恶”的刑事政策转向,具体包括:始终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要做到扫黑“零容忍”,又要实现程序的正当控制;着力实现刚性刑事政策与社会力量运用的统一,实现“专治”与“共治”的有益组合;推进反腐败工作走向纵深化,逐步实现扫黑除恶与反腐败工作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扫黑除恶;涉黑涉恶犯罪;政治“保护伞”;法治思维
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能省的钱要省,能挣的要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通知:全面排查近五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