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要目

法研在线 2023-03-25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要目及重点选题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要目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要目

来源: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专题研讨



1.“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分析——以构建与应用为视角


作者:王彬(河南警察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主要内容:“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是一个系统,其构建与应用需要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的支撑,且必须从我国警务工作实际出发,以大数据为引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加以构建与应用,该机制在警务工作中应用广泛,但该机制在构建与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因此,必须加大对该机制构建与应用的理论研究,为该机制的实践构建与应用提供理论引领与参考。


关键词:情指勤舆;“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智能化大数据实战平台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智慧警务城市犯罪防控体系研究”(2019BFX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后真相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发机制与治理路径


作者:崔维维(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后真相时代,真相被情感遮蔽。社交媒体成为舆论发生的重要平台与场域,涉警网络舆情呈现出“去中心化”、情感化、话语表达的个性化等特征,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发机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涉警突发事件是涉警网络舆情的核心因素、社交媒体成为涉警网络舆情发生的重要平台、公安机关负面形象形成网民认知的首因效应。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消解社交媒体空间警察话语权、引发群体性事件、最终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后真相为公安机关治理网络舆情带来机遇与挑战,公安机关应建立多元化治理主体参与机制、依托“智慧警务”建设涉警网络舆情精准化治理机制、通过社交媒体树立公安机关立体化形象、建立涉警网络舆情情感治理机制等以创新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


关键词:“后真相”;涉警网络舆情;社交媒体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公众短视频的情感触发机制及其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20YJA710006);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情绪表达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研究”(2022-JCZD-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安全研究



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塑造国家安全”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王林(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其中塑造国家安全是更高层次的维护国家安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之际,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探寻塑造国家安全的理论内涵以及实现路径意义重大。塑造国家安全的理念被党中央提出、阐释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理论成长和实践验证的过程。塑造国家安全是主动地塑造国家安全,是更高层次塑造国家安全,是更具前瞻性塑造国家安全。塑造国家安全需要在理念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道路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战略上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在基础上提供情报科技等具体制度支撑、在方法论上坚持系统思维、在学科上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在意识上培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塑造国家安全;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研究”(2022E01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2022ND0351);西北政法大学义乌研究院课题“防范个人极端暴力行为的义乌经验研究”(YW2022-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论“智慧警务”工程建设中的数据安全治理


作者:肖君拥(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科技法律风险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雪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智能科技法律风险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

主要内容:数智化时代“智慧警务”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使得警务数据安全风险、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遽增。从我国智慧警务建设的现状来看,存在数据不统一、数据不可控、信息不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实践痛点。建设打造以数据流为引领的“智慧警务”“数据公安”工程的同时,应探索科学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警务数据安全管理与保障体系。智慧警务数据安全治理应基于数据安全保障与个人信息权利保护。公安机关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对警务数据的精细化安全治理。公安机关应当加强警务数据治理组织设计,建立统筹融合的数据安全治理模式;加大警务数据安全治理经费投入,建立泛在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推进需求导向型数据管理,建立警务数据的分类分级制度。


关键词:智慧警务;数据安全;数据治理;个人信息保护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统筹发展与安全视阈中的公民安全权保障研究”(21JJD820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5.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的三重保护规制


作者:梁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数据法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数据法学》编辑部编辑助理)

主要内容:随着未成年网民规模扩大,其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成为焦点。我国将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分为家庭、网络和公权力保护,但家庭保护中的监护人同意遭受质疑,网络保护中的主要责任主体缺位,公权力保护中的救济规则构建存有缺陷,使三重保护出现漏洞,危害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通过“替代决定”模式修正,从而明确履行网络安保义务,规制公权力保护救济,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信息权益保护,实现三重保护衔接,在尊重未成年人个人意志的基础上构建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关键词: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网络信息权益保护;信息披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研究”(21&ZD193)阶段性研究成果。


犯罪学视点



6.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与对策


作者:连春亮(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

主要内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将行政执法权、行政管理权与行刑权混同,导致监督管理措施“刑罚化”;以用警不畅、“执法需要”为借口,自行组建所谓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导致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警务化”;要求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和“无盲点”,片面追求“工作要求的过程精致主义”,导致社区矫正管理过程的“精致化”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正确认知社区矫正的法律定位,树立社区矫正工作新理念,破除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威权观念和惩罚观念,明晰监督管理的边界,贯彻落实监督管理的适度性原则,明确社区矫正的核心任务,克服教育管理中的教条主义,制定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化解社会排斥因素,营造宽容性的社区文化氛围。


关键词:监督管理“刑罚化”;队伍建设“警务化”;管理过程“精致化”;社会融入“排斥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区矫正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社区矫正管理研究”(SQJZ2021—01)的中期研究成果。




7.我国毒品犯罪社会治理范式的反思与前瞻——以272份裁判文书为实证样本


作者:李涛(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赵慧洁(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2021级侦查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毒品犯罪是当下世界范围内的一大社会治理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毒品犯罪也呈现出犯罪群体以中青年为主、网络交易形式突出、涉毒人员改造回归难等新特点。毒品治理或可尝试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排查和管理,借鉴社会学运动式治理概念,加强与长效治理模式的有效衔接,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层面的网格化治理。


关键词:毒品犯罪治理;网络毒品犯罪;技术监测治理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与实施措施研究”(20&ZD190);2017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机制研究”(17SK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8.文化心理学视域下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作者:杨丽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洪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博士后)张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在现行青少年犯罪立法对犯罪预防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发端于文化心理学的自我构念理论为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影响机制在于,我国青少年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形成的互依型自我构念倾向,能够调节青少年心理结构的不同成分,进而影响犯罪产生的可能性。在这一视角下进行预防,包括对国外预防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在立法上重视对越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细化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预防对策;吸收自我构念研究成果,推行有针对性的亲职教育等。


关键词:集体主义;自我构念;青少年犯罪




域外警务(学术主持人:邱格屏)



9.童年创伤与卷入司法活动之间的关系检视


作者:费伦·韦瑞克(博士,美国司法学会科研、评估和技术办公室主管,社会科学分析师)卡迪·阿特金森(美国司法学会助理,霍华德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爽,译,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因接触暴力而造成的童年创伤会对个体心理乃至生理健康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青少年违法乃至成年后的犯罪、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抑郁和慢性病都与童年创伤有关。本文研究了青少年从接触暴力到卷入司法活动的路径,描述了创伤如何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延续到成年早期,追踪了在惩教收容机构、儿童福利系统以及其他情况(如贫困和性别认同)下接触暴力的后果,检视了接触暴力与卷入少年法庭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降低那些有创伤史的人以后犯罪的可能性的保护因素,并评估了创伤知情治疗项目的有效性。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表明,很多卷入司法活动的青少年都有既往和持续性创伤史。


关键词:美国司法学会;犯罪原因;童年创伤;少年司法系统




刑事法学



10.刑事诉讼法立法模式选择


作者:曾粤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主要内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在大陆法系正式的法律层面,不外乎法典、法典与分散式立法相结合、分散式立法三种。只要存在分散式立法,法典就很难成立。监察法呈现出与刑事诉讼法相对独立的状况,实际上属于分散立法,缺乏被整合编纂而形成刑事诉讼法典的可能。若能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改造为现代法治文化,培植出平等、自由等价值基因,则无论采用哪种立法模式,都能彰显程序法的存在价值。立法模式问题,不过是“一张皮”,实质的要害在于“那口气”。讨论中国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宜突破制定法意识,承认司法解释与判例法都是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立法模式;司法解释;判例法




11.对我国量刑情节传统分类之质疑


作者:陆诗忠(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主要内容:量刑情节的科学分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然而,学界对量刑情节所进行的分类,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国刑法中既不存在反映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量刑情节,也不存在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量刑情节,只存在体现刑事政策的量刑情节。从刑法教义学角度来看,酌定量刑情节、罪前量刑情节、罪后量刑情节都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量刑情节;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刑事政策




12.污染环境罪的入罪标准研究——围绕2016年《解释》展开


作者:王振华(湘潭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肖宇涵(湘潭大学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污染环境罪经《刑法修正案(八)》与《刑法修正案(十一)》两次修正后,立法观念已经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环境本位主义,呈现出侧重预防的前置规制发展趋势,2016年《解释》的出台也为该罪入罪标准的明晰化提供了有力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污染环境罪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入罪条款适用差异大、条文字义表达模糊、保护法益多元化等司法困境。出现司法适用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污染环境罪客观构成要件之一的“严重污染环境”内涵模糊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过度适用。为实现污染环境行为的科学合理入罪,应当以刑法理念的适正为前提,综合适用厘清入罪标准的构成要素、调整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以及充分利用相关配套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污染环境罪;司法解释;入罪标准;科学化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风险社会背景下污染环境行为的入罪边界研究”(20C1752)的最终成果。




13.袭警罪之教义学阐释


作者:马松建(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崔雪岩(郑州大学法学院2020级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暴力袭警行为单独成罪,巩固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实现了刑法的规制功能。准确理解、妥当适用袭警罪的首要出发点在于本罪法益的教义学证成。为秉持刑法谦抑性、保证刑法公信力,必须维系袭警罪保护法益与自由保障的动态平衡。刑法教义学以保护警察正常执法权益为正当化基础,将袭警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作为逻辑起点,对法律条款中的不确定概念进行深入阐释。本罪暴力袭击的内涵采狭义暴力说,需从实质意义上明确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判断标准,对配合警察执法的辅警作警察身份的同质化考量,运用具体危险犯认定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加重情节。通过严格规范袭警罪的司法适用,避免罪名认定的不当扩张,最终实现袭警罪之立法目的。


关键词:袭警罪;警察职务行为;暴力袭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刑事侦查与治安研究



14.论网络传销案件之“五步聚焦”侦查技战法


作者:李赪(河南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法学博士)

主要内容:网络传销犯罪日趋智能化和职业化,侦查人员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通过不断提炼和创新实战技法,铸造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利剑。“五步聚焦”侦查技战法以“信息化建设、数据化实战”为指导理念,通过虚实结合聚焦犯罪公司、静动收益聚焦运作模式、平台数据聚焦人员规模、关联账户聚焦资金流向、塔形结构聚焦组织架构之“五步聚焦”有效查明传销犯罪事实,精准打击网络传销犯罪行为,以网络传销案件证据体系保障侦查的实效性和法律性。


关键词:网络传销案件;经济犯罪侦查;侦查技战法;大数据侦查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重点项目“基于APP的网络组织卖淫案件新特点及其侦查路径研究”(2021TJJBKY006);2020年河南警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侦专业经济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Y2020015);河南警察学院培育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食药环犯罪与侦查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对策研究”(2022BFX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5.社交媒体时代警民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孟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级非定向警务硕士研究生)李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内容:社交媒体时代警民关系已经延伸至网络虚拟世界,探究在互联网空间中公众对警察信任的影响因素,对于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网络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社会互动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构建影响者作用研究框架,分析影响警民网络信任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公安机关发布的信息中所体现的专业性和吸引力对警民网络信任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警民网络信任的产生是通过准社会互动而形成的有层次的内化过程,公安机关的印象管理对这一过程也起到调节作用。综合研究结果,建议公安机关在社交媒体中坚定政治引领作用,构建警民互动平台,创新网络话语资源,增强警民网络信任。


关键词:警民网络信任;网络话语权;准社会互动;印象管理




16.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研究


作者:申可(河南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

主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公安队伍的重要预备力量,其公共服务动机是他们自觉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心理动力,而职业认同是公共服务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390份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总体情况良好,但职业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相对欠缺;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男生的职业认同情况优于女生,且男女的职业认同在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路径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提示公安院校应着力改善教育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公共服务动机


基金项目:河南警察学院青年项目“基层民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关系型工作特征模型”(HNJY-2021-QN-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突然宣布!
真绝了!
应届毕业生可享受一次免费查重机会!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2023年度公开招聘面试公告,1000人
103所高校已加入,快@你们学校校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
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职务犯罪研究基地
河南省202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核减取消职位公告:公检法监狱为主!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突破20000人大关!清华大学正式官宣:在读博士突破20000人大关,2022年共录取4709名博士研究生!
荒谬!高校院长在Nature论文一作位置P上自己名字,还写到简历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参加综合考核考生名单公示
吉林农业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山东省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扩招11.36%!突破4000人大关!
黑龙江省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扩招10.09%!
河南省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扩招11%!
河北省地区高校博士研究生扩招9.95%!全国各地陆续公布开学时间,重要提醒→
2022年度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延考省(区、市)考区客观题考试模拟答题系统即将上线
最高法答复加大发挥案例指导作用的建议
最高法答复对金融机构适用表见代理作出特别规定的建议
《江苏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公布,4月1日起施行
新建本科,即将交付!
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原主任王宗成,被“双开”
2022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公布!多所高校入选一处级女干部的自述:还原最真实的公务员生活,和潜规则无关
公开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引争议,北京市社心联回应
中央纪委原副书记王德瑛同志(正部长级)逝世
胡晶波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1972年生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卞度宏教授
河南濮阳:极个别问题,限6万内
沉痛悼念卢乐珍教授
深切缅怀周玉英教授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附:各专业被引用top10学术著作)

第二届“民事法一体化研究”学生论文竞赛评审2号公告初审结果公告

核心期刊、学报、普刊的发表周期一览

《天津法学》2022年第4期要目

《求索》2023年第1期法学文章要目

《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6期法学论文要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6期法学论文要目

河南省202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核减取消职位公告:公检法监狱为主!

137所高校!教育部公示重要名单

37所高校!2022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公布

关于发布202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法学研究专项课题结项评审结果的公告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推荐人员公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2期(全文发布)

《研究生法学》创刊4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启事

第二十三届中国财税法前沿问题高端论坛“普通高等学校财税法核心课程教学要点研制”研讨会通知

大额红包又来了

首届党内法规与纪检监察学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预通知,择优推荐期刊发表!

《西部法苑》编辑部第100期审稿通知

这些谣言别信!138个涉“胡鑫宇事件”账号被处置

《经济法研究》第24卷要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1期(全文发布)

关于征集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承办单位的通知

《China Legal Science》2023年第1期目录

2022—2023年度江苏省司法厅法治科研项目立项公告

《狂飙》6位演员集体道歉

月旦民商法杂志78期 - 2022年12月号

《中国检察官》2023年第2期要目

2023年1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7个项目被终止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征集2023年度知识产权局课题研究项目选题建议的函

《人权法学》2023年征稿启事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第21卷)征稿启事

王利明:被“饭碗”严重束缚的中国法律人

重磅!中央最新任命,98家央企掌舵人名录!

《环球法律评论》2023年第1期要目

《法律适用》2023年第1期要目

《学术交流》2022年第12期法学论文要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1期法学论文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增刊要目

胡鑫宇案,更多细节曝光

《狂飙》安欣原型曝光!

《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12期法学目录

西北政法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摘录

“深化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征文启事

第五届全国党内法规青年学者论坛主题及主报告人发布公告

2023年出口管制合规论坛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