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检察》2022年第23期要目

法研在线 2023-03-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检察杂志 Author 人民检察杂志

目 录


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数字中国的法治课题

姜 伟

以轻罪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 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强化检察担当

王守安

落实中央《意见》推动

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短板及补强

朱 玉等

法学专论

论全面实施宪法的制度体系建设

焦洪昌 赵旸硕

司法改革探索

重罪案件适用企业合规的困境与纾解

孙静松

检察机关参与企业合规治理的场域

邓洪涛 于丽红

权威解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批惩治洗钱犯罪典型案例解读

贝金欣 王 拓

书评

惩治网络犯罪刑事一体化范式构建

——读《网络犯罪二十讲》(第二版)有感

陈禹橦

检察聚焦

推进金融检察工作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问题研究

陈瑞华等

观察与思考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程序构造

胡思博

抗战时期检察委员会制度的胶东实践

邵汝卿 孙延杰

新时代加强检察听证工作的路径探索

贺 卫 原佳丽

民事抗诉监督的精准化

谢玉美 朱瑞群

争 鸣

撤案监督的独立定位之探讨

魏玉民 刘 振

域外法治

韩国检察改革动向及其启示

何赞国

观点撷要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新理念及其落实

冯丽君

多措并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知情同意规则

计金娣 尹鑫淼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综合治理的两个着力点

 蒋亚芳 王 杰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功能实现

任建华 杨 芳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多发原因及对策

毛 伟 丁艳梅 张 伟

以调查核实权为抓手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质效

王廷祥

以数字监督赋能虚假诉讼诉源治理

恽爱民等


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轻罪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 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强化检察担当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刑事犯罪结构变化,轻罪治理成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大局、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稳固的时代命题。湖北省检察机关以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提升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质效、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深化诉源治理为抓手,在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中强化检察担当,对新征程上检察机关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犯罪治理模式进行了路径展望。

关键词:治罪与治理 轻罪治理 少捕慎诉慎押 诉源治理

作者简介:王守安,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落实中央《意见》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短板及补强

摘要: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绝对领导下的检察事业根基也在基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在深入思考、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为新时代基层检察院建设谋篇布局。近年来,甘肃省三级检察院党组以帮扶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调研全省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建设情况,发现仍存在政治建设不够有力、职能发挥不充分、队伍建设跟不上等问题。下一步,应从坚持政治强基、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 队伍建设 检务保障 对下指导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为朱玉,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希贤,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综合处处长;金石,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马香莲,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检察官;王雪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研究室负责人;赵向明,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综合处副处长;郑燕,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

本文系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法学专论


论全面实施宪法的制度体系建设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全面实施宪法的制度体系是由各个分工不同、面向不同,又互相协作、互相衔接的宪法实施制度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实施宪法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在把握制度体系总轮廓的前提下,对各个子实施制度的协同推进。全面实施宪法的制度体系建设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为核心要义。通过立法实施宪法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宪法适用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宪法解释是制度体系建设的源头活水,监督实施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宪法遵守是制度体系建设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宪法 全面实施 制度体系 二十大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作者简介:焦洪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赵硕,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20ZDA018)的阶段性成果。


司法改革探索


重罪案件适用企业合规的困境与纾解

摘要:当前,重罪案件涉案企业更具合规的必要性,尤其是中大型涉案企业。但现有法律框架内的重罪案件企业合规激励在合法性、有效性和协同性上均存在一定问题,如单一乏力的激励机制弱化企业合规内在动力,诉后合规激励缺乏有效的司法协同、刑行衔接等等。对此,可以建立企业与企业家责任分离的归责路径,企业以合规无效作为归责基础,直接责任人则以行为过错作为追责依据;构建合规效力体系,实现对企业合规的多层次激励,立法上明确企业事前合规的阻却犯罪效力,事后合规对企业、直接责任人法定减免刑罚的效力;依托联动机制,确立法院诉后合规量刑裁量的主导地位,注重“后刑事阶段”的行政激励,统一合规激励行刑间的效力。

关键词:重罪案件 合规激励 纾解路径 责任分离

作者简介:孙静松,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


检察机关参与企业合规治理的场域

摘要:检察机关参与企业合规治理的本质是运用检察职能促进企业守法经营,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参与企业合规治理应充分践行政治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工作方向、定位和维度,积极稳妥地服务保障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践行法治自觉,坚持在既有法律框架下明确检察机关参与企业合规治理的领域和边界,及时总结提炼参与企业合规治理的法律供给新需求;充分践行检察自觉,依托现有职能提升参与企业合规治理质效。

关键词:检察机关 企业合规 治理 场域

作者简介:邓洪涛,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于丽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观察与思考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程序构造

摘要:虚假诉讼严重破坏司法秩序、浪费司法资源、损害案外人权益,属于民事检察监督的范畴,这与检察机关通过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的本质相契合。检察机关除了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制发纠正违法检察建议、促使其自行审查后裁定驳回起诉外,也可在现行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案外人监督申请权、调整再审主体地位、集中再审庭审辩论焦点等方式实现对虚假诉讼的监督。

关键词:检察机关 虚假诉讼 纠正违法检察建议 抗诉

作者简介:胡思博,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对行为请求权的强制执行》(20CXTD06)、北京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对虚假仲裁的查明与规制》(18FXC017)、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引导专项项目《检察机关打击虚假诉讼的程序构造》(21ZFY82003)的阶段性成果。


抗战时期检察委员会制度的胶东实践

摘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新中国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源头。胶东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山东抗日民主政府要求,结合实际需求,率先开始了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实践探索。胶东区检察委员会的设置分为行政主任区检察委员会、专员区检察委员会、县检察委员会三级,包括检察官推选权、检察工作和审计机关的领导权、检举权等职权。胶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检察委员会制度,坚持把保障人权作为检察制度的首要任务,在职权行使上凸显监督检举职能,为检察委员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但人员配备不足、立法相对较为粗糙、上下级之间关系不明确等抗战特殊环境下诸多因素也制约了检察委员会职能的发挥。

关键词:检察制度 检察委员会 职权行使 抗战时期

作者简介:邵汝卿,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孙延杰,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检察官。


域外法治


韩国检察改革动向及其启示

摘要:长期以来,韩国检方在侦查、起诉、刑罚执行等方面拥有很大权力。近年来,检方的权力在历次检察改革特别是文在寅政府时期的两次改革中受到削弱。修改后的韩国法律坚持检察官对警察的强力监督、重视检方补充侦查权以及保留特定领域的直接侦查权等,对于我国司法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国应坚定制度自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改革之路。

关键词:韩国检察 改革动向 补充侦查权 侦查监督

作者简介:何赞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公告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人民检察杂志特开设微信端征稿发稿渠道,建立“好稿快发”“网络首发”机制,来稿除微信公号端编发外,还将择优刊发于《人民检察》纸质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邮箱rmjcwlb@126.com,征稿内容详见《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编辑:徐贺

相关链接


《人民检察》2022年第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5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6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7期要目《人民检察》2022年第8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9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0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5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6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7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8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9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0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2期要目

《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2023年《人民检察》抓紧订阅中!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投稿邮箱:rmjcwlb@126.com    rmjcbj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