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检察》2022年第20期要目

人民检察杂志 人民检察杂志 2023-03-25

目 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谋发展之策 立强检之论

——以检察理论调研为视角 

王旭光

落实中央《意见》推动

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检察机关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把握

张宝才   常会玲

实务研究

侵犯商标权犯罪中“同一种商品”的判定方法

梅传强   梁选点

高空抛物罪的理论认识与司法适用

付立庆   陈洁淼

权威解读

“两高两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高景峰   李文峰   王 佳

以听证助力检察履职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十九批指导性案例解读

王庆民

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十批指导性案例解读

胡卫列   王 莉   刘盼盼

观察与思考

“含重金属的污染物”之内涵辨析

刘 喆   张 晴   王 晴

疑案精解

以投资项目为名向公众集资的行为如何定性

时延安   陈德举   赵丽莉

非法集资案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与数罪并罚

黄晓亮

司法改革探索

办理假释听证案件的法理依据和创新价值

刘福谦   刘灿敏

互联网金融犯罪问题研究

大数据证据在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的审查运用

庄 伟   陈禹橦   张杨杨

区块链技术的检察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刑事检察领域的实践探索

马明亮

区块链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场景需求与适用规则

董 彬   徐 衍   王 群

联盟区块链技术与可信司法协同应用

蔡 亮

法律文书工作文书指南

故意伤害犯罪刑事申诉审查及文书制作

郑小鹏   张忆寒

观点撷要

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风险及防控

许志鹏

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的难点初探

陈灿平   刘鑫鹏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难题之解决

于 慧   孙 平

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王 猛   刘根良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人与被帮助人犯意的判断

李玉伟   李银萍

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23年《人民检察》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谋发展之策 立强检之论

——以检察理论调研为视角

摘 要:优秀调研骨干人才是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首先应提升政治素养,把凡事“从政治上看”融入检察调研全过程。其次,应深入检察实践,围绕深化检察改革、检察权运行机制、检察实务、自身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及人民检察制度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中述学立论,更好引领、创新检察实践。再次,应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升检察理论研究水平。此外,还应树立高远目标,努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各级检察机关应高度重视调研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大调研、大研究的浓厚氛围,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依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调研人才 理论研究 研究方法 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王旭光,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落实中央《意见》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检察机关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把握

摘 要: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对新形势下犯罪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及时回应,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对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落实好这个政策,需要全面理解“少捕”“慎诉”“慎押”的具体内涵,通过转变办案观念,准确把握逮捕、羁押条件,依法充分运用酌定不起诉制度,制定办案规范,编发指导性案例,改变考核方式等措施,实现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相统一,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

关键词:少捕 慎诉 慎押 检察机关 不起诉

作者简介:张宝才,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会玲,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部一级检察官助理、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


实务研究


侵犯商标权犯罪中“同一种商品”的判定方法

摘 要: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为“同一种商品”,是区分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关键要素。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从客观到主观的认知路径,采取“锚定参照对象→对比商品名称→辨别功能和判定公众认知”层层递进的判断方法。在递进式判断中,如果权利人主张或者司法机关指控的被侵权商品是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则进入下一层级的判定,反之则作出罪处理;在前一层级为肯定性结论前提下,如果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名称相同则入罪,反之进行下一层级判定;在第一层级为肯定性结论、第二层级为否定性结论的情况下,如果系争商品与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功能用途等功能性和相关公众认知等实质性方面相同则入罪,反之则出罪。

关键词:假冒注册商标罪 同一种商品 系争商品

作者简介: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梁选点,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高空抛物罪的理论认识与司法适用

摘 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罪的立法是我国积极主义刑法观的有力映射。高空抛物罪的保护法益是公共秩序。高空抛物罪作为抽象危险犯,已将刑法规制的节点提前,为避免该罪成为口袋罪,有必要对其构成要件中的诸如“高空”“情节严重”等要素进行规范。高空抛物罪的犯罪故意仅指对抛物行为的故意。部分高空抛物行为可能成立高空抛物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

关键词:高空抛物 抽象危险犯 构成要件解释 想象竞合

作者简介:付立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洁淼,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互联网金融犯罪问题研究


大数据证据在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的审查运用

摘 要:新型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传统侦查技术已经无法应对海量资金数据,大数据侦查因势而生。大数据侦查通过回溯、分析海量资金数据,穿透识别资金来源与流向,成为该类案件办理的“杀手锏”。与此同时,大数据侦查也给大数据证据的审查运用带来新的挑战。司法机关有必要从实践出发,将大数据技术特征和证据法理论相融合,构建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大数据证据的审查运用规则。在证据种类上,未来有必要将大数据证据单列为独立证据种类,在此之前,将大数据证据作为侦查实验笔录更为适宜。现阶段,可以采取印证证明、抽样证明等方法验证大数据结论真实可靠性。

关键词:大数据证据 侦查实验 算法模型 因果关系 验证方式

作者简介:庄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陈禹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张杨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三级检察官助理。


区块链技术的检察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刑事检察领域的实践探索

摘 要: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已经从重塑货币、支付、金融等经济形态扩展到政务、工业、艺术等更广阔的领域。区块链技术在刑事检察中的应用即为该背景下的产物。实践中,地方检察机关借助数据透明、不易篡改、可追溯的区块链技术优势,在刑事检察领域不断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面临多方面挑战。检察机关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进路径,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各地之间的技术抵牾,解决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难题,保障“链上检察”的程序性正义,为区块链技术更有效地赋能刑事检察工作铺平道路。

关键词:刑事检察 区块链 依法治链 以链治链 程序性正义

作者简介:马明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横向课题《区块链法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区块链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场景需求与适用规则

摘 要:区块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检察机关的办案和监督领域。在检察办案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既应用于证明电子数据等证据取得、流转与共享的真实性等实体性问题,也应用于解决传统和新型司法办案环节和文书流转等程序性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保证区块链流程的整体性;区块链场景建设应符合比例原则;要保障链上数据的安全性,使得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各项检察业务有机融合。

关键词:区块链 检察业务 场景需求 应用价值 规范

作者简介:董彬,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徐衍,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技术处副处长;王群,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专家。

本文系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区块链+检察”特色领域试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公告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人民检察杂志特开设微信端征稿发稿渠道,建立“好稿快发”“网络首发”机制,来稿除微信公号端编发外,还将择优刊发于《人民检察》纸质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邮箱rmjcwlb@126.com,征稿内容详见《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编辑:简敏


相关链接


《人民检察》2022年第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5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6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7期要目《人民检察》2022年第8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9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0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5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6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7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8期要目
《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欢迎订阅2023年《人民检察》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投稿邮箱:

rmjcwlb@126.com    rmjcbj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