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难得君
最近发生的事比较多,先说说这件。
事情发生在高考的第一天下午,下面是官方的通报:
通报中的上海某大学,就是大名鼎鼎的复旦。
不知为何,最近我写与大学有关的文章比较多,清华北大复旦还有些乱七八糟的大学。
大家不要认为大学就一定高山仰止,圣洁高贵。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大学与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马相伯的复旦,张伯苓的南开......并没有丝毫关系。
如今大学,千校一面,区别无非是哪家的教授院士,辣鸡论文,科研经费多少的问题。
这话说的不太客气,但事实也就那么回事。北大不是有孔斜眼么,复旦不是有陈平么,北师大不是有于丹、张清华、康震么?(可点击链接阅读)
诚然,这些大学也出过张文宏、施一公、饶毅等有骨气的学者。
该嫌犯,据爆料是名数学老师,姓姜。
遇害的是数学学院的书记,姓王(为保护罹难者隐私,照片就不放了),但今天有人网曝了王书记的一些往事,难辨真假,这里暂且不提。
据说,姜某复旦附中毕业,数学很好,留学美国成绩也很优秀。但凡能进复旦数学学院,绝对是从高考到考博一路打通关的学霸级人物。
姜某是学霸无疑,但究竟学术上有多厉害不太清楚,但是如果下面爆料完全属实的话,能被耶鲁大学看中,说明实力不俗。
这位学霸性格和心理状态应该有问题,后面我会专门谈这个。
姜某回国之后,一直混的不好,在苏州大学待不下去,到了复旦之后,因为脾气不好,连课都没得上,最后因为在约定的六年内,科研任务不达标,按照“非升即走制度”,被解聘。
于是,这位老师走极端,怀揣凶器,在学院找他谈话的时候,痛下杀手。
他被抓的现场照片很血腥,也就不放了,免得被风沙。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当然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许会被陆续曝光,但今天,我只谈两个问题。
第一、大学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上帝造人的时候,或许是为了公平,但凡天赋异禀,必然就有某种缺陷。但凡你拥有一些,必定就会失去另一些。
远的不说,大家熟知的数学天才陈景润,就是很典型的代表,要不是因为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得到了组织的关怀,估计他一辈子都得单身。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暗物质》,北大留美学生卢刚,杀死5名美国教授,重伤1名女生导致其颈部以下全身瘫痪,最后饮弹自尽。他凭一己之力,团灭了全世界在电浆研究方面最厉害的科学团队。
我曾经和一位数学系的老教授聊天,他告诉我,搞数学研究,真的是凭天赋。天赋这东西,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天赋,你搞一辈子研究都一无所获,和努力没关系。而且,在数学进入瓶颈的现在,就算是有天赋,搞一辈子研究大概率也是一无所获。所以,最好去搞数学应用,千万别去搞纯理论研究。
那么复旦这位老师,能够拿到博士,从事博后研究,被耶鲁大学看中,说明他多少还是天赋的。
从媒体爆料的情况看,脾气差,学校不让他授课,说明他心理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很疑惑,这样一位长期心理有问题,并且明显表现出来的老师,为何没有得到单位和家人的关注?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现在时代已经与过去不同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大学生跳楼自杀频繁出现,我们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时候,是否该关注下老师的心理健康呢?
2019年2月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每四个被调查者中就有一个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更有2.24%的被调查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2.81%的被调查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现实是我国目前有43万心理医生的缺口,每百万人口仅有4.6名咨询者。而且因价高量少,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本人不才,也在大学混过几年,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多少还是略知一二。大学老师这个职业,看上去光鲜亮丽,走在外面,一说起我在某某大学任教,颇受人尊敬,很有成就感,社会地位也不低。但光鲜外表下面隐藏的辛酸苦闷,却往往并不为人所知。我早几年既担有系里的行政职务,挂着专业建设任务,还兼着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不但有管理、科研、教学三座大山压着,因为是民办大学,还有一个跑不脱的招生任务。随便哪个任务,作为第一责任人,个中辛酸千言万语难以述说。当然,付出的多,回报高也就罢了,结果年年入不敷出,最后只能狠心离开。就拿科研来说,现在这玩意就是大学各类评比考核的核心指标。先不说质量如何,你以为中国短时间论文总数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怎么来的,就是靠考核这个指挥棒。学校考评靠论文,老师晋升职称也靠这玩意。至于写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辣鸡,有没有人看,这不重要,反正省级、国家级的必须有。于是各种花钱上核心期刊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亿级的灰色市场。当然,不能全面否定大学生产的科研论文,还是有那么万分之几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只不过离诺奖水准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否则几十年来,怎么没贡献过啥著名的理论和定理呢?否则怎么会有“钱学森之问”呢?话说,现在大学招聘一个实验实训老师,宿管老师颇有难度,但是招聘一个普通教师,可能会有上百份简历,什么耶鲁、斯坦福、哈佛的海归博士一抓一大把,清华北大复旦的博士就更不用说。于是,很多高校就玩手段,明明只空缺一个岗位,可能招聘十几号人,然后给大家签协议,约定几年之内按照科研成果,搞优胜劣汰,胜者留下,败者出局。于是,年轻教师就只能相互PK,对杀到只剩一个。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之大,比很多企业搞的末位淘汰更残酷。在学术内卷下,这成了压榨年轻教师科研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有知乎答主感叹:高校为了在国际排名上提高名次,如此高压驱赶青年教师发文章,用“养蛊”方式培育蛊王,出现这种悲剧,是一种很难避免的反噬。这是制度需要反思之处。读完博士,做完博后的人,一般都是三十好几,也是人生体力、精力、智力的巅峰时期。最牛逼的科学家牛顿,所有伟大的贡献,几乎都是在30岁以前就早早完成了。大多数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在40岁之前智力黄金期就完成了重大的科研发明。你想想,辛辛苦苦埋头苦干了几年之后,才发现,原来学校招了一堆的特聘老师,最后留下的没几个,而自己却出局了,你说憋屈不憋屈!非升即走制度其实是模仿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Tenure track)中的流动制度。美国大学教师一旦被聘为终身教授后,非法定原因,学校不能解聘教师。所以教授可以非常从容、自由的从事研究,没有过多的论文压力,这是一种保护教授创造力的制度。但是,在没有获得终身教授之前,大学对教授的科研成果要求十分严格,比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文明的冲突》作者亨廷顿,在哈佛干了九年,申请终身制没有通过,只好转去哥伦比亚大学了,这就是“非升即走”。当然他最后又转回到哈佛,这是后话。终身教职制度的考核标准非常严格,相当于法律文件,措辞很法律化。考核标准分教学(含主要任务)、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部分。比如对教学具体要做哪些事,很具体。学术研究比如在考核期间要发表A类几篇,B类几篇,很明确。什么算A,什么算B都很明确并有案例。每两年评估一次,评估分别由系评估委员会,系主任,院评估委员会,院长,负责学术的校长做出推荐,由董事会决定是不是续聘。但国内很多大学,往往只学会了皮毛,而将依法治校的根本却弃之不用。我想说,无论是谁,无论你在生活中遭受过多少不公,选择伤害无辜者,都不值得原谅!但是,这场悲剧发生在顶级名校,毁灭的岂止是两个家庭?全国三千多所高校,究竟还有多少潜在的姜某,或者正在向姜某发展的青年教师呢?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微博@我是难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