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区烽燧考察 ——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一)
祁连山区烽燧考察
——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一)
(王璞)
祁连疏勒,高山纵横,长河北流,冰川雪峰,草场牛羊,自然之美,只有来到才能真切感受。
在祁连山一带,有着许多的山沟和山口,这个连现在都人际罕至的地带,历史上却是狼烟四起的地方,这里的每一条山沟和山口都能讲述出许多的历史故事。大山里分布着党城湾、石包城、昌马破城子、昌马堡四座古城,分布着40余座烽燧,分布着岩画,分布着昌马石窟,还有星罗棋布的庙宇。还有天堑古道、古战场等。这些神秘莫测的山沟和山口,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一些历史考古人员前来探险和感知这里沧桑的历史。
历史考古重在考察,这几年每年本人都要考察相关地区,尤其是内陆河流域,祁连山地区。2008年的石包城至梦珂冰川,2013年东大沟的东进西出,2014年昂藏沟的东进西出,2015年的党城湾到石包城一线,2017年2018年昂藏沟的两次西进东出,2018年昌马至梦珂冰川。
2015年8月中旬开始,我与兰州大学冯培红教授(后调往浙江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高启安一行考察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遗迹,跑遍了祁连疏勒间的大部分区域。
8月17日,在党城湾镇住宿一晚,据说肃北的住宿因为8月份旅游旺季的到来,也是比较吃紧。我们住宿的宾馆没有热水。18日早晨8时,我们按照既定的时间出门,吃早点时,听说肃北县的同仁也要去石包城,他们选择祁连山区的线路要走,我当即决定坐他们的车来一次穿越祁连山,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教授也一起选择了这条线路。由于考察组其他人的行李寄存于敦煌市的宾馆,所以其他人员乘坐从瓜州租来的车绕道敦煌、瓜州,从北线去石包城。由于吃早点加之车要加油等因素,我们南线的一组等到大概10时左右才从党城湾镇出发。我们一行还有肃北县的同仁,博物馆的赛馆长、王斌、司机文革。
肃北县是个地域很广阔的县,从南到北的河流从西到东就有党河、榆林河、疏勒河、石油河,本县在祁连山区的东西跨度在500公里,从党河边的党城湾镇到榆林河边的石包城乡就有148公里,再到疏勒河东面的鱼儿红村(原来的鱼儿红乡)就超过了400公里,在东南沿海可就是从一个省到了另一个省,而在这里,你就还出不了一个肃北县。
我们的考察可是跨河流的考察活动,从西面的党河跨越到榆林河边,改天还要从榆林河边跨越到疏勒河边,祁连山区的河流都是从南往北流,我们从党河边开始了新的一天的行程。
车沿着肃(北县城)石(包城)公路向东行驶,出了党城湾镇,也就出了党河峡谷。地势迅速的增高,不一会就驶上了祁连山区的道路,在山区曲里拐弯的穿行了一会,出了围绕党河盆地的大山,就才开始了漫漫长路。
我们走的南线这条路是肃(北县城)石(堡城)公路,肃北县投资2个多亿元建设的四级公路,全长146公里,从去年开始的建设,当年开通了党城湾镇到浩布拉的34公里路段。车行驶在上面,很惬意,尤其是对于具有在复杂地形下开车经验的文革司机来说,这条路那简直就是天堂,上了这条道,文革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不断地与大家调侃着,车也是在他的操控下撒了欢儿的跑。从浩布拉到石包城的公路是今年4月份开始续建的,一路走来,虽然车好多次在油路与便道之间穿插行走,但总的来说,好多的路面已经铺筑完毕,各标段都有一些工程在做。虽然施工告知牌一次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但凭着文革娴熟的技术,不断地穿梭于油路与便道之间,也平添了一路的乐趣。
肃石公路计划今年10月份竣工开通,这条线路的开通,在战略上是一条很重要的通道,它打通从党城湾到石包城的祁连山区通道,将后若继续打通从石包城到鱼儿红的道路,则疏勒河流域祁连山区的通道基本打通,大大方便山区蒙古民族群众的出行条件,他们可直接从玉门出行,免得绕道敦煌、瓜州等地,大大缩短肃北群众出行酒泉等地区的距离,缩短一二百公里之多。
车子进入祁连山区后,路就在祁连山脚下向深处延伸,路南面是高峰耸立的祁连山,一峰接一峰,连绵不断,北面是辽阔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头。
别看我们是行驶在高耸的祁连山区,对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这里的高山峡谷显然是望而止步的地方,山峰有常年的积雪,但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依然阻挡不住祖先们前进的步伐,在这里的许多山峰上留下了他们活动的痕迹,都筑有烽燧,常年守望。一个山峰与一个山峰之间,有的就是一个可以通行的山口,这一个山口,也许就是敌人进行偷袭的通道,或者是古人进出的通道,这就自然成了祖先们进行重点防御的地方,那不断掠过的车窗外的山头上的烽燧,就足以证明祁连山区在古代就有诸多的军事遗迹。
疏勒河流域分布最多的遗迹就是星罗棋布的烽燧,祁连山区也不例外。肃北县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有110个,其中就有烽燧城堡等军事遗迹72个,占65.4%。尤其是在祁连山区的烽燧目前发现的就超过了40个。
我们从党城湾出来,约莫行驶了20公里的时候,赛馆长隔着玻璃窗指着前方的山峰顶说,那山顶上凸出出来的是烽燧,我立即要求司机停车,下车远距离拍摄了几张照片,并拍摄了周围的地形照片。并相约前面再有烽燧,就停车拍照。肃北祁连山区的烽燧是汉晋时期的烽燧,在山头上已经寂寞的守望了2000年--1600之间,考古界研究长城沿线烽燧的多,而研究祁连山区烽燧的却很少,所以我特别的关注这里的烽燧,很想整理历史上祁连山区的军事防御情况。这一趟算是来的恰如其时。根据赛馆长的介绍判断,祁连山区肃北的烽燧应该是两条线,北线和南线,我们沿路看见的仅仅是北线的烽燧,而南线烽燧应该是还要向南边的山里走。据赛馆长的介绍,从党城到鱼儿红400公里的山区,北线的烽燧目前发现不少于20座烽燧,南线烽燧也不少于20座烽燧。
一路上走走停停,我们在党城湾镇东20公里、一棵树、红柳峡等处下车拍照,沿线地图上标有浩布拉、红柳峡、石板墩等地名,实际上这是当地的村名,但我们所经之处,除了红柳峡的地方看见有居住户外,沿途并没有看到有什么村庄和住户,都是大山和戈壁,也许这里的村庄跟我们眼里的村庄定义不一样,一户牧民就拥有广阔的草场,一到夏天,他们便到夏季牧场去放牧,也就是去高海拔的地方、邻近雪线的地方去放牧,而我们走的沿途因为是山脚下,自然属于他们的冬季牧场,所以8月份的沿途是看不到牧民的。
肃石公路20公里处的烽燧
20公里处向东望去
南边的颜色好看些
从20公里处出发,约莫行驶35公里后,文革突然指着车窗外的一棵树给我们说,这就是我们的神树,要不要拍照,我当然不能错过沿途的哪怕一丁点“景色”。这棵当地蒙古民族的神树傲然屹立于广阔的戈壁滩上,显得是那么的鹤立鸡群,实际上这里就没有“鸡群”,整个戈壁滩就这么一棵突兀的神树生长着,再也见不到比这更夸张的生命力了。
神树对面的大山
从神树处东行约20公里处,路边远处的戈壁滩上出现了一群骆驼。这是我们此行见到的唯一一处动物了。这些骆驼啃食着戈壁滩上稀疏低矮的杂草,显得悠然自得。我们下车也是远距离的拍照,毕竟是漫漫旅途中的一群能活动的物体。整个大山都是死一般的寂静。有两峰骆驼似乎发现了我们,停下了嘴里活,向我们张望。
沿路碰见的唯一一处骆驼群
再东行10公里,就到了一个村庄处,祁连山区能碰见这么一个村庄也是很新鲜的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沿途看见的唯一像点村庄的地方。打问同车肃北的同仁,这里的村民有多少,说只有20来户。红柳峡村南面的高耸的山顶上也有烽燧。从红柳峡东行就进入了峡谷地段,窄窄的通道,两边是高耸的大山。从红柳峡东行35公里的地方,又看见了烽燧,下来拍照。
红柳峡村
红柳峡烽燧
红柳峡东7公里的地方
红柳峡东7公里的峡谷
红柳峡东35公里处的烽燧
红柳峡东65公里的戈壁
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我们赶到了石板墩烽燧,石板墩烽燧远在大山深处,因为这里还有城堡遗址,我们的车走出了公路,进入了戈壁滩,坑坑洼洼,颠簸不已。不久进入了一户牧民草场的铁丝围栏,打开围栏,车开了进去。同行的肃北同仁介绍,这样的围栏虽然保护了自己的草场,但也伤害了不少的大型动物,一旦大点的动物被围栏套住,不懂得退出,就只有等死了,已经有不少的动物在这里毙命。向石板墩烽燧进发,在戈壁滩望向烽燧,是在远处的山顶,心想这一趟下来不得好几个钟头。辛亏文革在这复杂的地形中才显示出了他的真本事,一路搜寻着道路一路向前向着山顶开去,车一直沿着山坡爬行,直到许多的山梁被我们甩到了身后,回过头来一看,我们竟然是坐着车登上了大山,震惊得目瞪口呆,把我们拉到了距离烽燧最近的一个山梁,前面是较大的山沟,车只好停下来,我们步行而去不过10分钟的距离。
石板墩烽燧,清代叫柏颜墩,位置在石包城西南30多公里处,座落在野马山支脉德诺尔乌拉山(海拔4758米)东缘。是牧场之一。烽燧系片麻岩、花岗岩灰柴草垒成,底边宽10米,残高约12米。
我们围着烽燧测量、拍照,查看地面的遗迹,找到了许多的陶片。这里是大小不等的石块砌筑的烽燧,一部分已经塌落。通过烽燧向四周望去,烽燧所在的山体实际就是石板墩或者是石包城大盆地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山体,在石板墩烽燧,可以俯瞰四周,视野开阔,周围二三十公里一览无余,可以看到北面二三十公里外的石包城。古人能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建筑烽燧,可谓也是花了不少的心血。
此遗址《肃北县志》记载为东汉至魏晋时期所建。地势险要,东北望石包城,南扼通青海的公岔大道,南连哈什哈与公岔口,西通土达坂。
清雍正七年,马尔泰巡视西边时写诗并序记石板墩,逼近青海各要璐,平原丰草,一望无际,昔今分设瞭戎,烽罗严明,乃西疆门户第一等也。
茫茫青海是严疆,落日平原照大荒。
草原连天溪水碧,风威卷地野尘黄。
防秋已见军容肃,奉使宁知塞路长。
十载壮怀消未尽,须眉今喜一飞扬。
石板墩烽燧
石板墩烽燧捡到的陶片
在石板墩烽燧旁边的山梁上,是石板墩遗址,有墙体遗迹,有低矮的用石块砌筑的城墙。
石板墩遗址墙体
石板墩遗址陶片
石板墩遗址麻纹陶片
石板墩南望祁连有溪水流过
石板墩遗址里建有气象服务站
《肃北县志》里记载的石板墩遗址是归义军时期新乡镇的所在,而我们看后却觉得不大可能。一是此遗址距离雍归镇——石包城只有30多公里,都在一个盆地当中;二是石板墩虽位置重要,但只是独立一山丘,周围实际无险可依,且粮草供给远离供应地,要是人员一多供给困难。
而在《玉门市志》中,记载历史上的新乡镇是在昌马乡,觉得这个是可信的。冯培红教授专门考述归义军时期六镇,也是这么认为的。
下山时也是坐在车里下山的,上山时没有怎么注意就上来了,但下山时,当车在山梁上向下走的时候,还是提心吊胆的,因为两边是深凹的山沟,不过看文革司机还是挺镇定的,心里才稍稍安稳了些许,最终还是安全下来了。下山后看了肃北同仁在附近发现的墓地,在跟前又发现了些许陶片,不再有更多收获后,我们直奔石包城方向而去,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半了。在石板墩我们逗留了一个半小时。
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3点钟时我们的车跨过了榆林河,到了石包城乡。乡上只有一条沿公路的街道,长仅有三四百米,两边分布着一些住户,还有残垣断壁,有一个邮政所,似乎没有开门,有一个武威人开的胖子饭馆。我们早晨从肃北县城出来,经过五六个小时的路途奔波,也是饿的不行了,要了肉先做着,我们几个人要了啤酒,通过翻牌喝啤酒等肉熟。等饭吃完就四点了,冯教授一行从北线的还没有过来,我们在等待的同时,顺便看了一下胖子后院的一座古城,没有资料记载,有可能是西夏、元时期的古城。
石包城乡一条街
半拉着卷帘的邮政所
街上唯一的饭馆
石包城乡古城
我们等了一个小时左右,五点时就出发去看石包城石城遗址,不到20分钟就到了石包城石城遗址。肃北的三个同仁有事去办了,我和高教授分别进行着考察,我从多个角度观察城堡的宏伟,拍着照,时时都被古人的伟大创造力所折服。惊叹于连今人都很少光顾的一个地方,古人却创造出了奇迹。遗址建在一个独立山体的山梁上,最外围是外城,里面是石城,全用石头垒成。依不同的阶台地,形成不同的墙体,越往里,墙体处在更高的台地上。
考察了半个小时,走北线的兰大冯培红教授(后调到浙江大学)一行赶了过来,大家兴奋地考察着这个祁连山角下的宏伟建筑,遥想着当年的铁骑征战。猜想着与石城有关的方方面面。
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石包城石城位于石板墩村西2.5公里的一座独山上,四周是沼泽、草甸。城址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95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城墙用土坯、沙土、夹杂柴草外用石块垒筑而成。据《肃北县志》记载,该城初建于东汉时期,隋唐、五代、元、明、清历代进行过修缮。1981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肃州新志》记载:“石包城路通青海,高峻险厄。比于铁峡金墉。登临极望,足雄视边要”,可见石包城位置的重要。
石包城地处榆林河边,往北沿榆林河行30公里就可以到达榆林石窟,这就是历史在榆林河边留下的两个最有名的遗迹了。一个是军事遗迹,一个是宗教遗迹。80余公里的一条小河流,历史能选择在这里孕育出这么两个奇迹,也是这条小河流的造化。
石包城石城所在的山梁
外城与内城之间似乎是挖下去的一个壕沟
石城最高处
最高处的石城墙体
外城与内城之间是有可能马道,
两边是高大的城墙
石城墙体,看上去很宏伟
对祁连山区的考察,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主要进行的是石包城以南老虎沟、玉门昂藏沟、董大沟等几条古道的考察,2007年,我们从石包城向南穿行40公里后,考察了老虎沟的孟柯冰川,这个距离城市较近的最大冰川。2012年,我们考察了董大沟,在一处山梁上发现了清代守望遗迹。2013年我们对昂藏沟进行了考察,首次对险峻的石门关进行了探察。并发现了清代瓷窑三座及大量的瓷质碎片。并数次到天生桥进行了考察。并两次从东线过天生桥进入昌马线路进行了考察。
石包城石城遗址考察完后,因为还有瓜州古城堡的考察,我们只得回瓜州县城住宿,等待第二天去考察。使得曾经策划过的从石包城直接去昌马的考察计划搁浅。石包城东距昌马乡70公里,目前是沙土路,只能等以后去考察了。
编辑:白秀英 审核:王璞
往期好文:
从地球另一端看玉门 从2000年前看玉门 ——“千年玉门”历史文化大讲堂首讲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