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方法,教会您和孩子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
今天给大家分享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中的“晕轮效应”。
【提出】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实验】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启示】
晕轮效应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
【应用】
受晕轮效应的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家长应该“拘于小节”,尽量不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印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孩子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许家长的一个不起眼的瑕疵,可能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以至于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拘于小节”,无论大事小事,争取时时处处成为孩子的表率。家长的一些“小事儿”做好了,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完美,孩子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也会越来越配合。
2. 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要以偏概全。
对孩子的评价也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都好,这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了?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呢?有时候则正好相反,看自己的孩子哪方面都不好,这时候我们也应该作同样的反思。只有我们冷静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全面了解并客观分析自己的孩子,才不会以偏概全,出现判断偏差,也就不会盲目乐观或者盲目自卑了。
3. 注重孩子的外表和习惯,不要让“晕轮效应”伤害孩子。
孩子如果穿着不得体,就很容易被同学“以貌取人”,甚至被同学取外号,贴标签。而干净整洁、穿着得体,则可以让孩子更加有自信,更受别人的欢迎,所以家长朋友千万不要在穿着打扮上让孩子受到伤害。
家长要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这不仅是对孩子自己负责,对别人也是一种尊重,不然不但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甚至还会受到别人的鄙视。
4.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有时候别人可能通过一件小事产生的“晕轮效应”,对自己带有偏见,但偏见毕竟是偏见,要相信通过接下来的交往和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如果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确实反映了自己某些方面的问题,这时候要教育孩子应该“特别在意”,因为这种评价已经不是“偏见”了,孩子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
5.教育孩子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
我们知道,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孩子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就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印象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比如作业、值日等一些分内的事情,看着并不多么重要,但经过晕轮效应的转化,做好和做不好之间的差距和影响会非常之大。
同样的道理,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6. 教育孩子不要过早地对新老师、新同学做出评价。
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是以偏概全。有时候我们抓住事物的某些不反映本质的特征,由部分推及到整体,然后错误的推断出其他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的遮掩性;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有关的事物上,这是晕轮效应的弥散性;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容易受到表面性、局部性带来的选择性的影响,这是晕轮效应的表面性。正是因为晕轮效应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不要过早地对新老师、新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7.提醒孩子避免投射倾向、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以貌取人和循环证实的影响。
(1)投射倾向: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就很可能出现各种偏见。
(2)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3)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人们常常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4)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貌判断其性格特征的做法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因此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绝对不能满足于表象,而应该注重了解对方的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有效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5)循环证实: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循环证实”。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
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