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 (中)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重视所有的“小事儿”是“最大的事儿” (中)
(接上篇)
12. 掌握“感觉剥夺定律“,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刺激”。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等人,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验。实验都告诉我们,人如果不能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人的身心就会变得不正常。这个定律叫做“感觉剥夺定律”。
感觉剥夺实验研究表明: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适度的刺激,这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附:“感觉剥夺定律”链接:掌握“感觉剥夺定律“,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刺激”
13.用好“路径依赖理论”,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盯准目标,捉住兴趣,深化兴趣。选择一条路,在同一条路上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拓展,不断地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有可能成功。
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应该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比如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放手等等,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同样,我们也要用“路径依赖理论”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一旦选择,全力跟进。
路径依赖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是非常之大。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利用他,形成好的习惯,并不断发展下去。这样不仅对孩子现在的学习有利,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更是会为之添砖加瓦。
附:“路径依赖理论”链接: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14.懂得“破窗效应”,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大事。
附:“破窗效应”链接:“破窗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5.学会“天赋递减法则”,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潜在能力,而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几年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时期,因此,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必要方式之一。早到什么程度?胎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因此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欢悦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文化的熏陶,以利胎儿的生长、发育。
或许有朋友抱怨:唉!孩子都上小学了,我们又晚了!依我说,与其抱怨,不如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因为现在做起来,永远比以后做起来都早!
附:“天赋递减法则”链接:天赋递减法则——天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6.注意“超限效应”,学会“适可而止”。
"超限效应"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一样的),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就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批评要“点到为止”,不能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对孩子进行表扬也要适可而止,如果成为孩子的“家常便饭”,那这种表扬就失去应有的价值了。另外,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无论多少还是难易都要适当,让孩子“跳一跳,能摸到”。
附:“超限效应”链接:教育孩子,请一定要注意“超限效应”
17.学习“手表定律”,别让孩子陷入“两难”境地。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目标,否则将无所适从。对于孩子,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家庭或个人,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其无法发展。
附:“手表定律”链接:许多家长不知道,手表也有“定律”,而且非常重要
18.掌握“甘地夫人法则”,教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作为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学会自我克制。
甘地夫人法则告诉我们: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我们终将会遇到;如果我们能够直面挫折并勇敢面对,那么,挫折将是帮助我们成长进步的重要资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直面挫折并勇敢面对的良好个性。
甘地夫人法则提醒广大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直面挫折并勇敢地面对,这不仅会使孩子今后的人生征途走得更加平稳,也会使父母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附:“甘地夫人法则”链接:家庭教育不可不知的“甘地夫人法则”
19.懂得“真爱法则”,学会“真爱”孩子。
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家威廉·哥德法勃在总结“真爱法则”时说:“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很多家长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教育后看到没有任何效果,就认为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于是家长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结果只能使孩子流浪在犯罪的边缘。”
作为家长,要从内心接受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就能将“问题孩子”教育成“闻名孩子”。
“真爱法则”提醒家长要做到:在爱的内容上,不是爱孩子的一部分,而是爱孩子的全部。在爱的标准上,家长是不是真爱孩子,应当由孩子说了算。在爱的方法上,靠的不是固有的经验,而是全新的理念。
附:“真爱法则”链接:“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
20.注意“马太效应”,让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种规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已经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
此术语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做到:一定要把家庭教育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并善于打破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让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附:“马太效应”链接:掌握“马太效应”,让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21.用好“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就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独立生活,这也是自然界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生存,那么他就将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如果他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当有朝一日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无所适从。
有些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其实这是父母的责任。如果您懂得了“狐狸法则”, 并将其应用到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上,孩子将会拥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长大会更加优秀。
附:“狐狸法则”链接:用好“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22.利用“鲶鱼效应”,增强孩子的忧患意识。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的孩子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追求稳定;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根本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让孩子产生忧患意识,敢于面对竞争。
附:“鲶鱼效应”链接: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未完待续)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