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83 五通桥 国盐重镇
《中国古镇》83 五通桥 国盐重镇
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的五通桥曾是最早的井盐生产地。虽然盐产量远低于海盐,但是曾两度成为中国的国盐生产地,这也催生了古镇一度的繁荣。在这里有鳞次栉比的盐商大宅、随处可见龙舟竞渡,一口麻辣烫就能够诠释什么叫地道的小吃。本期带领大家了解国盐重镇——五通桥。
1
五通桥距成都市区160公里,离乐山城20公里,依山傍水,青山照映,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
历史上五通桥修筑盐码头,为保堤护坎遍栽的黄葛树独树成林、遮天盖地,千变万化的姿态曾吸引过吴冠中先生留足写生。
吴冠中作品
五通桥花盐街锁龙巷,自清朝咸丰年间便为盐商聚集之处,巷内上百年的黄葛树根迂回曲折,民国时期的盐业工会大楼亦坐落于此,这里是近代中国因盐成街、因盐行政的代表性古街。清政府从1853年开始实行历时23年的“川盐济楚”政策。鼎盛时期,川盐占全国食盐销量的四分之一。
花盐街内目前还保存有紫藤花园、何家老宅、龙家老宅、船形屋等晚清、民国建筑。其中以船形屋最为独特,这是一栋民国时期的独立私人小宅,位于节点三角形用地中间,最为奇特的是,整体建筑形似船体。
五通桥古镇“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这里装载着太多的与“盐”有关的历史与荣耀,但现在,这一切都随风而逝了。只留下几幢老房子,几个老人,见证着一部盐业文明史和一个城镇的兴衰史,令人不胜唏嘘。
2
五通桥竹根滩的王爷庙,供奉的是秦朝李冰,他是治水的祖师爷。那时,庙外是一码头,运盐粮煤炭人来人往。每年各大民间码头、帮会、商家和移民宗祠会馆要在庙前集资举办龙船会。新船下水或船只远航,船主均要去王爷庙的神像前,焚香祷告,祈求平安、风顺。
五通桥每年举办的龙舟会是我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延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因而五通桥又被称之为“龙舟之乡”。
五通桥龙舟会起源于清顺治年间。当时,因盐运煤运之需,官府集巨资疏浚和整治茫溪河道,同时,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岷江水路,大兴土木修建王爷庙码头,盐去煤来,一片繁华。盐业煤运的昌盛,也使龙舟会应运而生。
早期龙舟会叫龙船会,在五通桥的王爷庙码头,由各大民间码头、帮会、商家和移民宗祠会馆集资举办。端午时,各码头的盐船趸船在简单装饰后齐聚王爷庙前,祭拜“龙王爷”,祈求保佑盐船及船工平安。后来因岷江水急风高,龙船会移至茫溪河与涌澌江汇流处,易名为龙舟会。龙舟多以运盐船改装而成,或将过渡小船改造为“双飞燕”舟,饰以龙头龙尾,其图腾为龙。
乾隆年间,开始了端午龙舟竞赛和抢鸭子活动。咸丰年间整治河道后,龙舟会热闹一年胜一年,附近水路码头均有龙舟前来参加。五月初五龙舟会,五通桥城内满是人流。色彩各异、造型不一的龙舟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所有龙舟在河上比造型、比速度,观者大饱眼福。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成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有人说,老天创造四川这块盆地,就是为中国人造味。四川以麻辣著称,但辣只是表面口味,川菜真正的起点在盐味。五通桥就是盐味最重的地方。牛华麻辣烫在五通桥相当出名,大街小巷的麻辣烫都起源于这里。牛华麻辣烫和火锅的最大区别在于,火锅的味在锅里,麻辣烫的味在蘸水调料里。最初这只是盐工和搬运工打尖的工间食品,烫煮的多是盐场的牛肉,如今荤素搭配,来到这里,吃一口麻辣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五通桥曾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盐都”,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内迁至此,是提供抗战军民食盐的重要基地。商贾云集,筑建了盐码头和许多楼院,至今留存川西南地区保护最为完整的民国建筑群。
所谓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五通桥地下的盐卤就好似这块土地的血脉,浸润出了这个老镇独有的个性。
图文来源于最农公社,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