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请问,“照”与“看”之间的区别?
答:一盏油灯,烛光透过灯罩油污,在墙壁上投射出斑斓阴影。
烛光,若去分辨墙壁上斑斓阴影,就是“看”。
或:一盏油灯,烛光在灯罩内静默烛照,烛火不随风动,不染灯罩灰尘。
烛光清净安然,于烛火中,提取出光之“明性”,明性离黑暗,亦远离烛光。
是明性离暗,明性非烛火,非烛光,非灯罩,非墙壁,非阴影。
即空中无色,烛火性自空,即烛光,即灯罩,即墙壁,即阴影。
空性无生,因此脱落生灭,离生灭则不动。
明性离暗,亦离光明诸相,无来去无增减。
觉性离幻,幻灭即觉圆满,周遍十方名“照”。
“看”是因缘的状态。
“照”是心性之本来。
我们的眼睛,只是单纯的“看”,却并没有“看到”什么。
眼睛只能摄取光线,并没有成像的能力。
由大脑将眼睛摄取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大脑皮层神经,传递在脑中松果体区域,再转为光信号呈现出图像。
眼睛本身不能成像,更没有所谓看到的“体验”。
我们所说的“看到”,是意识与眼睛,结合大脑信号,与心灵记忆的结合。
心灵记忆,有两部分组成。
朝向外界的,是觉受;朝向内在的,是觉知。
在感知中觉察,就是觉知明了,能见身心五蕴。
觉知受觉受迷,就是内心感知,形成体验储存。
体验一旦形成储存,觉受就会形成习性。
习性具有惯性特质,惯性的觉受,就牵引觉知,形成了感知。
感知迷失了觉知,将觉受凝固成体验。
心灵体验是“心愿”的开始;心愿是“自我”的核心。
自我感知,自我愿望,心愿思虑,构成我们所说的“灵魂”。
当承载心愿、承载意识的,现实中肉身死去后。
意识会随着肉身失去而消散,犹如玻璃上的冰花褪去一样。
而内心对“自我意识”的体验,却依旧储存在心愿玻璃之中。
“心愿”并不会,随着大脑的褪去而消散,就像冰霜消散后玻璃依旧在。
内心深藏的心愿,会随着前世今生的执迷,跟随前生今生造就的习气,惯性地被牵引被推动。
灵魂穿上身体这件衣服,在不同的世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脱掉身体这件衣服后,灵魂却烙印了衣服带来的信息。
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境界、不同体验的轮回转生。
为灵魂构成增加着因素,大脑思想、肉身体验、心愿记忆,都会在灵魂中刻上烙印。
烙印长在人的心灵深处,当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突然间被开启。
这就是为何每个人性格天生就有差异,为何人们的禀赋秉性不同。
为何世界上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会有不同领域的超常天才。
为何人类的性格特质会如此明显,为何性格禀赋是如此的顽固不可改变。
因为,人类所认知的“自我”,并非是现实中这具身体,并非是大脑中的意识。
我们认为的“自我”根源,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在我们内心深处,极尽细腻深邃的“心愿”印记,才是我们“自我”的源头。
现实世界中,现实的生活,具体的生理特征,精神状态,以及思想意识。
犹如湍急的河面上,旋起旋灭的朵朵浪花,浪花形态会随着流速变化。
河流诞生出无限浪花,而河流不会因浪花而改变。
河流就是构成灵魂的,巨大习气妄念洪流;浪花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肉身与意识。
心灵深藏的执迷贪念,及无法自控的习气惯性,
无明扭曲着心识觉知,体验塑造出认知的差异。
认知与体验相续轮回,造就三界六道痴迷众生。
因为心灵中,形成了“愿望”的自我,愿望就会有“得到或失去”。
盼望得到就会形成“希望”,害怕失去就会形成“恐惧”。
在一切众生,深层的潜意识中,造就精神领域认知,以及支撑情感体验状态的,
只有这最基本的两种感知状态,就是——希望与恐惧。
被希望与恐惧,所左右的心愿,对所感知的遭遇,形成了储存记忆。
心灵储存了——眼睛所看,大脑传递,意识分别,以及觉受体验,这些生理心理上运行的规律。
才可以在,现实世界时空运行中,对下一秒下一幕的,眼睛所看、意识分别、觉受体验,形成对比。
有了对比后,觉受习气记忆,激荡起感知取舍。
心灵感知与所看、所听、所闻、所尝、所触、所想相结合。
完成生理体验、心灵感知与头脑意识的结合。
感知与意识相结合,形成了“认知”,也就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驱动着意识,调取头脑记忆,形成了人类所说的“思想”。
细腻的心灵觉受,结合细致的概念记忆。
将心灵感知的体验,与眼耳鼻舌身意之间,相结合的部分充填。
形成了“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意识到”,诸种“认知”结果。
我们所说的“看到”,一定是因为有“我”,才能看到!
若没有“自我”的参与,你的眼睛即便在“看”,也什么都看不到。
比如说,在你“自我”认知的,注意力涣散时,你的头脑是完全“意识不到”眼前事物的。
而意识不到的前提下,所谓的“看到”就无从谈起。
或者说“看到、意识到、听到、触摸到、闻到、尝到”,
都是“自我认知”的,某种“表达”形态。
是认知“形成”的自我,将心灵感知与肉体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牵引心灵深藏的觉知,在觉受演化出来的荧幕上。
以五蕴、六根、六尘、六识,投射出完整的、具体的、鲜活的“境界世界”。
境界由三部分构成:外部是“世界名相”,中间是“肉身意识”,内部是“心愿感知”。
这三者之间紧密结合,心意循环,心境轮转,将原本清澈的觉知,彻底带入了迷梦世界。
在身语意创造的广袤无限巨大幻境中,“觉知”在感知中被心愿牵引。
在欲望中被体验绑架,在觉受中被习气淹没,在活着中被记忆放逐。
随着业力的惯性,不停地轮转;被生生世世,自我的执迷,悲惨地驱逐。
在外部“因缘世界”,与内部“心愿业境”,以及中间“生理功能”。
这三者不停息的变幻轮转中,永无停息、无可奈何、麻木不仁,奔向轮回深渊。
世界真的只是,心灵投射出的,诸种“境界”而已。
一切物质形态,都是由微观物质能量,层层叠叠宇宙粒子组合而成。
而任何微观能量粒子的形成,都基于宇宙基本“弦”的震动呈现。
犹如琵琶、吉他、小提琴,弦乐可以演奏出各种各样的美妙音乐。
可是弹奏出不同音律的,弦乐本身的弦,却只有那一个。
夸克、中微子、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
就好像乐器上演奏出来的乐曲。
而宇宙弦,就是乐器上那根弓弦。
这根弓弦,就是心灵深处,那演奏出世界的的“觉知”。
而中微子、夸克、质子、电子、原子、分子……
所有构成宇宙的能量微粒,无一不在我们心中。
是觉知中,那川流不息的觉受习气,投射出了我们“意识”到的“物质”现象。
一切世界,任何物质,一切现象,任何存在……
都由心灵中投射,是意识所分别,乃是感知的凝固。
为何佛经中,将三界六道众生,视为法界的“倒影”。
确实是,心识觉知,折射了觉性,而有了虚空存在感,乃至天堂地狱种种世界。
要想从三界六道中超越,要想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只有去“世界的源头”去探寻。
反观内视,去见那“见一切,在一切中,不挂一切的清醒”。
反闻自性,去听那“闻所有,尽闻不住,无生无灭的自由”。
在身语意中,寻找那清醒“不跟随”的觉知。
去体验自我,那“能观察”自我体验的寂静。
当头脑、心愿与身体,构成的“自我”,在纯净的信仰中,逐渐分解,逐渐淡化,逐渐消散时。
那迷失了亿万劫的觉知,就会在身心深处苏醒。
犹如亘古黑夜中光芒绽放,宛如深深睡梦中睁开了眼睛。
当光芒驱散了黑暗,光中明性,也就脱落了光芒。
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不垢不净,无增无减,十方圆明。
是为“照”——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
往期内容:
20180507分水岭2-老师讲法字幕版(20200923更新)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