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米津玄師,何为原创?填充进“盗版碟”的美与本质。

停机坪 米学研究所 2019-09-30

 Kenshi Yonezu 

      米津玄師于2017年11月1日发售专辑「BOOTLEG 」。

      他时隔两年后发售的本张专辑,收录了动画、电影等的主题曲。有以ハチ名义发表的「砂の惑星」和以DAOKO×米津玄師名义发表的「打上花火」的自唱版本,除此之外,收录曲「灰色と青」和「fogbound」还分别有菅田将暉和池田エライザ参与。

      他为何会在新专辑中如此广泛地开展合作呢?另外,为什么这张专辑以寓意“盗版唱片”的「BOOTLEG」为名呢?音楽ナタリ揭载访谈一万字,对他进行了详尽的采访。

能够成为又一个自由吧


——我认为「BOOTLEG」是能够代表时代的一张专辑。


谢谢。


——收录曲中最先完成的是哪一曲?


是「ナンバーナイン」。


——这是去年9月开幕的「ルーヴルNo.9」的宣传曲吧。当时您对于下一张专辑的制作方式已经有想法了吗?


不,当时还完全没有。从「ナンバーナイン」开始,之后进行了很多合作,和很多人或作品产生联系,就一直在制作乐曲。「3月のライオン」的「orion」、「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的「ピースサイン」、「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的「打上花火」、「マジカルミライ」的「砂の惑星」,根据场合不同,将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首做了出来。因为乐曲的主题完全不同,所以我在制作过程中也不知道究竟会做成怎样的专辑。在这张专辑中,乐曲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而这些点连结产生的中间地带,则呈现出了自我的形象。


——这两年您为什么参与了许多合作曲呢?


一直重复同样的东西也不太有意思吧?我此前一直是一个人在做的,已经非常厌倦了,所以才开始自己作为米津玄師的生涯,但那可能也走到极端了。


——也就是说,回首至今的生涯,从出道起至「Bremen」(2015年)为止的3张专辑已经抵达了一个目的地,所以想要追求新的刺激。


或许如此吧。「diorama」「YANKEE」「Bremen」这三张专辑,每一张都有“之前是这样的感觉所以下次做这样的专辑吧”这样明确的形象。但这次并非如此。「BOOTLEG」这个标题也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感觉“能够成为又一个自由吧”。


与他者对比之下呈现出的自我


——与他人共同制作绝不轻松,但能够有很大的收获。这方面您怎么看?如今想来,有怎样的收获呢?


有各种收获呢。首先是自己制作乐曲的方式、构建旋律的方式有了改变。我自己唱着觉得好的旋律对他人来说也不一定是100%合适的,所以有了这样的经验、去思考新的旋律和歌词是非常重要的。这次的专辑是一张关联性的专辑,处处描绘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与敬意,比如「3月のライオン」与自己、「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与自己、初音ミク与自己。除此之外,还有池田エライザ、菅田将暉等许多人的参与。参与「爱丽丝」录制的酒友也是如此。如此,通过借助许多人的力量,与其他人共同制作,也能更加清晰地刻画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与他者的对比之下,更加凸显出了自我。


——池田エライザさん和菅田将暉さん的参与也是本张专辑的亮点。首先,池田エライザさん参与「fogbound」的契机是什么呢?


エライザ本来就是熟人哦。我们在Twitter上聊过天也见过面。这首曲缘起于她在Instagram上传的视频。一片黑暗的画面中能听到背景音和嘎吱声,大概是边走边拍的,她边走边唱着歌,歌声非常美妙,像是独言般飘渺。听了之后感觉这种带有飘渺和虚无感的歌声120%契合「fogbound」,然后就迅速开始制作了。


——这首是「打上花火」之后完成的吗?


是的,之后紧接着完成的。


——「打上花火」原本是以DAOKOさん来唱为前提所做的,结果变成二人合唱了呢。您是从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吗?


是的。最初我完全没想过会变成二重唱。也担心过“真的可以吗”,但实际上对比的声音重合,相互补充音域,实现了平衡,就觉得“啊,这个这样也很好呢”。然后我就觉得自己的乐曲中加入不同的人的声音也是很有趣的。然而エライザ和菅田くん都是演员,也就是从非音乐领域参与进来的。自己与完全不同的领域融合,从而再次更新,能够更加明确地看清自己的形象,所以非常开心。



想要表现“奇迹性的瞬间”


——更明确地表现这一点的,是菅田さん参与的「灰色と青」吧。完全是通过二人声音的叠加所实现的乐曲。其创作灵感源自何处呢?


首先我很喜欢电影「キッズ・リターン」(中文译名:坏孩子的天空),所以也想做那样的东西。由2位高中生骑自行车的画面开始,分别走进了拳击手和极道的道路。而后又都放弃,再次回到原点……这样的结构是非常美妙的。所以我头脑中一直有“哪天能做出像这个电影一样的音乐就好了”的想法。


——原来如此,所以是描绘青春记忆的题材。


虽然和这个完全无关,但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一直想表现“奇迹性的瞬间”。比如和朋友交谈时在同一时间说出相同的话;或是自己塞着耳机听着音乐,走在前面的人步行节奏却能够契合自己耳机中的音乐节奏之类的。这样的瞬间我自己也经历过几次。这个很……感觉是难以言表的瞬间,然而确实会有一些瞬间感到“如果是这个人的话绝对能和我心意相通”、“我不就是为了这一天而生的吗”。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我一直非常希望能通过音乐表现那短暂而奇迹性的瞬间。


——将其与菅田さん一同表现,您是如何考虑的呢?


他是我非常在意的存在。最初是在「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中文译名:只在那里发光)看到的,「ディストラクション・ベイビーズ」(中文译名:错乱的一代)「溺れるナイフ」(中文译名:溺水小刀)然后是「何者」,这既是我认识的监督的作品,又是和我自己有关的作品。他在我人生的时间线上屡次出现,成为了我无法忽视的存在。某个场合我单方面想到“和他不会有什么相同点吗”、“如果和菅田くん一起,奇迹性的瞬间和「キッズ・リターン」一般的表现不久都能够实现了吗”。于是我就和他打了招呼。


——这首「灰色と青」是许多音乐风格所相交的一点吧。其中有Bon Iver等Francis and the Lights国外最前沿音乐中使用的和声和音效。曲本身则像BUMP OF CHICKEN或RADWIMPS那样源自米津さん自身的风格。而且还有与您同世代、听同一类音乐长大的菅田さん充满热度的声音。相比之下,米津さん的声音则更加高冷。而这种温度的差异也与乐曲的世界观有关。着实是非此2人无法成就的乐曲。


的确,不是菅田くん就无法成立了。虽然我任性地自以为和他有相同点,但我们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而且我是音乐家、他是演员,所以表现方式也天差地别。即便如此,我觉得我们之间果然还是有某种共通的东西。这种平衡感恰到好处。虽然是9月录音的,但从2017年夏季到秋季这段暧昧时期中,真的是只有那一瞬才能完成的乐曲。


对于“对原创性的过度信仰”

做出回应


——「灰色と青」是能够象征专辑的一曲,但感觉放在曲目中间位置的「Moonlight」也是非常重要的乐曲。


这首是最后完成的呢。


——您在Twitter上说过“新专辑原计划收录13曲,但增加到了14曲”,指的是这一曲吗?


是的。完成了这首曲子后,专辑拥有了更加具体的形态。这一曲能够直观表现「BOOTLEG」这一作品,就像是最后画上达摩之眼的感觉。(注:祈愿达摩不倒翁,许愿后由自己画上眼睛。)有没有这首曲子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为什么这一曲是必要的呢?


emmm……我认为必须更加接近这张专辑的氛围和「BOOTLEG」这个名字。虽说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Moonlight」中有句歌词是“真的东西一件也没有”。感觉这里很契合「BOOTLEG」这个名字。


这次的专辑是一张表达敬意的专辑。这既是向「3月のライオン」、「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ルーヴルNo.9」这样的tie up作品致敬,也是向初音ミク、エライザ、菅田くん等人致敬。「Moonlight」这首曲子致敬的是Frank Ocean之后R&B的氛围。这是我自发的行为,并且也希望借此对于“对原创性的过度信仰之类的东西”给出自己的解答。


——米津さん所说的“对原创性的过度信仰”,是怎样的东西呢?


这是我从前就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其契机之一是「砂の惑星」。这首乐曲的歌词中曾经的……有一部分加入了ボカロ界永垂不朽名曲的曲名以表敬意。因为我觉得只有如此才能够加以表现,但也有被说“不要随便用别人的曲子哦”之类的,对方说“自己也不喜欢曲子被什么人这样用在歌词里吧?”但我觉得“并不会讨厌哦”。因为音乐不就是这么被做出来的东西吗?音乐有rock、jazz、hip hop、R&B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什么不实现风格的交叉,尽可能自由地进行创作呢?


——是这样呢。比如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并非创作者的第三者仅仅指着两个相似的东西说“这是抄袭”。这种思考方式,说实话在我看来是对文化的亵渎。


是这样的呢。“抄袭”本身就很暧昧,首先,抄袭的范围定义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那不都是各种被说的吗,“不能暴露的是抄袭”、“有尊重的是致敬”什么的。但是这之间的分界线也很模糊,那些过度信仰原创性的人,说到底还是因为看不上吧。比方说,感觉会有很多人对着画的树说“这个树抄袭”。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我在其历史前沿进行创作。我通过选出来自不同场所的东西,才造就了现在的我。而我一直希望通过专辑将这种想法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传达出去。

——「BOOTLEG」这一标题就是其象征吧。虽说是讽刺的言语,但正如先前所言,米津玄師的作品并不是“对原创性的过度信仰”所定义的“原创”,而是吸收了种种事物,在此基础上的原创。可以说其美妙之处恰在于此吗?


是呢。倘若不断追究“不是尽人皆知的东西”这一意义上的所谓原创,最终剩下的就只有杂音之类的异物了。它自有其价值,但这并不是我想要做的东西。我想要做的是普遍的、人类根性中存在的东西,而且还想要反映时代。如此想来,这些东西说到底还是在别的地方听过的东西吧。所以,如果非要使用那种带有过剩意味的“原创”一词,我强烈认为原创性之类的怎样都无所谓了。


自己也有能做的东西


——回到收录曲的话题吧。专辑第1曲「飛燕」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充满精神、有疾走感的一曲,是在怎样的印象下制作的呢?


这首描绘的是自己的事。自己是靠做音乐吃饭的,将“想要这样”的东西塞进去又抽出来,做出的就是这样的曲子。这首曲子的印象来自《风之谷》。我曾读过漫画版的《风之谷》,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ナウシカ,成长过程也受了很多影响,在ナウシカ身上感到很强的魅力。她既充满慈爱、温柔和母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混沌疯狂的部分,会怒不可遏地伤人杀人。她自己一边反思这种两面性,一边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所以这首曲子既是在歌唱我自己,同时也是在歌唱ナウシカ。


——如今被米津玄師的音乐所吸引的人们,在听米津さん的音乐时,一定也有着像米津さん曾憧憬ナウシカ那样的感情吧,有不少人会想“自己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在这种意义上,这首乐曲是对“英雄”的传递与继承。


对于那些喜欢我、听我的音乐的人,要说我能不能成为英雄,我自己也不好说。既有突然觉得羞耻的瞬间,也有认为自己没有这种天赋的瞬间。但说到底,我觉得自己也是有能做的东西的。我决定今后也要继续做音乐,继续交织旋律与话语、自信地进行创作。我在思考这样的人能做什么,这是背后吹来的风所激发的东西吗,那么受那风吹拂的我又该向哪里前进呢?虽说我也不知道目的地是什么,但也想要去往美好的方向,希望世界能稍微变得更好一点。这样的心情也是很强烈的。


向过去自己的文脉致敬


——接下来请谈谈第12曲「Nighthawks」。在整体而言电子音色偏多的专辑中,这首却是直球的band sound。这是首怎样的曲子呢?


这首是一边回忆着初高中时代占据内心大半的迷茫无措、焦躁不安和无名怒火,一边创作的。那时我思考着“倘若明日死去、世界终结,又会如何呢”,而当时喜欢的音乐是BUMP OF CHICKEN和RADWIMPS。更进一步说,BUMP OF CHICKEN的风格还能回溯到Coldplay和U2。这首歌就是基于这样的文脉向彼时的致敬。


——原来如此。除了「Nighthawks」,还有其他的乐队或艺人对您的乐曲产生影响吗?


有的。比如先前提到的「Moonlight」是受Frank Ocean之后R&B界的影响,「fogbound」则有最近Trap Music的印象。


——那么「春雷」呢?


「春雷」是受到了某时期Phoenix等法国独立摇滚乐队的影响。吉他和合成器的使用方式也是那种感觉。


——「かいじゅうのマーチ」又如何呢?


「かいじゅうのマーチ」则是The Cure的影响。The Cure等1980年代的neo acoustic,只听声音是非常活泼耀眼的。但是一看歌词,会微妙地觉得“这怎么看都是在说我啊”。The Smiths的旋律也是非常动听华丽,而实际看了歌词后就发现是完全相反的东西。我也受了这种音乐的影响。


——原来是这样。也就是说,受了各种乐曲影响的音乐为「BOOTLEG」这一题目做了铺垫,支撑着它所拥有的意义。


正是如此。


自己的实体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想请教关于专辑封面的内容。此次一转从前的作风,这也是米津さん自己画的吗?


是的。虽然我把自己的画当成漫画的画来看,但是与此偏离不也挺有趣的吗。以前就想画这样的画,所以这次就试着画了。虽说也有过很多错误的尝试。


——画面中间画了个无头人,意思正契合「Moonlight」所唱的“现在立刻拔下自己的头吧”,对此您是怎样考虑的呢?


这里想说的是“真的东西一件也没有”,那么自己的实体究竟是什么呢?从先前谈到“过度的原创性”角度说,自己这个东西,到头来全是虚假的。受到了很多人的教育、继承,从自己所咀嚼的东西中产生自我。自己就像是继承的拼贴画,是某种非常透明的存在,这样的人走进自动打开的门扉,向“更深处”前进。我本来就认为自己是扭曲的人类,而这样的人能够写出如此美好并且流行的音乐。对我而言,这正如「Moonlight」的歌词所言,“像为文化祭做准备一般制作炸药”。


——从ハチ时代的乐曲开始就一贯如此了。


是的,我一直是这样做的。正因为是伪物才美丽。非要说的话,这才是我的原创性,这才是只有我能做到的东西。感觉这就像是为了在文化祭上卖炸药而做的呢。


对沙漠抱有救赎之情


——明白了。另外,能够更深入地谈一谈您之前提到的“普遍的东西”吗?虽然我也觉得米津玄師一直在追求这种普遍的东西,但「Bremen」和「BOOTLEG」对普遍性的探索是不一样的吧?


是的。


——在「Bremen」中您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当时在访谈中也有提到,最终抵达了童话般的普遍性(参照:米津玄師「Bremen」特集)。另一方面,在「BOOTLEG」中,您与不同文化背景、不通畅做的人进行了交流,“与这个人在这一点上相互理解”,这些点最终编织出了这张专辑。


是这样的。一曲曲做过来真的是这样的感受,所以说这是一张关联性的专辑,应当深入探讨其关联的部分。这张专辑完成得非常出色,我有这样的自负。我一直在这样的相互牵引中制作音乐,「ナンバーナイン」歌词中也说“未来和过去紧握着双手相互牵引”,这或许是自己的音乐制作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相互牵引中,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屈服,所以需要探索对双方都合适的部分。


——这张专辑是从「ナンバーナイン」开始的呢。然后「砂の惑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曲,表现了无论何处都是沙漠的主题。不仅如此,“沙漠”在米津さん的作品世界中也是重要的创作主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难说是为什么呢……最初是连环画大师Moebius所描绘的沙漠是我心中最初的风景。《风之谷》也是如此。说到底我还是喜欢沙漠呢,感觉很接近我心中的矛盾。我也对沙漠抱有被拯救了一般的情感。虽然也有“荒废”这一消极印象,但同时“拯救”又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感情。不过要说这到底是怎样的,我自己也不很明白。


——您所说的“感到被沙漠拯救”这种感觉,在这张专辑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吧。


是的。沙漠这个印象,于我而言非常接近死亡。比如「ナンバーナイン」的制作开始于思考100年、200年后遥远未来的世界、东京变成沙漠后会是什么样。虽然我自己现在住在东京,但自己缺失无法在化为荒漠的东京中生活,周围的人也都会无影无踪。但在那里发生的事,说到底还是从现在开始不断积累继承而来的。也有一个瞬间我会觉得这种事令人神清气爽,感觉这对“大家终有一死”是一种拯救。正因如此,现在才必须好好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也会为面对死亡的害怕与不安、无法实现而就此灭亡的事,和因某人的怠慢或失误而断送性命的东西感到心痛。这些对于死亡的想法,与我对沙漠的印象是非常接近的。


往期推文(点击直接查看):

▲ Diorama(natalie)


▲ サンタマリア(natalie)


▲ YANKEE(natalie)


▲ MAD HEAD LOVE(natalie)


▲ Flowerwall(natalie)


▲ orion(realsound)


 Bremen(natalie)


▲ 米津玄师对孩子们的祝福「パプリカ」诞生秘话


▲ BOOTLEG--(TSUTAYA)


▲ PlayStation®4「ワンダと巨像」特集 米津玄師


▲ ハチ×ryo(supercell) 两个人眼中v家的过去与未来


▲ 米津玄師,“终点”之后


▲ 从米津玄師诞生到『BOOTLEG』完成


▲ 米津玄師,与那时的自己对话




PS:

      本号上传的所有文章及内容未经本号管理编辑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号的文章及其他信息予以复制、转载。

       

       更多即时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

       @米津玄師资讯站 


 翻译:新浪微博@停机坪

(授权转载)

编辑:纽扣

校对:画笔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