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z3104y0a18g
我们再往下看到第八十六个姓氏卞。卞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我自己的五专的同学里面,就有一位同学姓卞,当时我们都开玩笑,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开同学的玩笑,所以我们都称她叫小卞妹,小卞妹,因为她姓卞,年纪又比我们轻,然后个头又比我们娇小玲珑,所以随口就喊了一个绰号。所以卞姓在台湾的确是比较少见。卞姓的起源在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六个儿子叔振铎受封于曹邑,叔振铎的后代有一位名字叫庄的子孙,辗转到了鲁国去当官,因为在鲁国也有功绩,所以受鲁国的国君册封在卞邑,所以在《左传》里面就称他叫做卞庄子,卞庄子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他又因为是跟曹国有关,所以曹国后来有一部分的国人也以国名为姓。所以我们这样看起来,卞姓跟曹姓其实是源于同一个祖先。后来卞姓主要是在济阴来发展,所以就世称为济阴堂。昨天我们也谈到,在地名里面所谓的阴跟阳,来,再简单的复习一下,刚好出现了这个词汇。济是河流的名字,济水,济水从河南延伸出来,一直到山东半岛入海。所以请问济阴是在济水的南岸,还是在济水的北岸?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济阴是在济水的南岸。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大致上会知道它的方位。我们看到卞姓的历史名人,有一位叫做卞和。谈到卞和大家都不太了解他是谁,但是如果我们提到和氏璧,大家就会知道,原来和氏璧就是卞和他去创造出来的。怎么说?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卞和,卞和他在去荆山砍柴的时候,偶然得到一块璞玉。所谓的璞玉,这个璞就是未经雕琢的。玉石它在开采的时候,其实你从外表看不出来它里头的质地,它外面还是跟一般的石头一样,可是有慧眼的人,他可以透过一些方法,来辨别里面是不是有质地精良的玉石。所以他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宝贝,所以他就献给了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觉得是一个诈骗集团,你要拿这个石头来邀功吗?所以就很生气,就给他惩处,这个惩处很严重,是把他的脚给剁了。然后他还不死心,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宝玉,国君不识货,所以他就等待时机,后来等到楚武王的时候,他又再度的去献玉。结果武王一打听就知道,这家伙以前来过,怎么还不死心?又把他的脚,又把另外一只给砍了。所以他非常的伤心难过,所以他就抱着这一块玉回到了家乡,然后在荆山的山脚下哭泣。后来等到了楚文王的时候,他就知道了这个事情,他也觉得,如果我们抱着反正试一试的心态,说不定真的是一个稀世珍宝,所以他就请卞和把这块璞玉,再拿到了京城里来,然后请玉工,做玉的工匠来把它打磨,来把它做成玉器,果然是稀世珍宝,然后就把它制作成了所谓的璧,就把它命名叫和氏璧,因为发现这个宝玉的人叫做卞和,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璧这个玉的形式,我可以简单的跟大家划一下,它是一个圆形的。画得不够圆,请大家见谅。然后中间这个是镂空的,也就是说,旁边这个地方都是玉石的质地,还有另外一个跟它长得很像的,它也是圆形的,然后它中间这个镂空的部分就很大,实际上玉石的质地的部分就比较少,所以上面那个是璧,下面那个称之为什么?称之为环,没有错,环就是肉少叫做环,肉多的叫做璧,我们把那个肉称之为玉石的质地,这个是比较专有的名词,所以璧是一种圆形的玉。还有另外一种玉的形式叫做玦,这个玦我写一下,这个玦就是玉石它缺了一角,它原来也应该是圆形的,可是它缺了一角,然后就称之为玦。大家会觉得很奇怪,玉缺了一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因为玦这种玉器,后来在文献上记录的不多,实际上,也没有很经常发现这样的东西,所以一直不知道到底它的形式是什么样。一直到了后来有学者发现,在考古的现场他们有发掘到,有这种类似像圆形的,可是又有弧度,然后这边有穿洞,找到了数块,几块,他们就想说,如果我们把这个单块,因为它旁边有穿洞,如果我们把单块跟单块,把中间穿洞的部分用绳子把它串起来,能不能够拼出一个比较完满的圆形?刚好那个考古现场因为是同一个墓穴,所以它是同时期一起埋进去的,果然有几块把它们拼在一起之后,就变成一个比较接近于圆形的一种玉的形式,所以他们就认为,原来古书里面讲的这种玦,事实上就是数块这种造型的玉,把它拼接起来的。如果你统统把它拼满了形成一个圆,那就类似像璧。如果你刻意的去缺一角,那个就称之为玦。这样子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这个玦因为它有一个谐音,它谐音就读成了决定的决,决定的决还有派生出另外一个字,就是言部的诀别的诀。所以在玉使用的时候,如果今天有人拿这个玦送给你,那表示他要跟你断绝关系。所以在《左传》里就有这么一个记录,晋国有一位国君叫做晋献公,他对他的太子非常的有意见。为什么会有意见?是因为他后来有一个妃妾叫做骊姬,这个骊姬生了儿子,所以骊姬就一直劝晋献公要把当时的太子给废掉,然后立自己的儿子。当然晋献公他这个太子也年纪不小了,也已经二三十岁了,也是成年人。要废立太子,这个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忌讳,所以他也左右为难。可是骊姬又苦苦相逼,苦苦相求。最后他想说,那我们就来个借刀杀人,就是把这一位太子派他去攻打少数民族,而那个少数民族又是以剽悍出名的,他想说如果今天这个太子战死沙场,那我就顺理成章改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如果他今天能够顺利打败敌人,从战场上回来,我也没损失,国家也没损失。于是他就送了这个玦给这位太子,太子拿到这个玦之后心里面一震,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所以跟他比较亲近的几位大臣都建议他,看看是不是要继续留在晋国,还是干脆就出奔到别的国家去,如果继续留在这边的话,就会有杀身之祸,因为父亲已经对你有二心了,恐怕你继续待下去是徒增大家的困扰。可是他又事父至孝,所以他还是硬着头皮去打少数民族的部落。后来一战成名,回来之后,这个父亲,当然他本来的想法借刀杀人没有成功。可是后来这个骊姬还是不愿意放弃她自己的想法,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所以后来就用了另外一个招式,就是当晋献公出去打猎的时候,她就把这位太子召到宫里面来,跟他说,某某某,我昨天梦见了你的母亲,你的母亲说你好久没有去拜她了,所以她要你选个时间去祭拜她。他母亲的墓不在国都,所以他这位太子就离开了国都,去祭拜他的母亲,祭拜完回来之后,就有祭肉,也有酒,祭拜的肉跟酒就回来要献给他的父亲。父亲去打猎还没回来,于是就把酒跟肉摆在皇宫里面。隔了几天之后晋献公回来了,骊姬就跟他说这个来龙去脉如何如何,所以太子送了祭肉跟酒,要给国君您尝一尝。正当晋献公要喝酒吃肉的时候,骊姬说,等一下等一下,我们还是试试看这个酒跟肉有没有问题好了,于是她就找太监来,先吃了那个肉,一吃当场暴毙,把那个酒泼洒在地上,《左传》里面说,那个酒泼洒在地上之后,那个地隆起,这什么毒酒这么厉害,会隆起!学生也觉得很纳闷,我说我的推测,那个隆起绝对不是地壳变动,不可能,应该是泡泡,它起了化学变化会起泡泡,地板上面有一些尘埃,泥沙,就看起来好像那个地隆起来一样,那就是毒酒。所以晋献公一怒之下就要缉拿这个太子,这个太子最后没办法,最后就上吊自杀,以死明志。在《左传》里面很有名的一段故事。那个太子的名字叫申生,太子申生。我们再回来,我们刚刚怎么会讲那边去?讲到那个璧,岔出去就忘了,讲回来,所以那个璧是圆形的,那个玦就是缺一角。所以古代这个玦就富含有跟你决裂,有跟你诀别,或者是有跟你断绝关系的意思。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下面第八十七个姓氏齐姓。齐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不过你看到齐这个姓氏,你首先会想到齐国,所以的确,齐这个起源就是起源于西周初年的齐国。齐国的国君,始封君是姜太公吕尚,在先前我们也介绍过,他本来的姓氏就姓姜,后来姜太公在齐国担任国君之后,后来齐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这个是第一个来源。第二个齐姓的来源也是在春秋时代,在卫国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齐子,齐子的后代子孙就以齐子的名号的齐为姓氏。所以齐子的先祖又可以追溯到黄帝,所以它也是从姬姓派生出来的。所以齐姓两个源头,一个是姬姓派生的,另外一个是从姜姓派生的。当然后来的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融入汉文化之后改为汉姓齐的,所以它的来源也有从少数民族而来。我们看到齐姓的堂号有一个简礼堂,简礼堂典故也是跟姜太公有关。姜太公他初封到齐国之后,他亲自到他的国都去,要安顿齐国的朝政。五个月之后,姜子牙姜太公就回到了周王室周朝廷来汇报工作。当时的周公在国都里面坐镇,他就发现,不到半年姜太公就回来述职,然后就询问他,怎么那么快就安顿好了?结果姜子牙说,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我把齐国的朝政把它尽量的简化,而且不要有繁文缛节之外,我还尊重当地的百姓们他们原本的风俗习惯,所以一切从简,而且一切能够遵循以往他们所习惯的一些风俗,所以很快政务就上轨道了,而且老百姓也没有很大的适应上的问题,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这个新到来的齐国的政权。姜太公的子孙就以这个为典故,所以定堂号叫做简礼堂。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其实很多的繁文缛节也好,很多的朝纲制度也罢,如果能够尽量的简化,让不熟悉的人可以很快的进入状况,对于一个国家的施政其实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汉高祖刘邦他还没有建立汉朝之前,其实他是跟项羽在对抗的,然后后来刘邦已进入到关中,后来就在关中称王。所以他在进入到关中的时候,他就遵循萧何的建议约法三章,这句成语约法三章就这么来的。他说以前秦政府所留下来的,所有的法令统统废除,我只让大家遵守三个原则,遵守这三个原则就可以了,所以老百姓就说那很简单,这三个原则,你不要杀人放火,你不要去偷盗,你就不会误触法网。所以老百姓都觉得好,这个领袖好,让我们可以很快的就可以安顿下来,然后不必去拘守很多的细苛的法令,大家都心悦诚服。所以这是面对乱世的时候,尤其是刚刚经过混乱,然后稳定下来的时候,应该就是一切从简。所以姜太公他到了山东去,他也是一个外来政权,他要去统治那个地方,而且那个时候又是经过了武庚叛乱之后,周公二次东征去敉平叛乱,所有齐国很多当地的土著也好,很多当时殷商流亡的后代,都在那个地方盘踞,所以他以一个外来政权到山东半岛去,要去统治一个陌生的民族,他也是一切从简。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两个例子来看,面对很多的乱局,最快安顿大家精神的就是简化,遵循它原来本来就有的规范,让大家能够有所适从就可以了。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齐姓的历史名人,第一位大家对他也蛮陌生的,叫做齐泰。这个齐泰他本来名字叫德,姓齐名德,后来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为泰,后来才改名叫做齐泰。齐泰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前,让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这个所谓的顾命就是他有辅佐少主即位,而且有辅佐少主管理朝政的这种责任。因为少主即位,很容易就会受到一些势力的干扰。像我们昨天有谈到,外戚的势力会进来,有些时候宦官的力量也会介入朝纲,再来就是有大臣,如果有一些异心的,或者是有些图谋不轨的大臣,也会借辅佐少主的机会来控制朝纲,所以前一任的皇帝他在往生的时候,他就要选拔朝中的老臣,而且经过他多年的观察,考评,他认为这些老臣可以承担顾命的大责,所以他就会在往生之前,就会留下遗诏,去让这几位来担纲顾命大臣,这几位顾命大臣就有很重的责任。所以齐泰他也是有这样的重责大任,当明太祖往生之后,太祖的孙子就是建文帝即位了,年纪还很轻,所以齐泰就辅佐建文帝。后来也升官,但是因为他认为明朝初年诸王的势力太过庞大,所以齐泰就跟黄子澄两个人,就建议建文帝要削藩。这个藩就是各地方的藩王,诸侯王,因为势力太庞大了,所以要加以控制,加以控制最快的手段就是把他的封地缩减,把他的封地给缩减,或者是他原本是这个封地一个王,然后把它从里面再分出来,把它变成两个王,通常都是从你这个藩王,从你的儿子里面我再另外挑一位,再挑一位把你的封地割一块,让你另外一个儿子跟你一样,就同时在管理这个地方,这个叫削藩。在削藩的建议上达给建文帝的时候,各地方的藩王就不满了,其中在北方势力最雄的就是燕王朱棣,干脆就发动了政变,这个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难。后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朱棣就一路南攻,后来打进了南京城,然后把齐泰给逮捕处死。上一次我们也提到,这个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也在这个时候殉难。后来就把南京的政权移回到北京去,后来在明成祖之后,明朝的国都就由南京移到了北京。所以你看刚刚我们上一节课也提到,为什么始皇帝不愿意封建诸侯,就是会有这种状况,一旦各地方的诸侯势力壮大之后,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中央政府没有办法去控制,所以他坚持主张要郡县制,由国家来统一调度这些县长郡长,就是有这个好处。好,这种状况在汉朝的时候也重演过一次,汉朝汉高祖刘邦他建立政权之后,他也知道行郡县制是有它的优点,可是他也听从了儒生的建议,也要分封子弟,所以他把这两个同时并行,所以在汉朝它叫做郡国制,既有郡县,也有封国,两种并行。所以如果是郡县的系统,就是由中央政府控制,当然中央政府控制的郡县的面积,是远远大过于这些诸侯,但是它还是有分封。分封这些子弟之后,后来几位汉朝的皇帝,前面这几位都大概相安无事,可是到了景帝的时候就发生了七国之乱,地方的诸侯就纠结起来对抗中央朝廷,果然你看就陷入到了藩王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还好景帝的时候,当时中央政府任用周亚夫平定了七国,否则大概也就元气大伤,说不定就灭国了。所以在这个封建藩王的时候,这个也是非常要去考虑到它的后果的。所以齐泰也就在这样靖难的叛变的过程里面,也就殉难了。再来第二位齐召南,齐召南他就是比较在文化上面有所贡献,在学术上面有所贡献,他当然在官场上面也很顺遂,不过他比较不是站在第一线治理百姓的这个系统,他是属于在政府里面文化的教育的这个系统,他也着手去编撰了很多的文献,所以他编撰了像《外藩书》,干隆年间也充任《续文献通考》的副总裁,这边的副总裁,总裁,其实跟我们后来在商业场上的这个职务,名称一样,可是内容不同,这个所谓的总裁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总编,总编,总编辑,所以副总裁就是副总编辑,由他来做最后的裁断,他下面有很多的编辑,编辑就是个个有他自己负责的范围,可是最后要由总裁官还有副总裁官,来裁定这内容适不适宜,文字是不是要做修订,所以他比较属于这样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有编撰了很多的其他的书,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他自己也在学术上面有做很多的研究,所以我们下面也表列了他的一些成果,他自己在水道上面的研究是很深的。这个所谓的水道就是河道,中国自古治河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尤其在中国北方,黄河泛滥的情况是很严重的,黄河大大小小的泛滥千百计,有史记载以来,为祸最深的有数十次,而且它那个泛滥不是说就是水淹过河堤而已,它这个泛滥甚至于会造成黄河改道,自古以来黄河就有七次大改道,所以整个黄淮平原受创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自古以来对于河道的整治,在政府就是很重视的一个体系。中国的河川这么的多,能够算得上是大河川的除了黄河之外,还有什么?还有长江,还有淮水,在山东半岛还有刚刚我们提到的济水,像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都由河道这个体系来控制,来管理,所以它也是一个工程很艰巨的一个职官系统。所以齐召南对于水道的严格,对于水道的整治的一些理论,他自己都钻研得很深。所以这一块如果是有研究历史的同学,这个也是一个很专门的学问。我自己因为研究《春秋左传》,所以我对春秋时代的一些交通,也稍稍的有所涉猎。我现在指导几位学生,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就史料的内容,我们来尽量还原当时的交通的网络,但是没有办法很精细的,到现在我们看到的Google Map,到那个程度,因为史料不可能支撑这样的成果,所以我们努力的去还原,点对点之间,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材料,可是证实这两个点它是有交通路线的,它是有道路贯通的,至于说怎么走,该怎么走,怎么样的弯曲,怎么样的分岔,那个我们没有办法,在点对点在连线的时候,其实都会碰到一些河川,有一些河川在《左传》,在先秦的历史里面,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它的渡口,但是黄河是可以知道它的渡口的。所以我有一篇文章,也谈到这个黄河的渡口,从现在的陕西山西这个河道,一直到黄淮平原北端的,就是现在河北省的这个部分,有几个大的渡口都可以考证出来,但是在黄河下游,因为河道屡屡改迁,所以那个河道其实早就已经淹没了,已经看不到了,可是各地方的方志里面都还有提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做这种历史地理的考证工作,也是很辛苦,因为有很多的历史地理,你已经在现在找不到了,只能在文献里面去爬梳,可是也有很多的学者会质疑,你都是参考方志,都是第二手资料,所以你没有办法去现地考察,总是会有一些学者认为,你这个考察的工作不够精实,但是说实在的真的是有它的困难度。所以我都跟学生说,如果你要做很精细的历史地理的考证,不容易,而且很容易就会被其他的学者反驳,所以我跟学生说要做这一个,你真的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你努力了一百分,可是人家给你的肯定,搞不好只有十分、二十分,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OK,我们再往下看到下一个姓氏,第八十八个姓氏康姓。康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是七十五个大姓,在台湾是排名第八十的大姓。周武王的弟弟,这个我们也谈到好几次了,就是康叔,康叔原本是封在康,后来在武庚之乱之后,他又把他改封到卫,然后就近看管殷商的遗民,因为康叔首先他是受封在康,而且他又是以德服人,所以康叔的子孙就有一部分以康为姓氏,所以这一支康姓的起源是从姬姓派生而来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汉朝的时候,在西域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来这个西域都护府辖下有一个康居国,这个康居国的王子因为跟中原交通,所以后来就来到了中原,后来这位王子也就在长安定居下来了,有一些子孙也就留在长安,所以他们就以康居国自己的国名为姓,这个又是另外一支。再来比较晚一点,唐朝的时候有所谓的昭武九姓,在先前我们也曾经讲过,在唐朝的西域有所谓的九个小国,后来这些九个小国的王室贵族,辗转就来到了中国,然后在中国定居,所以也有一部分以国名为姓。还有另外一个也是蛮有趣的,就是康姓是从匡姓改姓而来的。匡姓我们还没有介绍,以后会谈到。为什么要改姓?原来是为了要避讳,因为宋朝开国的君王宋太祖叫做赵匡胤,因为名字里面有个匡,所以后来也牵连了匡姓的百姓,非得改姓不可,所以就改姓为康,匡改姓为康,就是音比较接近,而且本来就有康这个姓氏,所以就改成了康姓。所以有好多个来源,这个就不一而足。下面康姓的迁徙分布,我们就请大家参看。我们就看到第十页,我们看到康姓的历史名人,第一位是康海。康海,大家对他感觉好像就比较陌生一些,其实康海在明朝也是以诗文闻名于世,当时有所谓的明七子,这明代的七子后来又分成了两组,有所谓的前七子跟后七子,他是前七子里面的一位。在明朝前期的时候,有诗文相匹配的,在文学史上面我们把他称之为前七子。前七子里面有一位叫做李梦阳,作梦的梦,阳光的阳,李梦阳,这个好像先前我们也曾经有稍稍提到过,他也是前七子的领袖。康海跟他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原来李梦阳,他跟当时的权贵是相对抗的,当时的权贵又以谁为首?以宦官刘瑾为首,因为他把持朝政,所以很多的士大夫,官场的权贵,都依附刘瑾,李梦阳就是跟他对抗,李梦阳后来一度被刘瑾抓到了把柄,然后要处死李梦阳。李梦阳他就跟康海求援,康海其实跟刘瑾他们不是同党的人,既然朋友托他,康海他跟刘瑾又有一点关系,可是在政治上并没有党同伐异的这种关联,他纯粹只是跟刘瑾能够说得上话,朋友又请托他,所以康海就算很有义气,去帮李梦阳说话。但是如果你要这么跟他直接讲,好像刘瑾也听不进去,所以康海他就很聪明,他就说,传说现在在地方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说在关中有三位杰出的人才,这关中三位杰出的人才就是刘公你,第二位就是我,第三位就是李梦阳,民间说这个关中三才一定是大有可为,如果今天少了一位李梦阳,好像我们这两位的发展也会有一些限制,大致上他是这么跟他说。刘瑾听他那么一说,好像也有点道理,而且我是一个宦官,能够跟康先生,能够跟李先生两位大儒,能够并称为关中三才,这个民间的说法算他们有眼光,所以后来也就因为康海去说项,所以后来就放了李梦阳一马。结果后来刘瑾倒台,刘瑾倒台之后,就开始有人要罗织了,当然有一些是罪证确凿,因为本来就是跟刘瑾同一个鼻孔出气,党同伐异,这些人也牵连进去,也没有什么好辩驳的,可是康海就有点冤枉,康海本来跟刘瑾就没有很深的交情,可是也被牵连,康海这个时候就向李梦阳求援。李梦阳反而反将一军,反咬他康海当年为什么能够救得了我,就是因为康海他跟刘瑾关系匪浅,所以当时他才救得了我,虽然说我感谢他救我一命,但是他跟刘瑾的关系,从他救我的这件事情,就坐实了他们两个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他反而反咬康海。康海还好,他没有性命上受到牵连,可是官也就没得做了,所以就被罢官了,然后从此就不得再涉足政坛。康海就愤愤难平,所以他就写了一出戏,叫做《中山狼》,《中山狼》这出戏,其实是本来有小说的,他改写这个小说变成了杂剧,其实这里面的故事,《中山狼》的故事是讲,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位赵简子他去打猎,然后到中山这个地方打猎的时候,打到了一头狼。这个狼有灵性,能讲话,这个中山狼就要求,就请托赵简子的谋臣叫做东郭先生,请他帮忙救牠。东郭先生也很奇异,这个狼居然修炼成精了,能讲话,也就一念之慈就救这个中山狼。中山狼被救之后反而忘恩负义,要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刚好遇到了有一位杖藜的老人,就是拿着枴杖的一个老人家,就请他帮忙。结果这个老人家心生一计,就把中山狼引到了囊橐,一个大布袋,就把牠引到里面去了,然后就把牠抓起来。所以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忘恩负义的故事。本来这个故事在康海之前就已经有了,康海就把这个小说把它变成了杂剧,他讲的就是谁?你李梦阳就是中山狼,所以这个中山狼,背后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所以忘恩负义的事,大家就千万不要去做,因为这个损人不利己,可是大家都知道,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个不厚道,可是很多人却常常这么干。我想各位在生活里面从小到大,应该都有类似碰到这样的生活经验吧?有吧?多多少少都有。我当然我自己也吃过几次闷亏,当然如果吃过几次闷亏之后,你就会自己有一些警醒,就是跟人相处的时候,还是要多留一个心眼,我们可以真诚对待,可是还是要多留一个防备,免得自己落入了忘恩负义的境地,自己很气,你跟对方的友情恐怕就没有办法再恢复了,所以保护自己当然也是保护别人。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下面一位康姓的历史人物,谈到康姓就一定要提到他,康有为。康有为其实他已经是清朝末年,他一直到民国十六年往生,所以他有进入到民国时代。康有为他因为是南海人,广东南海人,所以我们在学术界又称他叫康南海。康有为他出生在士宦之家,然后因为在光绪年间,因为西方开始进入到中国,所以有一些西方的思想开始传入到中国,康有为也因为士宦之家,所以比一般人更早接触西方的文化。他就很钦慕西方的一些教育一些文化,他自己也希望说,能够从朝廷来做一些改变,所以几次来上书朝廷,后来也都没有成功。一直到了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知道清朝政府跟日本签了《马关条约》,所以他自己就发动了一千三百多位举人,希望能够上万言书,后来光绪帝也认同,所以让他来做一些变法改革的措施,在历史上面称之为戊戌变法。可是光绪帝他其实是一个傀儡,真正在当时掌握权势的是谁?是慈禧,所以戊戌变法就注定一定会失败,因为慈禧是不愿意做这种改变的。所以康有为变法失败之后,就逃到了日本去,然后组织了所谓的保皇党,所以他一心还是觉得要维持这个皇帝的体制,所以他主张就是君主立宪,这个所谓的君主立宪,就是还保留皇帝的制度,可是我们可以立民主的宪法,君主立宪。在现在欧洲,好多个国家都还是君主立宪,最有名的就是英国,所以它还是保留了皇帝的体制,可是又是民主的政府,日本现在还是君主立宪。所以当时他认为应该要这么推动,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讲是最适合的,所以他几次筹划,让已经逊位的溥仪复位,但是后来也都没成功。所以康有为最后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是没有办法实现,不过他在当时却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他代表了,在晚清时代接触西化之后第一批华人,去怎么样改变西方的文化,然后去融入到中国的体制,康有为是代表人物。这个部分,当然是留下了很多我们可以研究的空间,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学者,也以研究清末到民初,这个时间经学教育的文化的变化,做为他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很精彩,而且史料也很丰富,很完整,不像我研究上古,史料就真的很欠缺,所以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不同的研究的方法,可以来立论。我们再看到下面第八十九,伍这个姓氏。伍这个姓氏,在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伍姓是源于黄帝的臣子伍胥,我要跟各位讲,这个伍胥不是伍子胥,因为他是黄帝时代的臣子,所以伍胥就以伍为姓氏。到了后来,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大夫叫做伍参,这个伍参就是伍子胥的先祖了,所以他的后代就以伍为姓。伍参他又是楚国的王族,所以伍姓这一支就是从芈姓派生出来的。伍子胥我们先前也提到过,他的故事在民间也是广为流传,他后来,伍子胥最后柏举之战一战成名之后,可是吴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它没有办法真的把楚国给灭掉,所以不得不它一定要退回到它的这个国家来,而且中间,吴王跟他的弟弟夫概王又有一些矛盾,所以他们又退守回到原来的根据地,不过因为柏举之战大胜,吴国在长江流域变成一等强国,楚国有的时候还要看它的脸色,所以吴国就一跃成为国际间的强国了。后来吴国的发展也蛮倚重伍子胥的,吴王夫差对他早期也是相当的看重。不过同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倚重的大臣叫做伯嚭,我们也提到过,伯嚭其实也是从楚国逃到吴国去的大夫,伯嚭他就比较有私心,所以他经常就是胡搞瞎搞,吴王夫差也因为信任伯嚭,所以也就没有特别的去关注政事,所以到了吴国后期的时候,也是朝纲紊乱,吏治败坏。后来伍子胥也就很恳切的上疏,向吴王规劝,吴王也都不太理他。然后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后来就辗转回国了,当时伍子胥就跟吴王夫差说,如果你要放勾践回国,无疑是纵虎归山,他说迟早我们吴国会毁在你手上。然后吴王就很生气,就说要把他抓了,要把他杀掉。然后伍子胥就扬言说,好,你要杀我可以,你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楼上面,我要看越王勾践攻破国都,我要看你吴国最后是怎么样灭亡的。所以后来杀了以后就抛到江中,让他顺江,然后流到大海去。所以民间就有一个说法,说我们端午节不是划龙舟吗?划龙舟我们都知道,是因为百姓包粽子到江中去,希望江中的鱼虾不要啃食屈原的遗体,所以才有划龙舟,另外一个说法是说,百姓要去捞伍子胥的大体,所以划龙舟另外一个说法是,跟伍子胥有关。民间也因为伍子胥抛入江中,后来地方上也有一些很神奇的显化,所以就民间也拜伍子胥为水神。所以中国民间有几位水神都跟水有关,都是往生在水里面的,屈原是一位,伍子胥是一位,还有另外一位很浪漫的,据说是捞月跌在长江往生的李白,所以李白民间也奉他为水神,这个也很有趣。之前谈伍子胥的时候没有谈到这边,稍微补充一下。伍姓的堂号,我们看一下有一个孝友堂,考友堂就是讲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我们先前也提到过,因为他的爸爸跟哥哥被楚平王所杀,哥哥叫他千万不要来,赶快逃,还可以为我们报仇,所以他也就忍辱,忍着悲痛,就离开了楚国,到了吴国去,后来也真的报了仇,这个事情我们先前讲过了。伍子胥的后代也以此为典故,认为能够报父兄之仇是大孝大友,这个友是友爱兄弟的意思,所以就以此为典故立堂号叫做孝友堂。再来历史名人,我们来介绍另外一位伍姓的历史名人,叫做伍秉鉴。伍秉鉴大家都对他很陌生,但是他可是曾经蔚为世界首富之一,清朝中叶的时候,伍秉鉴是一位著名的行商,这个所谓的行商就是通口贸易,他来做外国人的生意,所以当时广州有十三行,其中有一个怡和行,他就是怡和行的行主,专门跟西方跟东洋来做生意的。他自己垄断了中国对海外的贸易,而且他还透过了他旗下的另外一个洋行,叫做旗昌洋行,涉足美国的铁路工业。在十九世纪的时候,美国因为西进去铺设铁路,所以当时需要大量的人力,伍秉鉴他就透过人力中介把华人,尤其是广东、福建这一带的华人,就派遣到了美国去。我讲派遣事实上是比较客气的,事实上是卖到美国去。所以这些到美国去从事铁路工作的这些移工,基本上是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所以说他贩卖人口一点都不过分。也因为他有这样的机会,去做人口的交易,去做外国人的生意,所以累积巨富。所以二OO一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统计,最近一千年来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十人,有六位是中国人,这个是一千年来,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曾经也是世界首富之一。他自己因为经商致富,所以后来朝廷也有封他三品大员,不过这个封他三品大员,他可不是真的去考科举考试的,而是什么?而是买官买来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卖官鬻爵,这个官位爵位居然可以用卖的,当然可以。这个也不是清朝才如此,其实很早的朝代就已经卖官鬻爵了。为什么卖官鬻爵?因为政府没钱,没钱的时候就拿官来卖,拿官来卖就向谁兜售?对那些有钱的生意人兜售,有钱的生意人虽然说他累积巨万,可是当你有钱的时候,你还是想要改变一下你的身分地位。各位都知道传统我们有所谓的四民,四民就是士农工商,商排最末,所以在旧社会,即便你家财万贯,可是你是个商人,大家总是会对你有一个贬义,对你还是有一点点瞧不起,所以这些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在累积财富之后,就想要去买个官做,弄个官做,出门的时候感觉好像比较有地位一些,所以就去买官。不过朝廷他们卖官,基本上卖的那个官都是一些散职,闲散的散,散职,就是他不会真的去涉入到整个行政体系运作的,所以那些官它就多多益善,因为卖了以后可以充盈财库。但是这些人得了官之后,你以为,虽然说他是散职,可是他就真的把他供在家里面,就真的无所作为吗?没有,他就借这个身分去交通地方的官府,你是几品啊?我也是几品,就开始应酬,应酬之后就可以打通关节,贿赂之事就常常会应运而生。所以三品的顶戴花翎,事实上他是买来的。对于清朝的顶戴花翎,我不晓得各位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去了解?清朝的官服,它那个帽子上面都会插一根鸟类的毛,各位知道那是什么毛吗?对,孔雀毛,这个所谓的花翎,花翎就是它后面那个孔雀,它有个圆圈圈的那个花纹。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花纹,可以知道他是几品几品。如果是一个圆圈圈的,那就是单眼花翎,单眼花翎就是他的品第是比较低的。如果是品第中高阶以上的,就是双眼花翎,就是有两个圈圈的。最高的是三眼花翎,有三个圈圈的,可是那个是一种殊荣,不是你到什么品第,你就能够有三眼花翎,通常是皇帝御赐,这个是褒扬的才会有。我们看清宫剧经常都会说,皇帝赏穿黄马褂,黄色的马褂,这个所谓的马褂就有点像是,它是上身的一件单衣,黄色因为在中国古代是御用的颜色,所以一般人是不能用的,如果皇帝让你穿这个黄马褂,就是一种褒扬,所以它也是一个殊荣。通常这个黄马褂,我们穿都不会穿在外面,所以按照当时清朝人的笔记,那个黄马褂都是穿在里面,外面还是穿一般的常服,都是比较低调。当然有一些人穿了黄马褂之后,就穿黄马褂,然后到外面耀武扬威,通常这种人是比较少的,所以都会比较低调。可是你穿黄马褂,一般来说,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你亮出你黄马褂的身分,地方官员都是敬你三分,都会特别敬重,因为这个是不容易的殊荣,那表示你跟皇帝,你跟皇家是有什么样的渊源的,是有这样的意涵。所以伍秉鉴大家也认识一下,知道有这么一位人物。好,我们看到下面第九十个姓氏余姓。余这个姓氏同音的,在我们华人的姓氏里面就有好几个,我们现在这边有一个这个余,在台湾我们都说你是哪个ㄩˊ?我们都会说余天的余,余天是一个台湾的男歌手,资深的男歌手,所以我们说余天的余,大家都知道是这个余。还有同音的好几个余,还有哪个ㄩˊ?两横然后一勾的,就是于右任的于,书法家于右任。有一些比较会拆字的,就是二勾于,一个二然后一个勾,二勾于,这个也念作于。还有没有同音的ㄩˊ?还有,同学妳说一个,对对对对,没有错,就是那个俞。这个俞要怎么讲?陈俞廷的俞,OK,OK,这个要怎么拆?因为这个姓氏在台湾比较少见,所以大概像这个就没有办法用拆解的,都是直接我写给你看好了,愉快的愉去掉竖心旁,也有那个俞。那还有没有别的ㄩˊ?还有这个给予的予,破音念作ㄩˊ的,也有这个姓氏,当然这个姓就更少见了。所以同样这个音就好多个。所以我们看到余天的余,这个余就是,刚刚我们讲的这个余里面,大概是人数比较多的,台湾也比较多见,所以台湾排到第四十一。余姓是出自于姬姓,是黄帝的后代。相传周武王他有一个儿子叫做叔虞,叔虞在先前我们也讲过好多次了,他在周成王的时候封在唐这个地方,所以文献上面称他叫做唐叔虞,叔虞其中有一个儿子他也封在晋,他后来就在晋发展,后来在晋国里面,慢慢的就传衍到了晋哀公,晋哀公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叫做由余,由余因为逃避战乱就到了西戎,后来他就帮助西戎,这个讲戎王当然是比较有点通俗,事实上就是少数民族的首领,代表他来担任使臣去跟秦国接触。秦穆公很赏识他,于是这位由余就留在了秦国,辅助秦穆公平定西戎。所以由余的子孙就分成两部,一部分取由为姓,一部分取余为姓,因此就在秦国派生下来了。后来也有一些来源,像春秋时期的齐国也有人姓余丘,姓这个余丘它是复姓,所以有一部分余丘的子孙,就把这个丘给拿掉了,只剩下余,这个也是有的。那我们看到历史名人,历史名人里面我们来介绍一位余天锡。这个余天锡是北宋人,本来也是很安定的任官,到了宋甯宗嘉定初年的时候,余天锡就被史弥远聘为家塾老师。史弥远因为跟余天锡两个人朝夕相处,因为是家里面的家庭教师,所以后来,史弥远也慢慢的很信任余天锡。史弥远后来他官也当得很高,又跟当时宋甯宗的皇子赵竑不和睦,本来这个赵竑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可是史弥远认为,如果让赵竑顺利登基,那惨了,那我以后这个位置就不保,恐怕如果受牵连,全族人都遭殃,所以他就想要来一个釜底抽薪,就是想办法不要让赵竑登基,那他就可以安坐这个位置。所以他就密谋,把余天锡找来,然后要余天锡在民间去物色一位赵家的皇室子孙,然后要等待机会要取而代之。余天锡当然他就在民间物色,后来就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叫做赵与莒、赵与芮两兄弟,然后他经过了一些观察,认为这两兄弟人品仪表都很好,然后就推荐给了史弥远。史弥远就挑中了赵与莒,然后送回到余天锡的老家,由余天锡的母亲教赵与莒宫廷的礼仪。后来时机成熟了,就把赵与莒先把他送入宫,去担任一个职务。后来就以史弥远自己的权位,然后矫诏封赵与莒为济国公。后来没多久,他又矫诏把赵竑把他贬为济阳郡王,他原本是太子的,把他贬为济阳郡王,而且要他即刻出宫,即刻离开国都。为什么他有那样的权势?因为他是当时的所谓的宰相,而且宋甯宗基本上已经病入膏肓了,他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朝政的运作了,所以史弥远才有这个空间上下其手。所以果然宋甯宗过世之后,这个赵与莒在史弥远的推举之下,就登基当了宋理宗。自己的人马坐上了这个位置之后,当然史弥远继续保住他的宰相的地位。而且也把在这个偷天换日的过程里面,扮演很重要角色的余天锡,把他保举也进到了朝廷里面来。为了要让事情不要事迹败露,而且斩草除根,所以你看史弥远还矫诏处死赵竑,所以赵竑也是蒙了一个不白之冤。后来余天锡他其实也知道,他的这个作为实际上是大逆不道,因为一旦事情爆发,不但自己项上人头不保,会牵连整个家族,所以他在后来职务之上,也尽量的去把自己的薪俸捐献出来,去造福乡里,然后也照顾自己的族人。后来他的弟弟也进入了官场,两兄弟都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两兄弟一直到往生,这个事情都没有被爆发出来,所以两兄弟也都得以善终。所以他也算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你说他知道这样的事情是不容于国法的。可是在史弥远,他的知遇恩人的牵线之下,他也参入其中,而且参与得很深,在这样的过程里面,还好他也自己良心发现,也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能够减轻自己有损阴德的部分,也算是最后平安下了人生的舞台,所以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人物。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多去了解他相关的事迹。好,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元姓。元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可是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有一位商王名字叫做乙,帝乙,他的谥号叫做乙,有一位太史叫做元铣,他曾经告诉帝乙不要废太子,然后去改立受辛,这个受辛其实就是商纣王,可是元铣百般的劝阻,最后还是挡不住帝乙的意志,所以后来还是立了商纣为太子。商纣为太子之后,接下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所以因为元铣算是忠臣,所以他的子孙也以此为傲,因此以元做为姓氏。因为元铣他本身就是殷商的贵族,他跟商王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元这个姓氏,可以说是从子姓派生而来的。这是一个源头。另外一个源头,是战国时代魏武侯有一位公子,他把他封到了元,所以,这位魏武侯的公子也以元做为姓氏。再来又时代更晚了,就是先前我们一直提到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他本来是少数游牧民族,后来因为取得了政权之后建立了朝堂,他也就定都于洛阳,所以有很多游牧民族,也跟着孝文帝一起南下,然后融入到汉人的生活圈里头,也都纷纷改姓为汉姓,所以拓跋氏就改姓为元氏,所以后来元姓也在北魏时期成为皇族的姓氏。还有一支是从北宋的时候,玄这个姓氏改姓而来的,怎么说?因为当时在北方有一个金国,这个金国,就是后来发动靖康之难的那个金国,金国后来因为占据北方,因为金国他知道华人的传说系统里面,四方有四方的神灵,北方的神灵是玄武,玄武因为是北方之神,而他又是从北方发迹的,所以他认为不可以去冒犯北方的神灵,就下令玄这个姓氏的统统要避讳,所以统统都改成了元这个姓氏。这当然是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你可以相信,你可以知道,在中国传统的这种神话的系统,民间的信仰,其实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要尊敬北方的神灵玄武,而改姓元,这个也是很特殊的一个状况。玄武先前我们也曾经稍稍的提到过,牠原本最开始的时候,牠原本只是一只乌龟,后来到了第二套,后来的进化的系统之后,牠就变成了龟跟蛇的组合,两个动物交合在一体,然后民间也从玄武龟跟蛇的组合,再把牠神格化,神格化之后,就变成了民间信仰里面的所谓的北极玄天上帝。有听过吧?玄天上帝,在我们台湾民间,称呼他叫做上帝公,北极玄天上帝。在明朝的时候是很普遍的信仰,可是到了清朝之后,玄天上帝的信仰有受到官方的压抑,所以后来就慢慢的退为非主流了。在一般民间,尤其在我们台湾,因为我们的宗教是比较多元的,在台湾因为我们从闽从粤移民而来,因为又是靠海为生,所以妈祖的信仰在台湾是非常普遍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灵,在台湾也很蓬勃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民间的一些传说,一些信仰,其实都是环环相扣。刚刚提到北极玄天上帝,他在民间的说法里面,他是掌管什么?他是掌管生死,所以有一些老辈的人,如果说家里面有人生病,面临到那种很重要,很重大的一个生死交关的时候,有些人会去求玄天上帝开恩赦罪,因为他掌管生死,也有这样的一个流传。好,时间也到了,所以我们就下个礼拜我们再继续,谢谢各位。《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